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真假维梅尔 Een echte Vermeer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18-08-05 02:50:10
这是一部画家传记片,不过可怜的画家呀,连电影都不挂他的名字“范梅赫伦”,还是要挂他仿的“维梅尔”。当然宣传都告诉我们这个历史大梗“维梅尔伪画事件”了,谈他“成功骗过专家、甚至高价卖给纳粹、空军元帅戈林高价收藏、震惊全世界”,最后在二战战后 1946 年的世纪大审判,从贩卖国宝通敌求荣的狗熊、摇身一变成为打纳粹脸的国家英雄。观众当然都知道他是“伪画大师”可能就没那么肃然起敬了,但我们值得进一步想想“伪画”到底是什么?
https://imgur.com/PFSfAOs
正宗画家电影 Een echte Van Meegeren
艺术仿冒 Art Forgery,不是指复制画家去把一幅既有大师绘画给重制的行为,而是指画家 A自己模仿画家 B的风格画出一幅全新画作、落款时却不落画家 A自己的名字而落画家 B的名字,一般来说这个画家 B会是声誉卓著的大师而画家 A没没无闻,就靠这样的“仿冒”(含假落款以及其他配套的诈欺)来让画家 A这幅全新画作瞬间增值。这种行为当然是意在赚大钱,但其本质不也是创作?本片这位“伪画大师”Han van Meegeren 在史实中经过世纪大审真相大白后,他一幅幅“伪画”被验证揭发后多年,不也都一幅幅以他自己的名字挂入了荷兰国家级美术馆殿堂?
一般画家电影,会谈该时代的艺术社群氛围、艺术史风格发展与辩论、艺术市场的小政治、画家主角的艺术灵感、他的独特技法之耕耘、他的人生志向与感情世界... 最重要的是从中谈出他绘画人生的动力、遗憾、与救赎。这些画家电影的基本素材,在这几年画家电影如《画世纪:透纳先生》、《宝拉:裸画像》、《塞尚与左拉》、《高更:爱在他乡》等片中通通都有,在这部《真假维梅尔》中也一样应有尽有。只要去除了冒名与诈欺,伪画大师一样是个绘画大师,荷兰的美术馆们都认証了,我们观众看这片也值得带着同等规格的敬意。
看此片,值得把 Van Meegeren 的史实生平梗概拿来对照看看,会发现这部电影并不是那种记实型的画家片。它并没有紧跟着画家的人生事件、一幕幕转场没有标注年代与地点、也没有将画家的历年作品编年拍来标注重大事件、甚至画家身遭的亲友同道与敌人都被电影或浓缩或替代了。很多处理我们都看得出来是为了电影的戏剧化:
譬如史实妻子是荷兰演员但电影妻子是匈牙利吉普赛演员、史实家有一子一女电影浓缩到只有儿子 Jac、史实身遭的仲介商很多电影就让一位仲介商好友 Theo 担纲、史实交手的艺评很多电影就让其中的维梅尔专家 Bredius担纲一辈子宿敌、史实妻子 Jo 和这位 Bredius没有关系电影却把他们写成夫妻和男主谈三角禁恋 XD 更别说史实他从来没有穷途潦倒而是一直有在靠原作画固定赚钱住好房子、才没像电影去意大利一贫如洗还要偷睡教堂。
年轻老大师 Jonge Oude Meester
没关系我们知道一切都为戏剧化就好。此片不是可让美术系学生追溯考证的历史片,而是三分真实精华佐以七分激情虚构的心理剧。电影只忠于主题精神而不忠于地理历史人物的细节,既然考据处处不忠也干脆把电影时间线打很乱、时地座标完全不给都要观众自己拼凑,甚至还常有虚实交错令人不知是耶非耶、连开镜第一场持刀杀画后来都证明只是潜意识作祟。这个题材可以呈现一块艺术史与二战史、也可以探讨很多面向的艺界伦理与乱象,不过电影并不知性挖这些大议题,却感性地挖主角的意识。电影就从二战后受审开始,让Van Meegeren跳跃地回溯过去梳理人生。
