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 《明天,最后一天》,浮生一日,蜉蝣一

楼主: a122239 (Sharp)   2018-09-20 20:45:02
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3408250
(手机排版抱歉)
谈论生死议题的电影从未少过,《明天,最后一天》选择聚焦在死亡前的24小时,但却非
是常见的那种桥段-“假设我只剩一天可活会是如何呢”,没有刻意安排剧情去设定死亡
,而是从日常角度出发去看生命的无常,在毫无征兆之下见着每个人是如何度过生命最后
一天,六段故事皆是如此,减去后续应该会有的、那些死者身旁的亲朋好友、爱人的悲恸
画面,讲着他们生前是怎样怎样的一个人,反而是刻意留下空白,让观众得以在段与段间
稍作歇息,反复去思考活着与死亡这两件事。《明天,最后一天》更为巧妙的是,它安排
两位无关的角色、一位高龄80多岁的老人以及一位年仅11、12岁的小男孩,用着近似纪录
片的方式去访问他们,在他们眼里是怎样看待生死的。
过往相关题材的作品总是给人沉重又严肃的印象,可《明天,最后一天》并不会。在叙事
上也没有过于强劲的安排,仅淡描着生与死的边,画出大约轮廓而已,整体来看导演就是
用一种非常平淡的方式在处理电影,因为平淡才最能凸显平静、平凡的人生,若善用得当
是会给予观众最直接的感受,至于本片有没有做到就交给各自判断、见仁见智。虽然知道
两位导演风格不同,但在看《明天,最后一天》的时候,一直忍不住去想到以非常规的叙
事结构、作品充满浓厚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阿比查邦,对多数观众来说,例如我,是满难去
吞咽并且吸收完全这样的作品的,你会很明确知道导演的想法与想传达的部分,可就是不
知道从哪里食起,再加上毫无起伏的剧情,更是会让人昏昏欲睡、或者是坐立难安。《明
天,最后一天》其实已经比阿比查邦的作品好多了,但就是需要时间去习惯。
“蜉蝣是地球生命周期最短的生物,牠们的生命朝生暮死,只有24小时。”
《明天,最后一天》中的六段故事,是不同的六段人生,在不同的人生里自然面对生活会
有不同的心态、与各种可能性的未来。有即将毕业正相聚狂欢庆祝、谈论著志业与梦想的
大学生们;有重病的妻子与深爱他的丈夫;有女方想方设法想躲开,可男方只想听见对方
说出一句“我爱你”、关系紧张的分手情侣;有离家拼事业却突然回国、变得有些疏离的
姐弟;有当红的广告明星与前程似锦的广告新人;还有一对父女。看似毫无关系的六段故
事,却因为死亡有了连结,在这些人里面有人出了意外、有人自杀轻生、也有人自然离世
,即使方式不同却都同样都是死亡,许多“想不到”充斥着,例如重病的妻子一直认为自
己会先走,总用着在交代遗言的口吻在和丈夫说话,岂料丈夫最后却因为出差发生意外比
自己早一步离开;又例如辞去工作回国的摄影师,因想填补和弟弟间因她异乡打拼而产生
的空白,开口邀约弟弟一起去吃他们过去最爱去的小店,但弟弟却以不想排队想等平日人
少再去吃的理由推辞,怎知最后没能吃成,因为姐姐隔天在路边遭断裂的电线杆压死了。
导演没有只说虚话,它将许多统计数据、相关资料引进电影中,并利用如录影画面般、在
萤幕左上角以“每秒2人”的频率递进,令人能对“生命无常”这四个字有更深刻、更强
烈的感触,尤其在看完导演安排的六段故事之后,谁又有办法去反对这四个字?不去刻意
想时,会觉得死亡离我们很远,可又有时候会发现,原来死亡离我们这么近,谁都抓不准
死亡与自己的真正距离,受访的老人以为自己会比家人、尤其儿女、孙子们都还早走,可
谁知道他活的比整个家族多数人都还要久,而那位受访的小男孩豁达的谈论死亡,他不想
去试想自己何时会死,因为“如果我不知道,我只要活的正常就好,然后死去。”,一旦
能知道死期、死法、就会太过去介意这件事,反而会活得战战兢兢、无法去放开享受,如
果不知道,就只要努力活着就好了。
“最重要的是死之前,你的人生是好是坏?”
《明天,最后一天》最后有点不免俗的,依旧要从生死无常中找出一点结论、要珍惜自己
的人生。没有特意说教,选择用六段故事、六段人生告诉每个人爱要即时、把握当下,简
单的讯息用这样简单的叙事方式最容易理解与接收,不过回到电影本身上,上头也提到过
了,不习惯此叙事方法的观众会很难吸收,接收不等于能够吸收,若不能吸收更遑论要消
化,大量文字化解说与留白或许是很多人最不能接受的部分,看电影的时候见到很多人中
离其实是毫不意外的。就像之前去看阿比查邦导演的《华丽之墓》也是,不少观众起身离
开,《明天,最后一天》因为这样有点像是纪录片、又带点剧情成分的电影形式,搭配上
导演所选的主题、处理方式,缓慢的剧情节奏更易使人觉得电影无趣、宛如一首催眠曲,
这是无可避免的硬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