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浴血围城88天:用孙子兵法分析安市城之战

楼主: ariel119 (爱不只是一种感觉)   2018-10-10 03:33:36
本文::http://arielhsu.tw/the-great-battle/




建议看过电影再看我的文,
或是打算不看本片,也可以看我的文... XD
- - - - -
有些小品电影,在大萤幕或家里看,不会差别太大,
但有些就要在大萤幕上观赏,才有气势,个人认为【浴血围城88天】算是后者。
这是一部光看就知道很贵的电影(意思是砸下很多钱),
广告写到耗资韩币215亿元,战争场面的磅礡浩大,以及动员演员人数之多,
还有不马虎的特效画面,相信所费不赀。
此外,改编自真实史实,以寡击众的“安市城之战”,
电影中五千人挡20万大军(实际史实上也有一说是10万)。
虽然知道有反韩的族群,但个人认为由不同的观感角度看同件事件是很重要的事,
而不是一昧的本位主义,本片恰恰是从古代高句丽的眼光来看唐朝,
要说是韩国一部自嗨片~我也不反对,不过对高句丽而言,
唐军就是一个侵略者,查阅维基,可能会比较中肯地描述本件事情。
对我而言,这片就是一部古代战争片,适合喜爱战争片的人,
几乎在讲述战争过程以及战术应用,既然韩国人这样拍中韩史实,
就想用中国的孙子兵法分析此片!
片中,唐军的发音超不标准,没找专业配音,让我觉得超有喜感!几乎每讲必笑。
ps.片中含有有些断头尸体的血腥画面,但不会让我觉得观影过程有不快。
– – – – 以下内容含有剧情 慎入有雷区 – – – –
– – – – 以下内容含有剧情 慎入有雷区 – – – –
– – – – 以下内容含有剧情 慎入有雷区 – – – –
用孙子兵法来讨论战争胜负,分为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
五是制度。以本片而言,主要为政治、地势、将领。
1.政治方面:西元642年渊盖苏文杀死高句丽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
并自封为“大莫离支”,安市城主杨万春拒绝接受渊苏盖文摄政,且拒绝出兵援助,
被渊苏盖文视为逆贼,也曾发兵攻打安市城,但没有成功,
所以才有片头派人(南柱赫)前往安市城主刺杀杨万春。
2.地势方面:安市城位于高处,处于易守难攻的地势,在此之前,
高句丽因都在平原对抗军力士兵强大的唐军,相对人力处于劣势的高句丽就节节败退。
西元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却在在安市(今辽宁鞍山)受阻,再也无法前行。(参自维基)
3.将领方面:唐太宗带着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
安市城为杨万春。具史料指出,李世勣曾经请求唐太宗拿下安市城后,
要坑杀全城百姓。这样的行为,使得安市城更加奋力抵抗唐军,
也可呼应本片安市城的奋力一搏,要是知道被敌军所俘,会是死路一条,
自然谁都会拿命去跟对方拼了,此举我想也是造成安市城难以攻下的主因之一,
横竖都是死,宁可战死,也不要投降。
孙子兵法【作战篇】
"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
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军队作战就是要尽快取得胜利,如果拖很久,军队势必会疲累,
在这里,正巧应用在唐军身上,进行了88天,差不多三个月之久,两军人力相差悬殊,
却耗费如此久的时间,已不符成本比例,唐军也因久战而锐气受挫,
更别说耗时搭建土城,在我看来根本是个笑话。
孙子兵法指出,只有听说将领因为缺乏作战的高超策略,而难以快速得胜,
而没有听说因为高明的指挥技巧而需要持久作战,所以因为战争旷日持久,
有利于国家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不能完全详尽地了解用兵的坏处,
当然也就不能全盘地了解用兵的益处。
恰恰可以对应到战争后段,唐军的处境因为作战时间过久,
而整个军队陷入疲累之境。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唐军在孙子兵法当中,就是属于远征军队,这边提到,善于用兵的人,
不需要再次征招士兵,也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是由国内所供应,
但是良时要设法从敌人那边夺取,这样军队的粮食才可以安心充足,
所以可以了解为何片中,唐太宗(朴星雄 饰)提到要攻下安市城夺取粮食,
实际上就是要以安市城为据点,抢夺敌方粮食,作为攻下平壤城的准备。
因为长途运输量时给远方的军队,会导致百姓贫穷,以及附近物价飞涨及资源枯竭,
使得国内赋税劳役加重,而无助于国力增长。
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食的问题,从敌国得到一石,
相当于从本国运来的20石(成本考量),所以也无怪乎为何去侵略他国时,
侵略国总是尽可能地去掠夺他国的资源。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片中唐太宗曾激励士兵,表示要是夺下安市城,就要以敌方的物资财物作为奖赏,
但根据其他网络上资料,当时两方恶言相向,在如此的情况下,
安市城的高句丽,势必不认为唐军会善待他们,
所以孙子兵法:善待俘虏,使他们有归顺之心,将敌方纳入我方,
就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越发强大的方法。
这点,唐军并不具备,认为唐军若攻下安市城,
迎接他们是没有尊严的未来,反倒加深安市城百姓力抗到底。
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就是快速德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
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著百姓的的生死,
也主宰著国家的安危。
孙子兵法【攻谋篇】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自举国旗降服是最高等,次一等的是用武力击破敌国;
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
才是最高明的方法。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
其次是用外交去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虽然个人认为不通过交战,而要敌人投降是非常困难的,
对应电影“安市城之战”属于次等用武力攻打敌国,也是最下策攻打敌人的城池,
简单来说,唐太宗之前已经成功地攻下高句丽多处,可能也使得他有些志得意满,
