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图文全开部落格,欢迎来看看别的文章:https://tinyurl.com/ybec77lb
趁著台风天无事可做,看了《接线员》。片中讲述了几位在英国(且都讲中文普通话)的
亚洲女性,一起在一家妓院工作的故事。主演女主角缇娜的演员是纪培慧。想到纪培慧的
形象会跟妓院扯上关系,就觉得蛮反差的,会蛮想要看看。但看完这部片之后,我必须说
自己非常失望。
那些方便的标签们
这部片什么都有,偷钱、变态性癖,当然还有生活本身的不容易,但是又什么都点到为止
,所有事情凑在一起却又不成故事。角色之间有互相帮忙,也有互相牵制,但是总觉得是
各演各的。感觉上很像是,有一群人先入为主地创造出了几个刻板印象的角色:村姑、讲
话很嗲的美少女、(令人联想到小美人鱼当中乌苏拉的)老鸨、单亲妈妈,还有高学历的
留学生。然后就把她们放在一起,期待会发生些什么。结果,其实发生的事情比想像中少
,而且那些发生的事情,居然还显得有些理所当然。
这也使得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故事为什么在英国?对,它是台英合拍的片,但这是
不成理由的理由。英国给了这个故事什么动力吗?要说金融海啸,哪国没有受影响?要谈
各地华人在英国的表现差异?可是这部片里面,有什么东西是非英国不可的?甚至说到底
,有什么东西是非华人、台湾人不可的?就像我上一段说的,老鸨形象、留学生以及村姑
等等的形象都很鲜明,但都只是流于外在,内容物都很空洞,最后只形成了醒目而经不起
考验的标签。看完整部片,感觉没有非在英国不可,没有非台湾人不可,没有非谁不可,
绝对也不是非看不可。
不是只要有反差就好
谈到使我感到没有非英国不可,我再举个例子:缇娜在台湾的父亲不是也过得不好吗?他
也没有离开土壤啊?这部分的对比真的成立吗?还是说土壤真的就只是指农业?农业也不
好混啊,现在农业拼甜度拼育种拼成这样(这算是我心中的一个地雷吧,以一种浪漫化的
转职过程来当作故事角色的一种升华,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偷懒结尾)。再者你一个学英国
文学的,就算真的回台湾务农也不是最佳解吧?不合理呀。所以说虽然纪培慧跟妓院扯上
关系,的确会有反差,但也不是有反差就好呀。
说到底就是这部片自己也没搞清楚自己要处理什么。是要聚焦在某个人的心情,还是某两
种心情的对比,还是这一群人相聚的化学作用,还是妓院的存在本身,还是华裔异乡人的
群聚?不知道,即便这些都有,但都显得有点交差了事,好像说了Sasa(由陈湘琪饰演)
有小孩,从此单亲妈妈的意象就自动很有故事了;好像留学生偷过钱,留学生就底蕴了起
来。这都使人觉得这部片前面拍了那么多,好像就只是为了念那两句:“离开了土壤的蚯
蚓,过不久就会死去。”但就算最后你拍六龟,也只是在空拍机上面的蚯蚓,而我对于这
部片的回想,则是不禁觉得,纪培慧讲英语讲得比台语标准多了。
这应该是个好故事才对
这应该是个好故事才对。看完电影,又读了导演的一些访谈之后,我是这么觉得的。它有
好故事的素材,也有一个良善的动机。但为什么呢?为什么导演编剧明明认识那些在按摩
店工作的女孩,却没办法做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呢?我在想,也许是因为她们的经历离剧组
的生命太遥远了,导致虽然与按摩店女孩们的接触,可以使剧组更靠近她们一些,但反而
形成了一个尴尬的距离,让人感到剧组自己其实对她们也是一知半解,乃至于这部片也没
有赋予谁力量,顶多只是一种同情心。就好像片名与主角,它偏偏就不是赋予了导演动力
的Anna,而只是始终带着一段距离路过体对体的“接线员”。
不过至少这部片是离开了那种《权力的游戏》式的妓院镜头语言,至少是用力地试过要站
在性工作者的身体里面,我想这就是这部片能够在不少场合中播映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