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罗马》:美好的回忆是他的神

楼主: NEKObus (我美好的记忆就是我的神)   2019-02-25 21:14:13
雷文防雷资讯页
~*-*~*-*~*-*~*-*~*-*~*-*~*-*~*-*~*-*~*-*~*-*~*-*~
1.影片名称 : 罗马
2.观影时间 : 2018.12.15
3.观影地点 : 诚品电影院
4.观影方式 : 自行购票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I’m not going to tell the story the way it happened.
I'm going to tell it the way I remember it.”
 
21 年前,在《烈爱风云》的片头,男主角 Finn 的旁白这么说道。那是《罗马》
导演艾方索.柯朗在我记忆中留下的第一道刻印,也是一部浪漫到骨子里、叫人酥麻
的爱情电影。那之后,《地心引力》的片末 30 分钟让我一看再看,完美的配乐/节
奏/镜头调度/角色心境历程,令艾方索.柯朗已经有好多年是我心目中能拍出“完
美商业片”的那个导演。更甭提荒凉却丰满的《人类之子》,贺尔蒙躁动的《你他妈
的也是》,还有【哈利波特】系列唯一真正优秀的《阿兹卡班的逃犯》……
 
然后,我们有了《罗马》。它在今天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项,竟然败给了《幸福
绿皮书》,注定要成为影史的又一则轶事。这样一段小人物的日常刻画,据导演说,
有 90% 都忠实重现自他的回忆。也的确在观看的时候,多数的我们会想起《童年往
事》的情感力道:透过童稚的眼光,置身却不过问地看家庭成员的更迭,时代的轮转,
这一切是厚重的,但在近景搬演的日常,又只是生活的细琐。
 
但《罗马》真正让我思量的,是它明明就不只是日常。在题材上,它层层道出家
国的危机,记录时代,更特别用力凸显性别处境;在美学上,它以静制动的优雅背后,
是不可思议复杂而精准的安排,包括摄影与色调,事件与搭景,更包括从未上镜的素
人女主角和一群孩子们的对戏。它成了今年——或近年,最倾尽心力追求艺术性的电
影。而这一切,如此戏剧性和意涵丰富的,怎么可能是 90% 真实记忆的重现?
 
于是我想起文首那句话:“我要说的不是事件的真实经过,而是我记得的模样”。
记忆从来就不保证真实,而只是当事人戏剧化(或至少故事化)之后的版本。它会增
添神秘性,会变得纯粹,会强化“从此我便明白…”的概念力道,这种种即使暗示了
记忆并不可靠,却同时,能够佐证是什么造就了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
 
《罗马》是从艾方索.柯朗的童年便服侍他们一家,尤其照顾几个孩子长大的女佣
Libo 的故事。她在戏中的化身克莱奥(Cleo),在他们遭逢爸爸离家的那一年,自己
也意外怀孕了。全片便看她如何在这样的风浪里,无声地求生,还紧紧抓住和安抚几
个孩子。镜头自始至终跟着她,我们看见、听见的都是她“在场”的,但妙的是,这
又不算是从她的“观点”讲述的故事。
 
柯朗自己形容,这部片的目光是现在的他回到过去,去观看自己的童年。全片镜
头大多都是在定点横摇(pan),看着场景内的人际情节,镜头本身不动,也不会拉
远、推近;或是在远景平行着人群的移动方向推轨,仿佛伴他们走一小段。全片极少
近拍和特写,于是既造成某种抽离,又其实“旁观”到让你无法不去注意、去意识到
自己是“毫无声息的闯入者”。
 
而正是这股目光,泄露了“这是我记得的故事”的距离感,连同柔和而梦幻的黑
白色泽,美极了的构图,各个逆光场景的星芒,和那个在大家忙着扑灭野火的新年时
分摘下怪兽头套、唱起了挪威古谣的男子。故事设定在 1970 ~ 71 年,那正是人类
刚刚登上月球,同时学运风潮席卷西方世界,最终在墨西哥引爆了几场冲突,包括
1971 年 6 月 1 日的 Corpus Christi 大屠杀的时空。
 
这样的骚动氛围,体现在片中两位重要男性身上。父亲安东尼奥一出场,就驾着
标志是个王冠、名叫银河的大房车,君临他的寝宫。而克莱奥的对象费明,则是个崇
尚武术、享受暴力的威吓力量以求自我满足,仿佛摇著尾巴的公鸡的男子。这两人在
先后紧连的两场戏,“遗弃”了主角们,费明甚至亲手持武棍和枪,指著自己的孩子。
由此可见:最在乎端起雄性架子的,往往也是最懦弱,最没有担当的那厮。
 