史实的Van Meegeren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潦倒,他自小跟了一位景仰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老师,自小就养成了独尊黄金时代老大师的艺术志业,然后这一生用老大师风格画了无数肖像画虽不为艺评青睐却也仍有其一席之地(不像电影还给他一段身败名裂流浪国外的潦倒时光),电影倒是指浓缩在回忆初始一场得到青年画家金牌的颁奖戏,由电影挪移过来当他命中克星的 Bredius夸奖了一声我们的“年轻老大师”"jonge oude meester",这字眼在艺术史中专指 14 世纪到 1800 前的古代艺术家。
很显然Van Meegeren完全生错时代,他成长过程中欧洲流行的从印象派到野兽派立体派乃至百花齐放的现代画派们,他通通不爱、却通通都驾轻就熟。史实中他一样以自己之名画了很多现代风格画作,电影中则用第一场桌巾速写女主角的毕卡索风表现了他游走艺术风格如何游刃有余。曾经,在老大师年代尤其是他所向往的荷兰黄金年代,画家大师们(音乐家雕刻家亦然)都是有集体使命的,国界对岸的鲁本斯与同道们发展绘画技巧荣耀上帝与贵族王侯、国界这边的林布兰与同道们发展技巧荣耀市民与生活景观,神秘宅男维梅尔则把市民生活画到了极私密的家户日常之中...
不汲营追寻,就自然发现 De kunstenaar zoekt niet. Hij vindt.
然而曾几何时,艺术变成了如此自我的东西?当然这和心智的启蒙运动到物质的工业革命、一个个阶级翻身起来探索自我的历史背景大有关系,慢慢地在这现代艺术的年代,艺术评论欣赏各种当代艺术都强调个人风格、个人观点,仿佛人物景色本身已经不再重要、作者的个人意志才是重要。看一个美女让毕卡索心志解构成这样子,Van Meegeren要画起来也是驾轻就熟但超不屑。
电影一再出现一句台词“艺术不是努力追寻、而是自然地发现”,正如Van Meegeren很强调美人就是这样美、谦逊的我只是把妳的面纱揭开、把你的美忠实呈现在画布。这多多少少呈现了“老大师”与“现代画派”的一个基本差异。
也难怪,在一个追求个人功成名就的年代里,一个谦逊揭开面纱表现人事物之美的“年轻老大师”,就注定了矛盾与失落:他就不是个以挥洒自己荣耀个人为务的自我中心画家、却跟着这社会焦虑地想要功成名就,这才有片头与印尼妻子的吵架:画了一幅平凡画,妻子看到的是爱,他看到的却是平庸、只会让自己怀才不遇一生。这是此片的两个初始焦虑,在他接下来的际遇中分两线追寻超越。
第一线是关于绘画本身的“平庸”,有时对艺术家来说很现实地一翻两瞪眼,那爱与热情不足够、绘画的灵气就到不了位。此生最佳女主角 Jo Oerlemans 就化身电影中的 Jolanka,从 Van Meegeren 极早期速写小鹿的年轻时代登场。电影每每拍摄她的眼睛到嘴唇特写,重叠以 Van Meegeren 从小就崇拜的维梅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之眼睛到嘴唇特写,我们知道 Van Meegeren 要努力捕捉的从不是自己的创作意志、而是美人眼中的灵光,尤其是这样一位饿著肚子拉着手风琴流浪在匈牙利大地上的孤苦女孩,正如他格格不入地带着老大师画风流浪在这现代艺界。
仿画关于存在 Ik weet niks, Ik kan niks, Ik ben niks.
