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好雷]《判决》之后,该如何看待信仰的价值?

楼主: RWAllison (Allison艾厉森)   2018-10-04 01:33:55
雷文防雷资讯页
~*-*~*-*~*-*~*-*~*-*~*-*~*-*~*-*~*-*~*-*~*-*~*-*~
1.影片名称 :判决
2.观影时间 : 2018/10/2
3.观影地点 : 信义威秀
4.观影方式 : 自行购票
~*-*~*-*~*-*~*-*~*-*~*-*~*-*~*-*~*-*~*-*~*-*~*-*~
此区为发文防雷页
可选择性提供上列 1~4 资讯 或不提供亦可
观影心得于分隔线下方发布即可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若要以精明干练的菲欧娜口吻来做一个简短评价,《判决》(The Children Act)这
部电影的架构与角色设定有趣,但议题论述流于表面而不深入,导致情感渲染力不足,很
难引起共鸣。
  但人是会思考(脑补)的动物,看到电影将议题以表浅的方式轻轻带过,反而留给观
众更大的思辨空间,可以往下深究这部电影到底想创造什么意义。
  我想谈两个层面,一个是关于信仰的价值,另一个还是关于信仰的价值(笑),只不
过前者是从社会层面来谈,后者从心理层面来谈。
一、社会层面的信仰价值
  这里谈的信仰特指于宗教信仰。
  我本身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因为好奇信徒们的思维,偶尔会与天主教或基督教的朋
友们聊到关于信仰的话题。
  诸如“可能你们没有信主的人会无法理解,但我们就是相信,神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
、要做什么。”、“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会祷告,上帝会指引我们。”这类发言经常
从信徒口中说出,听在一个注重独立思考、凡事讲求前因后果的人耳里,简直是灵异怪谈
,不可理喻。
  但我在电影里又听到了类似的言论,来自一位信仰耶和华见证人的癌症少年。
  这位少年亚当(菲昂怀海德 饰)因为得了癌症,治疗的药物会让他的身体失去造血
功能,必须辅以输血帮助顺利治疗。
  医院尽力想帮这位少年挽救生命、恢复健康,少年本人与其父母却反对输血,因为这
“违反了神的旨意”,血是生命、是神的赠礼,不可与他人混合沾染,否则就是玷污、不
尊敬神(洗勒供杀小),于是这场宗教与人权的纷争就搬上法院,等着法官仲裁是否准许
医院可以直接执行合适的治疗。
  当法官菲欧娜(艾玛汤普逊 饰)问起亚当为什么不接受输血、为什么认为输血是错
的时候,亚当说“他就是知道”,就像不能杀人、不能做坏事,没有为什么,他们就是知
道那些不该做,没有原因。
  看到这边我实在是觉得很荒谬,但又忽然可以理解他们的主观世界了。他们从小被灌
输的信仰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种内化的行为准则。
  就像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对婚姻忠诚一样,那些看似荒谬的戒律
也是他们自小奉行的圭臬,这些(教会)团体内的规定就如同中国古代皇帝的圣旨,不可
违反、不容挑战。
  若教义规范是符合普世价值的,例如劝人为善,那就天下太平。
  若教义规范与社会大众的想法产生歧异,例如反对自慰、反对同性恋,那么冲突和纠
纷当然也就在所难免。
  这个故事在展现宗教信仰与社会价值的冲突时,选择了“生命”做为核心的问句。
  当生存与道德标准(信仰价值)相违背时,你会如何选择?
