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夏日 1993 Estiu 1993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18-07-09 13:45:22
《夏日1993》在去年台湾女性影展已经上过了,我只看过预告觉得应该轻松舒服也不以为意,没想到一年后才来轻松看看竟被深深震撼。我通常并不忌讳看片前先看雷,但觉得这部真不能先踩雷,一定要让自己当一张白纸从头看下去。要循序渐进慢慢揭露的不是剧情,而是让故事一层层剥洋葱揭露感情真相、更让一层层洋葱轰炸我们的泪眼呀。
此片是名不见经传的加泰隆尼亚年轻导演第一部长片作品、片名《夏日1993》看似在说一段复古甜蜜的青春点滴、预告是两个小女孩到处好奇玩闹亲爱叛逆、又是农园又是森林又是水池又是烟火... 然后真令人好奇,这样的夏日童年片怎么会屡得大奖还被拿去报名(非提名)奥斯卡外语片呢?难道只凭两个小朋友在预告就已极萌极自然的生动演技?


孩子的爱空缺
开场,乍看是一般的儿童片、低镜位手持镜头处处描摹孩童视角看世界、尤其看大人世界忙东忙西絮絮叨叨仿佛孩子不在旁边可以乱说话、殊不知孩子全都静静看在眼里听在心里。很快地,随着一个丰富的客厅慢慢被打包干净、随着一个厢型车后车门被关起、门外烟火的城市街道上其他孩子声声呼唤已听不见... 我们隐然知道小女孩的心门已渐渐关起,这一关在电影中看似是一个夏日三个月,所要指涉的现世人生夏日却更长更惊人。
随后还要从大人日常言语,我们才渐渐知道她好像丧母被收养?甚至一度还有错觉以为是不是爱玩的爸爸不负责任离去了?慢慢才知道恐怕是父母双亡、而看似坚强冷静的女孩竟没流半滴泪。孩子从大城到小镇被带着造访各处,她的无声低视角把一切大人世故对话全听进了,当她出声让大人发现时大人马上换张脸,满面笑容甚至童言童语疼惜她,幸福的女孩即使父母双亡仍拥有许多关爱呀!也许亲切的大人们真这么想也真这么努力做了,但会迅速切换面具保护孩子的大人,仍当不了孩子的伙伴,更打不开孩子的心门。
于是第一晚,满身壁垒满面傲气的女孩,先脆弱又逞强地将她的新妹妹(表妹)一军:我有很多娃娃、因为我拥有很多爱、妳可不能碰它们。哎,浑身带刺越是宣称爱的所有权,就越是流露爱空缺的焦虑感,反倒三岁表妹健壮心灵毫无芥蒂。
我们随后看见许多场合中两位孩子的小冲突小竞争,有父母的孩子轻松面对每每双手一摊如过眼云烟,没父母的孩子则一次次挑起争端仿佛刷存在感,越是让大人为她气愤焦躁出言管训,说不定她越是顾影自怜觉得我也有人爱?抑或尝试击溃继父母(舅舅舅妈)心防以自虐地证明我没有人爱?自怜与自虐两种情绪,方向完全相反,反映的却是同一颗焦躁不安的心。
与父母的信任
随后球丢回大人手上,看大人怎么面对这比亲女儿还要难搞的继女儿。人人都想当心有灵犀的伙伴、不想当高高在上的监护人,但说来容易做来难。柴米油盐的妈妈(舅妈)建立好多规矩令孩子忿忿不平,不沾家事的爸爸(舅舅)则能自由奔放与孩子一起出格相视一笑,这家庭角色分工之不平等,不只是亲父母连继父母都有。然而无论柴米油盐还是自由奔放,在上位的父母还是要更大器接球的,孩子就算乱摔东西乱丢梳子等你狠狠骂一顿证明你不爱我,还是要心平气和不为所动接下孩子挑战,才能破解孩子那以叛逆捣乱证明爱的扭曲世界观。
以父母眼光看此片的继父母,一样有许多似曾相识情境,只是父母与孩子从 0岁开始的结缘延迟了几年,继父母与继女儿 6岁开始的结缘仿佛隔了一个小宇宙。在许多日常的游乐闯祸管教中,当爸妈的管教女儿都是为他们好,这可是从 0-2岁婴儿时期步步建立的绝对信任,两个大人才从恐怖的外星人变成了再管再骂都可以放心托付的父母。
不过对 6岁才从陌生亲戚加入新家的女孩来说,这 0-2岁的信任磨合跳过了,要补回来是格外挑战,那“寄人篱下”的信任空缺与格格不入,必造成一次次管教的只字词组被无限上纲,尤其在几次“外人女儿伤到自家女儿”的尴尬情境下,大人扛不住情绪之余负气分类的壁垒语言,一次次仿佛宣示著这家人并不爱我,虽然包袱沈重的大人已无限努力实践爱。


1990s 西班牙爱滋,失落的一代
