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电影用一镜到底除了炫技外有啥好处?

楼主: hhwang (雪野)   2019-01-31 12:31:13
一镜到底可以很平实,剪辑也可以很炫技,重点就是导演的需求,还有经费也是一个问题

通常我自己是不会看到那么技术层面的东西,看电影也都是感受整体气氛和节奏,但是当
看了好作品之后,回头看做得不够到位的,自然落差就会显现。
《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由长镜头组成长达四小时的电影,其实我一开始并没有刻意去注
意导演长镜头怎么表现,以及如果为了商业要缩限在两小时左右到底会牺牲多少艺术性,
直到看了另一部长达三小时的《野梨树》,才知道“大象”的运镜有多么纯熟。
《野梨树》有很多长对话的场景,主角和别人的长篇辩论,我坐在电影院中不只一次内心
呐喊著“拜托你不要再剪了!这里可以用长镜头吗?”
尤其是其中一场书店中的对话,在长篇对话中,轮到其中一个人说话时,镜头会立刻直接
切到他,不留一点转换时间,这算是我难得意识到剪辑的时候,看得我非常烦躁,希望“
烦躁”就是那场戏所要表达的感觉。
另一个一镜到底的例子是Steve McQueen的《饥饿》,没有什么厉害的走位运镜,就是定
住的镜头拍主角和牧师长达23分钟的对话,我翻译过一篇主角麦克法斯宾达的访问(#1Ns
H0szJ),这对演员真的是考验,光是想到要背下那么长的对白就很可怕,除了事前下苦
功对戏排演之外,当天导演的态度也很值得探究,明明是可以在另一个角度拍一些别的镜
头,剪辑上有更多素材可以用,为什么导演那么坚持?老实说我不是导演我也不清楚。
最近是《罗马》在奥斯卡入围中独漏了“剪辑”项目,而这个项目和“最佳影片”的连动
性又高,所以引发粉丝论战。
阿方索柯朗的运镜真的很神,但我会发现这件事,是因为他的镜头观点独特,例如说竟然
选择了拍楼上发生的“小事”再转头隔着窗看底下的“大事”,又回到“小事”,贴著小
人物而不是贴著大事件本身拍,这种诠释就已经是神级了啊!但我自己是没有注意哪些是
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哪些有剪辑,既使对历史事件毫无所知以致于有点无法融入,还是觉
得那段的处理超神的。
然后入围最佳剪辑的《波希米亚狂想曲》就被批评“过分炫技”了,还有人算一场戏多长
剪了几次“平均一秒多就一剪”,可是老实说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么多剪辑,直到看到Live
Aid Movie vs Real的比较画面后,我才意识到电影中穿插了不少群众
和其他不在舞台上角色的画面,我知道有人很嫌弃这种作法,觉得为什么不给我完整的演
唱会,没错,这部电影追求重现的细节,但是它所选择的诠释角度,才是电影存在的价值

毕竟是多机拍摄的商业电影,但是不代表表演是破碎的,它可以多机同时拍摄,同样可以
一气呵成,那几台同时运作的摄影机也可以一镜到底,但透过剪辑,可以撷取需要的画面
达到效果。
以上一点浅见。
作者: sunny1991225 (桑妮)   2019-01-31 13:29:00
舞台剧那个类比真的很差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