双方人数战力悬殊之下,看轻安市城也是造成战败的一大原因,
再加上扬言坑杀全城,这只会让安市城上下抵死不从。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在实际作战运用的原则:我方人数是敌方的十倍,就要采取围歼,
是敌方的五倍就要实施进攻,是敌方的两倍就要努力战胜敌军,
势均力敌则要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
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
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这段套用在本片根本是完全不合理的经典反例,
唐军的人数是安市城的40倍(虽有一说唐军为10万人,但就算这样也是安市城的20倍),
采取围歼跟进攻都很适合,“安市城”依照孙子兵法而言,
是要避免作战也不要死拼固守,观片的时候我也曾经想过要养20万大军,
对于唐军而言粮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若从掠夺而来的韩国领土无法满足食物需求,
势必要远从唐朝运送物资粮食,这相对也是让唐军陷入苦撑的原因之一。
孙子兵法【军形篇】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
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
在打战的时候,要具备所有胜利的条件才要打战,个人认为非常难,
但这也是比喻我方在有胜算的情况下,才会进行交战,
但在“安市城之战”中可以看到的是,唐军虽然拥有较多的士兵,却打得很辛苦,
建土城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耗损人力资源的战略,土城的土应该也是就地取材吧。
孙子兵法【虚实篇】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是因为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
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
所以我军要交战,敌人就算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
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
以安市城位于高处,而唐军处于宽阔平原来看,唐军的军队处于没有遮蔽,
且显而易见之处,在地形来说,两者优劣立见,唐军因无法窥视安市城的动向,
才会有建土城的想法,不过搭建土城时,安市城同时也一边加高自己的堡垒。
到最后土城搭建已经高到可以看到安市城内的动态,
电影以及史实相符的地方是,土城确实被高句丽抢走,
但是否如电影所演的是用水淹法,不得而知,
但是土称坍塌后直接倒在安市城上,也压坏了部分城墙,
趁乱之中高句丽夺走了土城,是本片觉得最滑稽的事,
唐太宗一怒之下杀了擅自离守的将领傅伏爱,
然后失去理智疯狂攻击安市城三天三夜,仍然攻不下来。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所以,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
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就不得不分散。
这段刚好可以对应到唐军处于曝露状态,安市城于高处,对于唐军动向一清二楚。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
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个人觉得民间传说安市城主杨万水聪智过人,看本片很多地方,
应用在唐军上的一些战术使用,确实有种”怎么想得到?”的感觉,
反观唐军看起来就是使用人海战术居多。
孙子兵法【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孙子说: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处置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时,
应该注意:通过山地,必须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
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原则。.
安市城应就是在居高向阳的地方,对唐军来说就是仰攻,吃力不讨好,
然而这样打了88天,我也相当好奇双方物资补给线,怀疑安市城应是倚山而倨,
反倒是唐朝大军在他国撑了88天,个人认为也属不易,
古代物资贫脊,这是强盛之国才敢做的事。.
孙子兵法【地形篇】
"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
唐军会输,很大一部分在于不了解安市城、高句丽的地形。
结论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 谋攻篇)"
了解敌方以及自己,每次战斗都不会陷入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
胜负的机率是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是每战必败。
片中唐太宗(朴星雄 饰)因为情绪性地非理性作战,而使军队陷入苦撑。
实际上,渊盖苏文曾经派特使到唐朝贡讲和,以避免战争,
但是当时唐太宗并没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
而安市城之战后,实际上仍然还有派其他将领攻打高句丽,
并非如电影所述,再也没有攻打。
只不过唐太宗于649年去世,使唐再次攻高句丽的战役搁浅。
直到668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联合新罗灭了高句丽
(所以,结果论是连结敌人的敌人才成功)。
观影的过程中,个人认为,电影阐述“信念”很重要!
杨万春除了战术应用颇强以外,重点是带人是带“心”,
让将领能服他,甚至收服“大莫离支”派来要暗杀他的太学学子,
让全安市城都能深信带领团结医治,而认为这场战役不会赢,
煽动人心的神女,注定必须死的命运,这是打战的禁忌,
只是神女大概也没算出自己的命运吧?!
安市城之战,传达了“人助天助”的意念,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写下篇章。
本来自认用孙子兵法分析,感觉很酷,但写得我好累哦…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