[好雷]《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我们仍然未能离开

楼主: smalldanny (守护雨季这样)   2019-04-11 17:45:27
雷文防雷资讯页
~*-*~*-*~*-*~*-*~*-*~*-*~*-*~*-*~*-*~*-*~*-*~*-*~
1.影片名称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
2.观影时间 : 0401口碑场
3.观影地点 : 光点华山
4.观影方式 : 自行购票
~*-*~*-*~*-*~*-*~*-*~*-*~*-*~*-*~*-*~*-*~*-*~*-*~
此区为发文防雷页
可选择性提供上列 1~4 资讯 或不提供亦可
观影心得于分隔线下方发布即可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我们仍然未能从那黑闇的议场离开
好读图文版请见https://lightlucky.wordpress.com/2019/04/11/youthtaiwan/
这部纪录片很美。散场后,我的朋友这样说。
我知道那不只是一个Hashtag而已,不是未经深思的 #觉得美 。“美”对于朋友,其实跟
其他人的定义并不一样:并不只是赏心悦目,他觉得离别的哭泣很美,忧愤时的痛苦挣扎
很美,那就像是台风中汹涌巨浪冲击礁岩;樱花开到极盛之后的隔一天。美与毁灭息息相
关。不论是自毁或是毁灭,那样的破灭就像蜻蜓的薄翅折射烟光一般充满色泽。
我能够理解他。毕竟在观影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这部纪录片虽然标题似乎很正面
,主题内容却充斥着徬徨与困惑?那样被时代推著走,六神无助的焦躁与无力,带着面对
毁灭的惊惶失措。其实透过导演的旁白,一直都很明显。
三个主角的失败录
有别于在金马致词场合的坚毅,《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虽然借用自蔡博艺的书名《我在
台湾,我正青春:第一届陆生来台求学记事》,但内容却是长年跟拍陈为廷与蔡博艺历经
多次社会运动,从生涩的介入到娴熟的参与,然后是成为核心人物大放异彩,最后经历一
次次挫折而回归起点,那样的失败录。
在观影之前一直以为叙事线只有两条:生为台湾人的陈为廷;以及生为中国人的蔡博艺。
但后来才发现,除了两个社会运动明星以外,第三个人的观点也许才是最重要的:导演傅
榆除了充斥着自我思索的旁白以外,也透过了剪接镜头表达自己的观点。纪录片从来就不
会有客观,光是选择哪些镜头,在哪些地方出现,就寄寓著自己清晰的个人意见。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青春,在台湾》的开头,其实是2017年导演的“最后一试”,
导演说:“我还想要做一点什么,我想要再试一次”的愿望促成的。陈为廷与蔡博艺背对
著镜头,在观看以他们为主角的纪录片。里面记载着那些从2012左右开始介入的大大小小
社会运动:反旺中媒体垄断、苗栗大埔拆迁、反淡北道路运动与淡海新市镇二期开发区、
再到2014的关键运动318占领立法院、陈为廷参选、蔡博艺参选,也让镜头展现陈为廷到
中国、香港访问社会运动相关人士的过程。
在“最后一试”之前
从镜头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两个人的转变:陈为廷从一开始青涩地跟朋友沙盘推演冲撞
的步骤,到日后成为运动中心的焦点;蔡博艺从一开始带着“中国人”的局外人犹豫,到
