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好雷]《希伯仑》,Hebron Don't Die Please

楼主: a122239 (Sharp)   2018-07-15 20:51:43
部落格版:http://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3211294
《希伯仑》是我这次台北电影节唯一一部纪录片电影,它以桃园希伯仑全人关怀协会共生
家园为纪录片主角,用镜头去记录著这些生活在比佛利山庄的人、这些曾经被社会、被家
人、被朋友遗弃“活不下去”的人,他们如何被“老爸”陈公亮牧师以及“老妈”吴秀玲
接纳并照护,如何在希伯仑里找到“家人”的真实故事。
希伯仑共生家园创立于2001年,旨在“透过相互交叉支持、彼此相爱的共生形式,唤醒对
于生命已失去希望的人,重新找回活着的勇气,并且活出价值和尊严。”,把“扶贫共生
”、“福音与道统”、“社企文化(凡物公用)”与“再造平安城(天国在人间)”做为
设园四大主轴(以上节录自希伯仑全人关怀协会共生家园官方网站)。他们协助的对象不
限,如精障者、吸毒者、失智症患者、中辍生、孤儿、残疾者、曾自杀过的人等等,电影
透过介绍多位拥有各自问题与过去的希伯仑家人,去向观众解释何谓“共生家园”、包含
服务理念、运作模式、相处方式等等,以及最重要的是,关于希伯仑给予爱的准则、陈公
亮牧师与其他家人对待与看待其他家人的角度与想法之歧异。
在希伯仑里每个人都要工作,除了身体残疾者外,所有人都会被分配不同的工作冈位,有
人负责做菜、有人负责种菜、有人负责制作面包、有人负责销售面包...,希伯仑宛如个
小型社会,在陈公亮牧师的经营下,希伯仑达到“自给自足自养”,也做到“资源共享”
。跟许多相关单位比起来,希伯仑更像是在“让家人重生”,住在比佛利山庄的日子里除
了找到爱,也能找回重回社会生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所以陈公亮牧师希望倘若可以,
想让每个原本就有家人的人都回到家人身边,毕竟许多人都是因为家人无力照顾而送他们
进希伯仑,要是在希伯仑的照护下可以站起,有何不回到家人身边的理由?
“这叫彼此相爱吗?”
即使原本是陌生人,可一起生活久了还是会有感情,《希伯仑》里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家
长淑惠和陈公亮牧师因为照顾另一位家人宋江的想法不同而产生冲突(非直接性),或许
说想法不太正确,严格来讲应该是某种近似情感上的理性与感性彼此拉扯,同样都是爱着
宋江(家人),陈公亮牧师的想法就如上面所讲,他认为宋江因为病情缘故需要家人来医
院签名,可他的家人却不愿来,等同于想把宋江丢给希伯仑,这与他的理念相违背,因此
他希望长期照顾他的淑惠该慢慢放手了,但对淑惠来说怎么可能能轻易做到,她对宋江有
著深厚感情,怎能说走就走,因此她感性上无法认同陈公亮牧师的想法,所以她在这次之
后选择离开了希伯仑。(不过她还是会定期回希伯仑探望大家,在理性上她还是视陈公亮
牧师为父、希伯仑为家)
“因为这边活着才是真理。”
《希伯仑》让我看见了爱的宽容之宽、爱的无私之大,同时也知晓在爱之下还存著许多情
绪,那种与你我想像中的机关团体都不太一样的信念与做法,这是从电影中能感受到的真
实与真挚,只是我自己觉得《希伯仑》就纪录片来说仅是及格,跟许多纪录片如《湾生回
家》、《看见台湾》、《塑料王国》、《囚》等相比,《希伯仑》明显在说故事的方式(
剪接、人物互动...)较为不足,内容也是直线前进、有些不够丰富,当然也可以说是由
于纪录片主题的缘故,无法有更广的叙事角度与内容补充。这也许是它在台北电影奖纪录
片一项败给《我们的青春,在台湾》的可能原因之一吧。
回到《希伯仑》最后,导演并没有单纯拍出希伯仑美的一面,她也诚实地记录下了丑闻,
哪怕仅用文字带过,陈公亮牧师与妻子吴秀玲在2014年底被爆出挪用善款、拿来买车、买
房、买保险、买专利、甚至“家人消费善款买单”的丑闻,经过调查之后旋即遭声请羁押
获准,在交保后却继续挪用善款私用,在2015年九月被依业务侵占罪嫌起诉,并要求从重
量刑。至于后续两人现况我上网都找不到相关消息或者是新闻,有赖大家多多补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