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写这篇文章前我有些犹豫;我一贯的立场是反对电影以特定议题或讯息挂帅为本而忽
略影像叙事的本质,但近年将议题与电影綑绑行销的方式的确也吸引到了不少原本对国片
毫无兴趣的观众,近期个人相当厌恶的引爆点是如此,而等等要谈的摇滚乐杀人事件上映
后大概也难逃例外。打着反映台湾90摇滚乐历史这一响叮当的口号,幕后又有董事长乐团
的林大钧等音乐人参与,摇滚乐杀人事件的号召力相当突出;可惜就如同引爆点一样(甚至
说更糟),电影的格局被拉抬到了几位主事者已经完全无能掌控的地带,使得他们仅仅是
凭著一股立意良善的草根精神在横冲滥撞。想要消受这样一部电影的前提,大概也只有看
到主题就先点头,或者让自己脑袋关机、当作在看一部一个半小时的MV这两种可能。
摇滚乐杀人事件最不欠缺的大概是野心。它不光想捕捉90年代的政治压迫、台湾地下乐团
成员的生命轨迹,更试图把故事扩大到当前新一代乐坛,批判台湾音乐产业重心渐渐西移
至中国,过程中为了商业利益将一整个世代的地下乐团草根精神"杀人越货"的现象。
包装这庞大野心的则是一个异常复杂(但可能毫无必要)的叙事结构;编剧吴德元选择了非
线性叙事,直接以地下乐队"独裁者乐团"的解散,以及有着凶杀嫌疑的乐团要角"魔神仔"
的意外身亡为开端,象征"新一代音乐人"的、魔神仔的女儿娃娃,则在接触父亲的遗物与
故人的过程中,以各种琐碎的片段逐步揭开独裁者乐团的往事。
我对于摇滚乐杀人事件想要传达的信息并没有太多意见,但如同前述,电影的主事者实在
缺乏消化这份信息的能耐。吴德元的剧本或许是以监制林大钧等人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导
演游智炜的那些调色与破碎的剪辑或许是想要模仿地下乐团MV的迷乱与游离感,只是这么
巨大的信息,某种针对个人生命经验的为赋新辞强说愁远远不足,它需要的更是一种宏观
的、对历史的理解,而摇滚乐杀人事件于此始终匮乏。
在一段尚可接受的开头以后,电影的叙事马上变得盲无头绪。没有人说电影不能用章节式
的分节与回忆来演绎故事,昆丁塔伦提诺、李沧东、柏格曼等数不清的风格化作者都做过
,前提是作者真有能耐在这种复杂的叙事结构下为观众厘清所有资讯;在摇滚乐杀人
事件的状况中,独裁者乐团的过去完全缺乏这种必要的清晰,反之,吴德元与游智炜(很
可能也包含林大钧在内)似乎都只满足于一种只能以"地下摇滚精神"开脱的放荡与浪漫,
而所有的人物关系、90年代的台湾社会背景相较之下还远远没有打炮、喝酒以及国骂或特
定的乐器与唱片行这类只有特定爱好者才能享受的元素重要。
诚实地说,大量的国骂在这里并不是缺点,因为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电影最缺少的
真实感,而角色间介于炮友、战友与打架对象的互动模式,多少也有捕捉到电影最希冀表
现的草根精神;但这些对于电影想要传达的自然主义式讯息都远远不足。无论是透过剧情
或者影像,观众都无法知道独裁者乐团的成员为何会想要浸淫于这种淫糜的生活模式中,
不知蒋公像为何该泼,也不知为何当时的警察行事会如此乖张,一切都是发生的如此理所
当然,仿佛任何的前因后果都已没有解读必要。最后乐团解散当晚,两条人命同时丢失的
安排更是莫名所以;一方是因为乐商报复而被警察误杀,一方则是驾车时失事死亡,这两
段剧情不光彼此的地点跟事件毫无干系,故事上的连结点也仅止于双方稍早前都参与过乐
团的解散。这或许是想要塑造一种悲壮的宿命感,但在编剧技法上则像是便宜行事;连
电影中画面外的新闻报导都表示"离奇的是,另一位乐团成员也在当晚车祸意外身亡",如
果连故事内的新闻报导都觉得这种巧合式的死亡很离奇,又怎么可能说服得了观众?摇滚
乐杀人事件想要传达的讯息意图面向台湾历史,事实上无论影像还是故事,都只像是一次
乐坛老手的自渎秀,这种讯息与执行间的格差,恐怕真的只有爱好者才可以无视之。
压倒摇滚乐杀人事件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它的收尾,而这个收尾之所以坍塌的如此彻底,也
"得益于"电影那过于复杂的叙事结构。如同前述,摇滚乐杀人事件的剧本极具野心地将独
裁者乐团与乐团后人的故事并陈,并以后人寻找前人足迹的方式拼凑出故事的原貌。独裁
者乐团的往事虽然故事粗糙且格局狭小,至少还被影像赋予了一种生猛的悲壮感;而娃娃
追寻父亲魔神仔的过去,最后因为不满男友为了"明星梦"践踏独裁者乐团精神而杀害对方
的整段安排,不但于情理不合,整个演出方式更是荒谬可笑到了一个让人发指的地步。吴
德元的剧本在描述娃娃对于父亲魔神仔的理解一事上始终存在着巨大的真空,到底娃娃对
父亲是恨?是爱?还是两者兼有?而娃娃对于父亲的过去的认识,与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
往事倒叙,之间又有多少落差存在?这些问题始终没有在电影中获得点缀也罢,作者费
时对音乐产业西移至中国、剥削地下摇滚精神进行的指控,从头到尾也只是藉著一个口条
极差的男友在少许行径中表现出的贪婪与急功近利来表述之,如此苍白无力,究竟能说服
到谁?行凶人缺乏明确可解的动机,被害人则坏得不够彻底,游智炜拍摄出来的行凶方式
也像是饰演娃娃的姚爱寗用瘦小的拳头或书包活活打死被害人,这段影像故事是如此糟糕
,观众也只能借由一种疲软无力的象征或隐喻来补完创作者的目的;想来摇滚乐不会杀人
,脑死大概真的会。
身兼摇滚乐杀人事件的制片与故事发想者的林大钧曾在新闻稿表示,出资拍这部电影的
契机,是看到了台湾电影过去几届金马奖全军覆没的惨况,因而想要拍一部大众会觉得好
看的电影。但现在从成果来看,如果摇滚乐杀人事件到时候真的入围金马奖,金马奖才真
的该好好检讨自己的评选标准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