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人推文也还满感谢的。
可是我今天左想又想其实接不太下去...
简单讲重点的话,
关于Stanislavsky方法是否跟电影表演有不相容的问题这方面:
当然有,其中一个变化就是演员在电影中其实变成不必然重要的创作部门。
如果同是戏剧艺术作品,现场演出演员可是“最本质”的艺术创意,任何剧本都需要
演员演出来,但是,电影就可有可无。戏剧的基本单位“事件”虽然通常是以角色的行动
推进的,但即使如此,角色的行动可以由演员表现、也可以拆成多颗镜头表达。
但是,这些“不相容”的存在极为合理,几千年的戏剧艺术到了19世纪才有了一套创作理
论,它没那么通用也是正常的。
不过,有些虽然相容的部份反而带来危害。
简单列的话:“特写”、“行动的完整度”和“虚构时空范围”这三点我觉得有些问题。
电影特写其实是一般生活也难以体验的观看,范围只有脸,演员能使用的“变化工具”
非常之少,又极容易被看穿。梅莉史翠普演特写也能有108种演法吗?我很怀疑。
而这么严苛的观演关系等于鼓励“不表演”方法的兴起,虽然声称自己是采用
由“真诚的内在触发”的心理演技,其实,是顺理成章造就精神暴露和自恋的表演。
另外,行动的完整度也因为摄影机运动、剪接的介入而难免变得破碎。
现代戏剧的写实风格中其中一种美感就是"Subtext"(潜台词)的多样性,
用对白太直接,好看的是对白之下的各种可能,不过,电影中这些暧昧不明、似是而非
的层面已经有很大一部份被其他艺术部门取代,演员既然无法作较完整的行动,
在作品中能贡献的艺术创意必然更少了。
最后,“时空”的“范围”是我词汇量太少只能这样提一下。
古典的戏剧其实是跟“历史”和“史诗”放在一起分类的,
历史是描述据说是真实的故事、史诗是单一叙述者述说故事,戏剧之所以被赞扬,
便是因为它在很浓缩的时间里面虚构了一连串能模仿真实的行动(也就是情节)。
所以,戏剧的时空往往很集中,而不论绝命铃声、彗星来的前一夜其实地心引力也是,
它们都示范了一种足够紧密的时空。
不过,从已经有点老套的“史诗电影”到现在很爱拍传记的某种“历史”印记,
这都让演员处在艺术创意无处发挥的“说故事”形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