第二线,则是关于个人发展的“怀才不遇”,史实中 Van Meegeren 大体上和艺评界普遍很不对盘,他明明画哪种画风都游刃有余、精密考究的老大师风格更是彷如活化石般可以被视为国宝了(好多有钱贵族都找他画古风肖像画),但这时代的艺评就是评他“没有个人风格”“都在模仿”。
电影把这创作者与艺评的战争浓缩在 Bredius一人身上,史实中他只是在验证伪画时被 Van Meegeren 骗过一次而为人津津乐道而已,电影竟把男主角从年轻到晚年所有与艺评的交手全部由他担纲,仿佛画家与艺评间永恒战争的代言人!艺评出一张嘴毁掉画家辛苦一生,是种夸张说法,但电影就以Van Meegeren一场画展被冷嘲热讽到失控全毁来激情呈现。
画展被毁,电影让 Van Meegeren 在工作室四壁写满“我无知、我无能、我什么都不是”,这则是撷取史实 Van Meegeren 童年受到爸爸压迫管教罚写一百遍的阴影。史实中他爸爸是老师也期许他当工程师,如果爱画画那就当个建筑师,一直认定当画家必一事无成;电影虽然没有把爸爸拍出来但带出了这罚写一幕,应该就已在影射他这一生怀才不遇却汲营功名的渴望、恐怕来源就是父亲给予的童年创伤。当然,这创伤终究是要随这电影进展得到抚慰。
电影中Van Meegeren在审判口口声声“我仿画都为了复仇”,但显然要让他回顾一生的全片并不只停留在这简单的答案。他自小带着孩子上莫里斯美术馆景仰大师、自己的艺术家心当然也想登入大师名人堂;他以画作向美人示爱与美人交心、美人却质疑他的独立人格在哪里;他渴望创作老大师画风没人理、画伪画反而可让老大师风格创作再次引人注目;他认真画原作偶尔修复赚小钱、怎知换个名字落款竟然可赚千倍大钱;行走上层艺界与下层民间,这个世界只看名字玩金钱游戏、又还剩几个人真的在看艺术呢?走上歧途的那初次一笔落款,Van Meegeren的手都颤抖了起来。
落款,就是自我认同
电影拍画家身段,除了拍他潜心开发伪画科技、又是熔炉烤画又配维梅尔的海蓝色、下笔总学维梅尔从灵魂之窗开始之外,剧情与镜头最认真处理的神圣一刻还是在“落款”。从带宝宝看画就提点落款、宝宝长大学画画也最强调落款、自己接下来画每一幅原画都落自己款、要用桌布嘲弄大师就戏谑地落人家款... 直到自己终究要踏上伪画生涯不归路时,那呕心沥血画作竟要落别人款的一刻拍得天人交战、不但自小受落款训练长大的儿子疾呼不可,他自己更知这一落下去此生就卖给了恶魔、自己只能当别人阴影下的小鬼。落款就是自我认同,落别人款就是自我的毁弃。
Van Meegeren仿制了很多维梅尔绘画,本片聚焦的是代表作Supper at Emmaus,事实上这画作题材的维梅尔性格远远不如他自己性格。从当年直到当代艺界所发现的维梅尔真迹几乎都是日常居家生活,宗教画仅两幅,只不过是艺术史与艺评界自己叠床架屋发展理论时、喜孜孜地要建立个“维梅尔游意大利说”来将他和卡拉瓦乔连结罢了。事实上维梅尔宗教倾向很弱,反倒是身为虔诚天主教徒的主角自己对宗教画很狂热,电影中早年在画原画时就不停地说“再画一系列耶稣”。他这系列仿画只是用老大师技法落假款,但说到艺术品本身不是正宗的Van Meegeren创作吗?