伴随这些强烈控诉的,是同心圆一般的时代设定:从家庭支柱的崩解与逃离,到
国家的纷乱,再到人类世界作为一个群体、所知疆界的松动,身在其中的孩子们(即
童年的导演)自然不会感受不到这些波涛。但也许是年幼的他一心只想当太空人,或
因为两个坚强的女人稳稳撑著这个家,回顾这段童年乱流,我们感受到的并非惶然与
不安,而是宁静之美。
 
无疑地,《罗马》是艾方索.柯朗歌咏他生命中重要的女性们,以表达感谢的作
品。剧中的克莱奥与苏菲亚,即使有着清楚的雇佣阶级关系,但两人之间真诚的情感,
让帮佣同时也是家人,而雇主并不计较为她付出。她们一同爱着几个孩子,即使随着
剧情双双经历了撕心裂肺的伤,但是都从这剩下的爱与付出,得到对自我的锚定。她
们的连结也变得更紧密了。
 
于是片末那次出走,仿佛在说:银河我们不要了,因为它太大了,现在的我们只
需要一个小小世界——不过在那之前,我们要带它(原本家庭的象征)踏上最后一趟
旅行,这既是告别,也是“从此要开始全新冒险”的开端。
 
若再拉远看,这在艾方索.柯朗的创作中,是始终存在的脉络。《烈爱风云》和
《你他妈的也是》都是对女神的诉情,《人类之子》和《地心引力》更是直接对“母
性”的盛赞:不论作为孕育新生命的希望,或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如何在子宫一般的
太空站里,重拾“活下去”的意志力,进而重生。在《罗马》里,克莱奥俨然是导演
第二个母亲的地位,和那场静悄悄引爆张力的生产戏,和甚至暴乱现场、一个女性抱
着她被枪击的男伴哭嚎的《圣殇》意象,都在加强这股连结。
 
片中有一幕,是他们到城外和亲戚一起度新年,众人在屋里吃喝、跳舞,室内正
在播放韦伯音乐剧《万世巨星》的〈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一曲。剧中,
唱这首歌的是被封为圣人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她被描绘成不求回报、始终看护着
(相当程度上)已经被解构了神性的耶稣的女子。
 
而搭配如此浓厚的人性架构,《罗马》的视觉元素从开场第一个镜头,就已经确
立了:在天地之间,无限的故事上演,但让我们能看见这一切的,是魔术般的“水面”
。那水就像电影的大银幕,在无奇的地面上映照出世界宽广。水的元素在片中一再地
出现,不论洗地板的肥皂水,或扑灭野火的池水,或破掉的杯水和羊水,再到差点吞
噬生命、又带来洗涤和救赎的海水……
 
作为生命元素,水是无声,无情,却也无垠的。如同珊卓.布拉克在挣扎重生之
后,站立其上的那片沙滩,或 Finn 在故事的开头望向鸥燕纷飞的那片海滩,在初吻
被夺走的喷泉边的滴水,在艾丝特拉的家门口大声倾诉无尽无悔的爱的同时、倾盆而
下的雨水:
 
“Everything I have ever done, I’ve done it for you.”
 
这句话我自年少听过,便再也不曾忘记了。那样不求回报的爱慕,或许太像童话
而不合逻辑,但有时能够“付出”,并得到理解和珍惜,本身就已成意义。再说回《
罗马》,众人皆知 ROMA 四个字母颠倒过来,正是西语中的爱(AMOR)字,但此处的
爱是广义的,是带给生命意义的力量。从电影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从低头到
仰望,艾方索.柯朗为他生命中挚爱的一位女性而拍,让我相信:也许美好的回忆也
是他的神。也许这辈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她,都是为了要感谢她。
 
生命中的人来来去去,其中不乏对你最重要的,而在这潮涨潮落、聚散离合的洪
流面前,你卑微渺小,无能为力。但是拥有爱,给予爱,记住爱,会让你比什么都安
稳,更慈悲,也更强壮。
 
Shanti Shanti Shanti.
作者: elapseregret (不知何往)   2019-02-26 08:33:00
这篇文跟电影一样美好 《罗马》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影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