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文防雷资讯页
~*-*~*-*~*-*~*-*~*-*~*-*~*-*~*-*~*-*~*-*~*-*~*-*~
一页一页在mod上搜寻想看的电影时,先是片名吸引了我。点入简介,里面赫然出现"毁容
"两字。“看这部好吗?”我问一起看的女友。
电影是从"事情"还没发生前开始讲述的。事情还没发生前,主角亚契过的好不快活,快活
到电影外的我也忍不住为他的生活开心。
他何以这么快活,我也不知。但他似乎很爱笑,笑起来眼睛瞇瞇的,眼睛也会笑。家庭聚
会、与朋友狎近、与女友谈爱、与狗玩,眼睛醚醚笑着——爱笑的眼睛有一头狂野的摇滚
乐手长发。
长发摇滚乐手的工作是造铜像的工人。耶稣铜像。说到工作,这是题外话——我时常觉得
工作在电影这个形式中,被提及时,总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好像只是一种"证明",表示:
欸,你看,电影里的人有在工作哦~。
不过也可想而知,就是为了逃离乏味的工作,人才看电影的啊。说回来,这部电影的转折
就发生在工作中,是“工安事件”。亚契在用砂轮机。此时,他的砂轮片好像被磨光了,
他停下来,但天晓得他为什么一直后退,他忘了他在鹰架上而不是平地了吗?而此时鹰架
可是已架到耶稣至少半身以上的高度啊——他掉进"耶稣"里。
他没有死,只是毁容。幸而不幸,他的人生至此由A面换成B面。不好意思,我按个pause
。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跌入好几楼高的耶稣铜像内里,不是断手断脚或头破血流,而是"
毁容"?还是说这是上帝的考验,名之为"面"——我不断你的手脚,我夺你的面——电影
的波兰原名是"twarz",就是面。(有人跟我一样有这个疑问吗?)
B面人生,B面的人生。我觉得台湾的片名译名,总是绎的极好——以卡带这个已被历史不
用的声音储存装置,读取时必须"翻面"的动作为喻——比如大陆译:"面目",很是沉重,
只差"全非"不说;而香港译:"假面人生",也不如台湾有妙趣。
当我听着这首波兰小曲的B面时,总觉得亚契的反应很奇特,有些缺乏悲伤。亚契这时已
剪去一头长发了,换成清爽造型的短发。而他的脸上除了缝补的痕迹,不知为何"很肿",
特别是右脸。他右眼失明;拿去假牙,口腔缩塌如井。
A面的人生,属于自己;B面的人生,已是"别人"。亚契还是亚契,还是乐观开朗、爱搞笑
的亚契;甚至还会对镜自导自演,寻自己开心;唯一的一次是,她那外贸协会的女友,避
而不见,让他痛哭伤心,要不然,他可说始终如一。我在想,这个亚契的"不变",会不会
正是导演的目的,要让我们看看其他周遭的人的"变"。
面瘫的亚契,与其他周遭的人对比。一开始只是那毫不掩饰,嫌恶的眼神,渐渐地,不意
外,蜚短流长开始了...我想到哪里都是一样吧,都是人心。而,其中,最恶毒的,还真
是妇人心!一则是女友的妈妈称他是怪物 ;另一个更惨,是自己的妈妈,他妈妈不知哪
跟筋没装好,竟说那张脸是因为被鬼附身。而电影还真的在后来,出现一段驱魔!
话说,亚契那真的才"如母"的长姐,处处帮忙他,带他看医生、找工作、申请补助、去未
婚妻家讨公道,以至失恋时残忍直接的责骂其实是爱他。电影也不是都是妇人恶毒啦…。
亚契的姐夫,在告解室里心胸狭隘的嘴脸;在爷爷死后,如闹剧般直接在葬礼上抡拳为争
产。嘴脸更狰狞!
电影多少有要针砭宗教吧,驱魔那段另我觉得蒙眛、迂腐;不过比起驱魔,另人感到腐烂
,甚至发噱的,或许当属小镇那个让人告解的神父吧;当他在听取亚契那很会跳舞又"处
处"豪放的女友告解时,忽然似乎画错重点地,往细节追索去。
关于面的话有哪些?我马上想到的是:爱面子、知人知面不知心。而,一张脸对人的影响
到底有多大?我不禁想,如果我像亚契一样也毁容了,我大概不会像他一样乐观吧!但反
面想,如果我的脸变成金城武的脸,我会怎样呢?我想,依我好大喜功的性格,我的心应
该马上张狂、骄傲起来吧。我还是我吗?
这部电影,片长91分钟,不长。看电影时,因为不在电影院,我好几次大喊:波兰真是好
漂亮!电影里波兰的景色真的好漂亮,让人想亲眼瞧瞧。
另外这部电影,给人一种梦的质感,我不晓得它怎么办到的。可能是电影色调,也可能是
在场景中常出现的那斜射入屋的光线,或者那很难不让人起疑的,刻意模糊的镜头边缘;
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导演的手法;是导演说故事的方式。他常用固定镜头。
电影里常回返一个公共汽车站场景。公共汽车站后头是浓绿的森林,镜头架的离公共汽车站有段距离,
但正对着公共汽车站。画面几乎对称,只不过公共汽车来了又走。就在接近片尾时,公共汽车站场景又
出现了,这时女友说:“你看,好像模型喔!”我看了一下,像发现什么,开心的说:“
对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