日后拿起扩音器开始宣扬自己的观点。随着镜头纪录时间推移,似乎可以明显发现两人的
成长进路。
那似乎也是导演一开始的拍摄企图,她不只一次地透过旁白对观众说:“我以为这可以改
变这整个世界”,搭配“团结真有力”的背景,似乎《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是一部朝气
蓬勃,充满希望的作品。
但现实跟我们所想像的美好愿景、远大前程都有很多落差。酝酿许久最后终于发生的太阳
花学运,在经历了23日后,学生们仍旧疲惫地撤出了议场;不远的将来,香港的占中也在
2个月2周又3天后离开了。正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今天的新闻报导说,2019的今天
,香港的占中九子被宣判全数有罪。就算是激起了许多关注与目光,但以拖待变,静静等
待能量消耗光,仍然让这些举动除了引发公民意识之外,没有实质上的政治作用。
2014的太阳花学运事件虽然激起了许多人的危机意识,但带着强大的危机感,众人却找不
到一个着力点。这其实才是《我们的青春,在台湾》的基调:一个台湾人、一个中国人,
分别从体制外与体制内寻求改变。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身份与立场都不太一样,但陈为廷
在参与许多社会运动后,最后决定参选,与蔡博艺决定参选学生会长的决定,其实都是一
样的。曾经以为靠着冲撞能够激起一些火花,但没有想到,那些火花的确迸发,却因为空
有打火石,没有燃料源,终于还是消散在空中。
学运明星的前台与后台
而这种破灭的方式并不是以事件作为主要的叙述脉络,而是以角色传记的方式展开。我们
能确实地从作品中看到陈为廷与蔡博艺的大部分人格,不论是在公开场合展现的学运明星
形象,或是私底下充满了人性,也拥有自己的软弱与不安的时刻。两个人物,在镜头前面
,暴露的其实都比自己想像的更多:
例如透过镜头,可以窥伺陈为廷对自己所有娃娃取名,抱着睡觉的缺乏安全感;对于有敢
冲撞却对警方的一句“干你娘”气哭了的委屈;面对中国与香港箝制的漫不在乎与谐谑;
在太阳花学运事件最后徬徨无主的茫然;以及在性骚扰事件中,那种闯了大祸的麻木以及
其后衍伸的不甘。他是一个需要灯光的人物,也正是因为这样,在风波影响下,他必须宣
告退选时,他最后对着镜头,仿佛在对话也仿佛在自言自语的这样说:
“是你们不要神的。现在神要离开了,不要神的话,就尝试不要神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
那一样是那个“我们希望我们可以不让彼此孤单”的陈为廷,导演也说,那终究是我认识
的陈为廷。同时带着自己的意图与利他的想法站在台面上,他不是一个空有形象的偶像,
而是一个正在历经挣扎痛苦搏斗却失败的人物。
在导演的镜头下,蔡博艺也是一个历经无数的挣扎仍然一事无成的失败者。她经历过无数
的努力:介入每一场社会运动,比台湾人更了解台湾的各种社会议题;出书、采访,甚至
计画写作一本叫做《台湾好青年》的书,纪录她所遇到的所有爱着台湾这片土地的青年社
会运动人士。
“我不太想从事件议题来切入,想从人物来着手,这样跟土地的连结不深。”蔡博艺那时
的眼眸晶亮,还带着神采。接下来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社会运动,她逐渐体认到不论再怎么
努力打入核心,“妳是中国人”的争议,仍让她处处窒碍难行。在太阳花学运时,她在议
场中对着镜头痛苦地说:
“陆生都觉得很委屈,我作为支那贱畜也觉得很委屈。我就是你们口中的支那贱畜,这样
难道不会太民族主义了吗?”