片头“持刀杀画”是主角潜意识的天人交战,他一直在犹豫到底是要坚守自我身份却平凡一生、还是要抛弃自我换得成就一生?然而我们回视他所拥抱的老大师画风、那谦逊发现人事物之美的初衷,其实不论是坚守还是抛弃,“自我”并没有那么重要,眼前的美人与生活才是真正重要。于是电影中后段那“持刀杀画”梦境即将成真时,还是美人来伸手阻挡:你不论是要复仇、要功名、还是要自我实践,就适可而止忘了这一切、跟我一起离开过著平静生活趋吉避凶才是正道!当然啦,主角人生挣扎到此本应已圆满,只是不巧发生二次大战戈林买画与战后审判,掀起旧日创伤。
黑暗幽谷,卡拉瓦乔
电影关键的那幅 Supper at Emmaus ,是 Van Meegeren 抓准艺术史界渴望连结维梅尔与卡拉瓦乔的软肋、才见缝插针凭空创造出来的“维梅尔早期”类卡拉瓦乔画风,电影还很狗血地安排他就在意大利现场听死敌 Bredius亲口说出这艺术史的连结。不过要说这黑白明暗对比超强烈以展现人格扭曲矛盾的卡拉瓦乔风,好像也和Van Meegeren那挣扎于自我认同与抛弃自我之间的矛盾命运隐隐呼应着,这才能召唤他仿佛感同身受地一头栽入卡拉瓦乔风格中创造一系列(声称是维梅尔的)宗教画。
这明暗对比强烈以展现扭曲矛盾的表现法,电影很显然不但让男主角投身下去、电影自己的美术风格也拥抱下去了。全片从头开始不论是潜意识梦境中、派对酒会、男女主角谈情、画家模特互动、画家艺评对垒、还是阳光下的伪画技术研发... 电影都非常强调采光与打光的鲜明对比,暗的部分极暗如黑洞、亮的部分赤裸裸血淋淋地极清楚,甚至即清楚地拍出血肉与石头质感的沧桑。不只是故事里主角拥抱了卡拉瓦乔风以自况、电影更把自己的视觉风格全心拥抱同一风格侧写主角,让整部片看下来观众的注意力都不会在冷静批判艺界乱象、而在激情代入主角纠结。
本片另一句关键台词很卡拉瓦乔也很宗教,是“我走在黑暗幽谷”,与主角的美学主张“不汲营追寻、只自然发现”两句结合。前半句是苦闷命运、后半句却是脱俗超然,一次次要由真正超然坚定珍惜生活的妻子 Jolanka重新提醒Van Meegeren:你与世界对立而将自虐陷入绝境、但其实你的艺术初衷本能带你淡然处之。而主角在他的历史终点与本片结尾是否真能淡然呢?也许是吧,他不计毁誉说出了真相、一生技术与艺术骗倒大家得到了肯定、甚至还一夜翻身成为国民英雄!只是最后落款从维梅尔的 IVM换成了他本名Van Meegeren,竟然画作价值一夕蒸发?
片尾男主角眼神错愕孤身一人,一个月后很快逝世,到底他面对这只务文化资本却完全忘记文化本身的人间艺坛,是仍然搥胸顿足感叹时不我予?还是能畅然笑看乱象我自独行?电影给了个很模棱两可的处理,算是给观众留下个梗在喉头的悬念了。这样的结局令人看得不太过瘾,但也更有余韵。
说实话我本来看这片是想来上一课艺术史的,不过后来发现它更像一个时代悲剧人物的传记。它对所有的议题都点到为止,但在点到为止的地方也都怵目惊心,我们看完电影都会知道这无良的艺界如何舌粲莲花叠床架屋、如何看心情捧人贬人、如何随波逐流胡乱评价却没价值观、如何光出一张嘴毁人多年心血、又如何盲目崇拜大师名字哄抬价格... 这艺界上自艺文圈下致古董市场小贩,与其说欣赏文化不如说操弄文化符号累积文化资本。然而电影蜻蜓点水快速建构大环境后,真正要关心的还是大环境下的扭曲心灵。
此片在描绘这扭曲心灵时非常意识流地来回跳跃,一场场五味杂陈的回忆与一场场充满纠结的抉择,都有强烈的光线效果与挑动心弦的配乐。这部片谈的是一位败德的伪画家、却也是天纵英才只恨生不逢时的一代巨匠,看这片并不是要我们鄙视他或崇拜他,倒是要我们试着接近他的处境、体察他的矛盾了。画家男主角 Jeroen Spitzenberger 虽是大叔但完美演绎一个令人同情的忧郁王子,演员女主角 Lize Feryn 则冷静沧桑浑身酷劲令人魂牵梦萦。观众不用对维梅尔或荷兰绘画有什么认识、只需要对这西方绘画的艺界人生有三分好奇,就可以好好欣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VxO6C9mu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