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每次推文底下都有人讲烂番茄很渣这件事觉得很烦,
所以虽然已经很多人解释过了还是稍微再提一下。
从两个部分来谈,一个是评分的机制,另外一个是影评人的组成:
首先,点进一部电影会先看到的“新鲜番茄”或“烂番茄”的图像,
以及%数,那个不是什么对电影的平均分数,
那只是驻站影评人给予的“正面印象”(positive)比例,
简单来说就有点像PTT上面的好雷、负雷的比例,
而且新鲜的部分还可能比较接近“好雷+普雷”的比例,
也就是说今天影评人看完这部片:“我觉得还行,不差”,
那给予新鲜番茄的可能性也就高。
想要更进一步的饯别度,就要看下面的Average Rating,以十分制来做影评人的均分,
所以也有不少电影是新鲜比例很高,但均分差强人意的,
也有新鲜比例较低,但均分超高的,这都跟片子的调性以及影评人的口味有关。
今天如果是一部大众娱乐取向的电影,拍得很精致、没什么问题,新鲜度自然就高;
那如果是一部偏门的作者电影,风格强烈、意识形态偏颇,那新鲜度可能就两极化,
可是或许能够得到较高的均分。
好比说《蚁人与黄蜂女》烂番茄88%,均分只有7分;
柯恩兄弟的《正经好人》烂番茄89%,均分却有7.9分。
觉得这样还不够,想要更了解影评人给予好坏的基准点的话,
就好好地去点底下的影评进去看。
第二点要了解的是,烂番茄无论如何终究还是美国人的网站,
现在的影评人种组成比例我查不到,但估计还是以“美国白人”为大宗,
这是什么意思?这意思就是这个网站的出来的评论风向会是以“美国白人”的口味为主,
他或许没有像奥斯卡背后的美国影艺学会这么老牌而且保守,
但终究还是一个单一国家为主的评论网站,就像PTT电影版上面90%都是台湾人一样。
很多人可能会错以为电影的好坏跟人种、地区、年代无关,
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但这种想法其实错了,
电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甚至以一种娱乐的形式涉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的范畴,
底下的意识形态跟价值观的流变是很有意思的。
所以这些“美国影评人”看电影的角度跟切入点当然跟其他国家的人不可能完全一致,
他们有他们观看电影的脉络,
以近年乡民最爱拿出来嘴的《黑豹》跟《逃出决命镇》来讲,
那是因为对美国人而言,这不仅仅只是“政治正确”四个字就能简单带过的事情,
那是他们国家背后血腥的历史中的一部份,
经过百年,总算能够透过“类型电影”化来转化其沈重的历史脉络,
而且还不是以一种粗制滥造的“剥削电影”(Exploitation Film)路线来做,
而是认真的、精致的、好看的主流商业电影。
讲个不是这么精准的类比,或许就是哪一天台湾能够把228事件拍成有喜感的剧情片,
而不被抓出来抨击一样,不会有人说你要撕裂族群、不会有人说你看轻这个历史。
说这么多,重点也就是想说烂番茄就是一个美国网站,
对于身为外国人的我们来说那就只是一个参考“美国影评人”怎么看的网站。
而且所谓的“影评人”当然也就是所谓的“知识份子”,
有方法、有工具(所谓的知识)、有脉络的去解读一部电影(当然也有超译的危险),
不同意他的说法,那就看看就好,真的没有必要说这是什么垃圾网站。
或者也可以参考一下一旁的观众评分,或META、或IMDB,
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怎么想,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事情都量化来看,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单纯,不是凡事都只有好坏对错,
电影也更不会只有好雷、负雷两种分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