被批评为支那贱畜的蔡博艺,最后与陈为廷的想法一样,在体制外的冲撞后,决定进入体
制内去寻求改变。但淡江大学学生会的选举,也在选委会的操作下失败了。
但这部纪录片呈现的焦虑与茫然,大部分并不是来自陈为廷与蔡博艺,而是导演傅榆,她
从一开始“只认识陈为廷与蔡博艺”如此介入的旁观者,一路历经种种事件。她偶尔穿插
在影像之间的简短旁白,也是观众会有的共同想法。曾经我们也跟傅榆一样想着:“他们
可以改变这整个世界”,但也经历过一次次的运动后失望:“串连做的努力,原来其实一
点用都没有”
透过剪接呈现的阴暗时刻
傅榆一直都不是躲在镜头后面安静的旁观者,她实际上就是第三个主角,参与了所有事件
,也拥有自己的观点。透过剪接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读取导演意在言外的个人意见:例如
呈现了太阳花运动时,场外8巷的联络负责人被禁止进入“工作会议”的不满冲突;在蔡
博艺委屈地表达“支那贱畜”的委屈后,将镜头带到场外墙上贴著的“中国人滚出台湾”
标语;纪录陈为廷自白自己其实真的有性骚扰前科时,众人在车厢内安静了一晌,同行者
发言:“我现在在想,能不能动用关系把这项纪录删除。”
或是陈为廷对着镜头说,其实有一种“冒险的感觉”与“亲近感”促使他做了许许多多的
事情,随着镜头带到学运的画面,陈为廷继续说:“其实不管是政治与性,都是一种欲望
的投射”,那也是傅榆隐隐地借由这样的自白,针砭了陈为廷在政治与性上面的种种行为
这些都是她透过剪接展现的阴暗时刻。陈为廷与蔡博艺,或所有学运的参与者,其实都不
会是英雄,只是脆弱的年轻人,非常普通地展现了被规范驯化的瞬间。但傅榆并不是一个
被动的呈现者,她一直都是个,虽然担忧无力,但还是会展现个人意志的坚毅参与者。
再试一次,然后再一次
最能够展现个人意志的是她在开头“再试一次”的努力。她邀请两个曾经的社运青年来观
看属于他们自己的纪录片,问他们现在是不是有什么进展规划。两人在看完之后的心得其
实都非常相仿,带着微微的尴尬与愠怒回答现在他们在自己可以做的方向努力:采访、写
文章,其实也不一定要再度冲撞或试图介入政治圈。
那也许并不是导演始料未及的回答,但巨大的失望仍然让她在镜头后面啜泣,她哭着说;
“我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难道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努力的了吗?这样感觉什么都没有
。”
她透过旁白说,他们近乎斥责地回应,要他们给出一个答案是把所有责任都放在他们身上
。蔡博艺更说:
“要以人为主角期待他们做一些什么,其实对我们的人生也是一种绑架。”
她也是那个开头热血勃勃地想要以人为中心写一本《台湾好青年》,说“跟土地的连结不
太深,跟人的连结比较深”的蔡博艺。
他们变了,但在这样的时代理所当然会改变。热血会被消耗、希望会被磨蚀,也许台湾即
将成为那个连在餐厅批评当权者都必须要遮著嘴巴,努力冲撞不被接受却会被冷言冷语:
“维稳势力请他们喝了十几次茶,不就表示他们一直停留在原点没有进步。所以维稳势力
才一直没有行动升级?”那样的反乌托邦社会。
但我们真的只能够跟蔡博艺养的那只猫一样,“你在箱子里面过着生活觉得还不错,但碰
到边界就会很真实地感受到限制的确存在”,抱着那种被困在樊笼却莫可奈何的无奈继续
生活吗?
让火苗继续燃烧
傅榆在最后给出了一个答案,她发现她把答案丢给那两个人,并不负责。那么多英雄电影
热门畅销,虽然说明这个世代人们都希望英雄,但实际上不会有任何一个独立个体能成为
英雄,承担负责所有的英雄大业。
这个世代没有英雄,只会有打火石一样的闪光,要如何承继火苗,让火苗继续燃烧,这是
每一个平凡的我们的责任。讲话其实木讷羞涩的导演傅榆,在2018的金马奖颁奖典礼时,
做了一件引燃火苗的事情。在金马奖颁奖她手脚都在发抖,仍坚定地念出那一段话: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这部片,很多人以为是在讲政治,但它其实更多是在讲青春,
青春很美好,但也容易犯错。我们可能把错误的期待投射在别人身上,这有可能发生在人
对人,也有可能发生在国家对国家。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可以被当作一个真正独立
的个体来看待,这是我身为一个台湾人最大的愿望。”
没有任何的语言能够为这部作品做结,只有这一段话能够。透过了行动,傅榆证明了的确
有一些行为能够推动这个社会。那是傅榆以自己的所有力量做出的一步,那是她颤抖的战
斗。虽然我们仍然未能从那黑闇的议场离开,但那一项微小并重要、引发争议也造成契机
的行为,仍然充满了美,不是吗?不是毁灭的美,毕竟在故事里,所有的洪水都只是过场
,之后的新生,才是真正闪闪发光的重点。
为这个危机四伏的台湾献上美好的祝福,但愿我们真能一起尽我们所能,用我们的双脚走
向新生安和的台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