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影片名称 :春光乍现(Blow-up)
2.观影时间 :刚刚
3.观影地点 :研究室
4.观影方式 :DVD
§其他防雷说明(非必要) :老片了,应该不用怕暴雷?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首先,《春光乍现》(Blow-up)是在1966年上映,意大利名导演 Michelangelo
Antonioni 执导的经典之作,和王家卫的《春光乍泄》(Happy Together)是不同的
两部片。刚刚才在研究室看完,赶紧来分享心得。
[剧情简介]
《春光乍现》的主角 Thomas 是名风流倜傥、自视不凡、生活忙碌的摄影师。某天,
他瞧见一对男女正在公园约会,于是蹑手蹑脚躲在遮蔽处、拿起相机拍摄,却被女子
发现。女子要求他交出底片,但 Thomas 不从,经过女子一阵纠缠,Thomas才还给她
一卷假的底片,然后回头把拍摄的照片给洗出来,却发现照片里似乎事有蹊跷。
Thomas 把照片放大(blow-up),发现公园角落的树丛竟暗藏一名持枪男子,而其他
张照片的视野尽头,草地上隐约有一具躺着的尸体!可是…真的有尸体吗?持枪男子
会不会只是光影偶然交错构成的幻象?无论如何,Thomas原本安稳生活其中的摄影师
日常,因为这件事而爆炸(blown-up)、动荡起来。
[心得与分析]
《春光乍现》之所以为经典,并常被电影科系拿出来讨论,是因为它试图以影像探讨
影像;透过镜头,扣问摄影(图像)与真实之间的关系,是一部带有后设性质的电影
作品。而且在艺术成就、票房、奖项上都取得佳绩,过了五十年至今,很多情节片段
仍饶富意趣(前几个礼拜,电影版才刚出现一篇文在问这部片的结尾)。
摄影是什么?
对于主角 Thomas 而言,它是赚钱的工具、接近女性并与之缠绵的媒介、乃至于窥
视与纪录世界图像的正当性来源。
当女子怒斥他怎么能在公园偷拍,他说:“我只是在工作。就像有些人是斗牛士、
有些人是政治家,而我是摄影师。”在 Thomas 的世界里,他有拍摄一切事物的
权利,因此一切事物都没有不被拍摄的权利。对照到今天,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机,
满街都是CCTV监视器的时代,我们有不被拍摄的权利吗?
女子抢夺底片不成,而跌在草地上,Thomas 看着她说:“别把事情给弄糟了,我
们才刚见面。”女子回应:“不,我们没见过面。你从来没见过我。”
这句话有双重意涵:因为女子不满被拍摄,而否定、取消、不承认这次见面;
或者,是指人与人关系的一条不等式:“拍摄”的关系不等于“见面”的关系。
那么,摄影的意义是什么?
Thomas 的画家好友在此是个关键。画家认为,自己的画作在绘制与完成之时,
画布上只有凌乱的色彩分布,什么意义也没有;要过一段时间后,画的意义才
终于延宕地向他呈显。这正和Thomas从洗出来的照片中发现持枪男子、尸体的
过程一模一样。他起初只是观赏男女拥抱的姿态、女子的脸庞,却发现女子的
眼神飘向一旁,他才接着去检视自己“意外”拍到的事物,从中寻得了蔓生枝
节的新意义。
可是,这是真的吗?光凭视觉性的图像,就能代表物质性的现实世界吗?
为了确认一场可能的凶杀案究竟是否真实发生,Thomas 冲到公园,亲眼见证
一具血淋淋的尸体。他以物质的现实确认了图像的现实。然而,当他回到家,
却发现作为证据的照片都消失了,幸存的一张轮廓最为模糊,无法说服其他人。
“今天早上我看见一个人被杀了。”
“在哪?”
“照片里”
后来 Thomas 回到公园,尸体也消失了。物质的现实与图像的现实尽皆失落,
要用物质印证图像已不可能;图像则根本无法代表物质。
真的有那么一场凶杀案吗?
或者,只是一出光与影偶然交错构成的闹剧,而他的焦虑、探险都没有意义?
Thomas是一名摄影师,却也着迷于骨董、画作。他是图像的制造者,
却热衷于物质的现实;他一直想和画家好友买一幅画,甚至笑称要趁
半夜潜入他家偷一幅出来。
于是,看见尸体后的那个深夜,Thomas的一连串行动就很耐人寻味了。
当晚,他确实潜入了画家的家。当时画家正和同居人做爱,Thomas的
血肉之躯就伫立在一旁,观看两人缠绵,却彷若并未置身,就像那一
具尸体躺在公园草地,却不被承认。而没有承认就不算数,没有承认
就不算是真实。说起来有点像废话,但承认正是真实与意义的基础。
没有承认就什么也没有。
这或许是导演 Antonioni 的一则寓言,
关于图像中介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真实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
眼见为凭的时代过去了,独尊影像的时代即将来临。
电影的结尾,有两段奇特的片段,似乎和主线完全无关,
只不过是主角 Thomas 在寻找神祕女子时路过的场合,
但它们的怪异至极,使人不禁好奇其间意涵。
首先是一间live house。
舞台上的乐团正卖力演出,主唱挥洒汗水歌唱,台下的众人却像朝会升旗一般,
身体僵直、立正站好,板著一张张无表情的脸孔,凝神观看台上。这个景象,
不正是今天的我们,站在捷运车厢、坐在房门里头,透过萤幕观看一场又一场
早已结束、却永远在 YouTube 上进行(无止尽地重复播放)的表演,并投注数
亿万点击与观看次数的样子?
(当我们在对话框打“哈哈哈”时,多少人脸上真的笑着?
当台上的吉他手拆毁吉他,把一节断掉的吉他柄丢下台,顿时众人激情一涌而上,
这不就是偶一为之的抽奖文,被众多网络使用者给推爆,大肆留言、分享的具象化?
物质(明星吉他手的一节吉他柄)依然使人疯狂,
但必须以拟像(来自那几部热门影片的热门乐团的吉他手形象)为价值基础,而非物
质本身──主角 Thomas 一走出live house,就再也没人追上来抢他手上的吉他柄。
吉他柄被他丢在地上,路人捡起来看了看,又视如敝屣地丢回地板。
第二段奇异的情节,即最终的结尾片段,是一群默剧演员在网球场,用看不见的网球
拍跟球,运行着一场球赛。
对旁人来说,他们只是疯了,这些不过是没有意义的行为。毕竟“客观”来说,
没有球的球赛是不算数的。主角 Thomas 大可以拍下这场荒谬、无意义的闹剧,
拿去投稿赚钱,或是当作和朋友茶余饭后的笑料。但是,就如同一节无聊的吉
他柄可能在一个特殊的社群中意义非凡,Thomas 此刻被这一场默剧/网球比赛
迷住了。他没有直接按下快门,而是以身体参与:帮忙捡球、丢回球场,并亲眼
欣赏。为了执行丢球的身体动作,相机被他放在草地上。
最后一个画面,是他拾起相机,面向这场意义未定的活动。
他提着相机的手举起又放下,他参与这个世界的形式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