  这里的道德标准可以很大、可以很小,但总体来说是基于当事人的主观基准,所以一
般人认为很简单的输血事件,对教徒而言或许就像选择生命或自由那样的天秤两端。
  宗教团体有着特殊的群体背景,那些教你相信、不教你质疑的思想训练中,坚持“上
帝自有一切安排”、“要活在正轨上”的人们,也让这些教义规范在圈内带有崇高的约束
力。
  而大家所担心的是孩子因为从小受到宗教思想薰陶(洗脑),做出了违反自由意志的
选择,所以召开法庭,期待儿少保护法能够让孩子脱离顽固殉道(拒绝输血)的桎梏。
  故事安排法官与少年见面,这次会面对亚当带来极大冲击,菲欧娜充满思辩魅力的对
谈,开启了亚当对世界的疑问与好奇,也在一首合唱曲中重燃他对未来人生的热情向往。
  法官在结束会面后,回到法院做出了判决,让法律介入拯救这位少年的生命。
  当深红色的血液缓慢流入少年体内,映照玻璃墙外父母矛盾的泪水,少年一直以来深
信的价值观产生剧烈的动摇,最终崩塌。
二、心理层面的信仰价值
  这里谈的信仰定义比较宽广,不单指宗教,而是一个人相信什么,价值观或生活方式
的准则。
  其实原本我想将标题订为:“《判决》之后,一个少年之死”,但想想这标题太暴雷
了,为了避免招致怨恨所以我留在内文说。
  亚当在康复后写给菲欧娜的信,其中一段大意是说:“您相信什么呢?我猜您不信上
帝,那您信什么呢?我已经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了。”
  这段话连同亚当疯狂的跟踪、留语音讯息、写信、甚至想搬去她家住等行为一起看,
我们可以下个总结,如同法官书记打趣地说:“他现在不信上帝,改信妳了。”
  让我们来分析少年亚当的信仰。
  前十七近十八年的岁月中,他受到“耶和华见证人”宗教思想的薰陶,这些由父母、
亲友共同筑起来的价值堡垒,便是他懂事以来的真理。
  他信仰上帝,相信自己的血是上帝的赠礼、不能受到输血玷污,尽管他会为此付出生
命的代价,他也认为这是“取悦上帝”的正确途径,这样的殉道方式让他的生命和死亡都
变得很有意义。
  然后这样根深蒂固的信仰被法官菲欧娜打破了。
  菲欧娜受的是法律专业训练,她的学习和人生经验造就她极为理性的生活方式,更看
重法律而非道德层面的信条。但即使如此,观众也不会认为她是个冰冷无情的人,她还是
保有对人性的温暖与尊重,听她谈话是种享受,简洁洗练的内容中带有条理清晰的智慧,
那些亚当从来没有机会探索的思辨,将这位罹癌的少年从教条中松绑。
  于是亚当开始冒出巨大的怀疑,他过往信仰的宗教已无法成为他内心的价值准则,他
迫切需要一位人生导师,站在面前引领他人生的方向,告诉他该相信什么,该何去何从。
  启蒙他的菲欧娜当然是这位人生导师的不二人选,他无法压抑自己内心的渴望,近乎
疯狂地想接近她、了解她。
  然而拥有法律专业素养的菲欧娜终究是无法满足他的心愿。
  她以专业选择救了他,也以专业选择不救他,在亚当离家出走求她收留时冷静自制的
让他回家,也断绝了亚当的容身之处,最后在癌症复发时选择放弃治疗。
  但这难道可以解释成,菲欧娜害了亚当吗?
  我不认同这种说法。
  亚当选择被动死亡的主因,姑且认为是他失去了信仰,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父母在此扮演的角色责任,比一个萍水相逢的法官大得太多了。
  而我们如何看待这对父母的价值观,要从亚当描述父母当时在病房外哭泣的情景开始
说起。
  原本以为父母是因为孩子背离上帝的意愿而哭,后来才发现父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能
够得救而喜极而泣。
  内心的渴望(想救活孩子)与宗教的规范(禁止捐血)互相矛盾,但这对父母不愿梳
理两者混乱对立的价值观,在表面上仍旧遵从宗教信仰的准则,这样不一致的行为让亚当
对父母失去信任。
  接着,我们发现这对父母在亚当出院后,仿佛没事一般,丝毫没有怀疑他们的信仰,
选择继续参与宗教聚会,还要亚当一起参加。
  这就把亚当放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他是一个接受捐血、背离教义的“叛徒”,
要如何若无其事地重回聚会所,忍受他人的异样眼光呢?
  他只好把曾经信仰上帝的自己,一起遗留在过去,如同他体内被杀死的癌细胞。
  这个耶和华见证人教会,在法院做出判决后,从父母到同侪完全无法帮助亚当找回对
信仰的认同,没人理解并接纳他的困境,造成他疯狂的游向菲欧娜这块浮木,最终也因为
浮木所能给的承载量太微不足道,亚当放弃在这湍急的人生长河里求生,迎向“自由”。
  这是一个聪明又美丽的孩子,他刚满十八岁的年龄解答不了他对人生的太多疑惑,并
在判决事件后逐步丧失了自己的归属,选择终结这些他没有能力承受的折磨。
  最后,我在看完电影后恰巧遇见了一张奥修禅卡,里头的一段话很适合拿来做为我对
“信仰”的结语:
  “将所有伟大的话语和伟大的教导看成你致命的敌人,避开他们,因为你必须去找出
你自己的泉源,你不能成为一个跟随者或一个模仿者……你必须去找出你最内在的核心。

  “那些只是相信的人是不具宗教性的,他们只是藉着相信来逃避伟大的冒险。”
  期许你我都能成为一个有信仰但不盲从的人,在人生道路上展开一场华丽的冒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