此片先从大人与孩子的监护关系而非伙伴关系,谈亲职的隔阂,亲父母一样要戒慎恐惧;再从寄人篱下信任空缺谈继父母的亲职隔阂,则让这亲职故事进一步扩大到社会上的各种领养收养;然后第三阶段,则要落到很具体的历史地理案例了:时代是 1993 地点是后佛朗哥时代解放了十几年的西班牙(更准确说是加泰隆尼亚),回想起今年二月上映的法国 1990s 初电影《BPM》,佐以几场点到为止不多说的疾病恐惧,我们大概都知道小女主角 Frida发生了什么事。
电影在这方面谈得很隐晦,从 Frida的小女孩眼光看大人就是人人都很紧张但人人都避谈,她小小心灵知道这是自身处境的一切关键,但整个世界不论是敌视的外界大人还是亲爱的家里大人,硬是没人愿意告诉她。很莫名其妙地,Frida 要一次次健康检查看不同的医生、前一个医生确认健康无虞后下一个医生还要一再复检确认,在游乐场上小朋友们都很友善但看来都被大人告诫与她保持距离、她一受伤激起小朋友的关怀却也同时激起大人的恐惧厉声阻断关怀... 我们这疾病恐惧与疾病排除的社会,就是这样从童年激情建立起来的呀。
电影只透过亲戚提了一次,关于 Frida要送来和舅舅舅妈一起住是“Neus的心愿”,却到片尾字幕致谢时我们才知此片是献给导演 Carla Simon 的妈妈 "Neus",原来这么精准抓住童心的洋葱片,其实是导演自己的半自传?这个低调却惊人的连结引人不禁看完电影后上网查查,才知道导演 Carla Simon这位加泰隆尼亚青年导演是西班牙 1990s“失落的一代”,和 2010s经济崩溃下找不到工作的失落一代不同(虽然很多人其实重叠,经历两次失落),这失落的一代是父母在后佛朗哥时代自由叛逆、却在吸毒嗑药分享针头下大量感染爱滋死亡,自此失怙孩子进入一辈子失落。
心门关一夏,就是 1/4的人生
此片是很女性的,小女孩 Frida与继父(舅舅)的磨合其实并不困难,毕竟柴米油盐强忍各种挫折妥协拉拔孩子的,从不是一起恶作剧时当玩伴与浪漫舞会当舞伴的继父、而是总要扳一张脸制定规则有无限苦闷都不能说出的继母(舅妈)。一整片的磨合,在孩子的小世界只存在在两姐妹(表姊妹)之间,姊姊嫉妒妹妹有亲情、顾影自怜觉得我没有又不服输宣称我有而且更多,在离家出走这晚得到妹妹“没人爱妳?我就爱呀”再封闭的钢铁之心也要融化,终于交出硬撑自己填补空缺的娃娃,钢铁之心的松懈还是要从最大器无包袱的童言童语开始。
下一关,与继母(舅妈)经过全片诸般冲突后的和解,并不是在舅妈大器谅解拥抱“回来就好”,而是更进一步终于能与继女开诚布公,要从大人保护孩子的监护关系、进入大人与孩子平等的伙伴关系。若有所悟的 Frida率先破冰甘冒大不韪“告诉我,我妈怎么死的”,终于意识到孩子成熟远超自己想像的继母也终于放心直谈“一种毁灭身体免疫力的疾病”,不用谈多,只要诚实大方把孩子当个伙伴看,世代间的规训与疑惧就能转化为平等互信。
第一场戏,是后车厢大门关起,女孩心灵也关起成为行尸走肉,日后所有开心玩乐与叛逆破坏都只是没有出口之下刷存在感的发泄;最后一场戏,是坚持乐观活泼不留半滴泪的女孩,终于放声大哭停也停不下,会哭虽很尴尬终究是最健康的。嚎啕大哭就是诞生的征兆,在这 Frida度过一个忧郁暑假终于准备上小学进入体制拥抱社会的年纪,大哭一回就是她失怙压抑后终于解放的新生。对 Frida来说这是自我探索的忧郁一季,对导演 Carla Simon等西班牙数以万计“失落的一代”则是人生的 1/4,许多人从童年失落努力探索到了青年终于信心自立,25个年头就悄悄过了...
https://media1.fdncms.com/sacurrent/imager/u/zoom/13391918/summer_1993.jpg
《夏日1993》是部令人惊讶的小品,很显然就是一个手法素朴的年轻导演长片处女作,她只是试着用镜头捕捉孩子视角、确实框限出孩子能接触到的社会情境、也清楚划下孩子与大人之间的现实壁垒作为亲情关系的挑战、最后藉著壁垒的卸除完成大人与孩子的共同成长。而在导演个人与西班牙历史上,这成长就提出了一条整个国家面对世代创伤的出路:与其逃避、与其避讳、与其故作乐观一头栽进疗伤止痛,不如就大方面对那创伤痛楚、一起把疮疤全部揭开好好哭一场,然后才能真正建立各自的自觉与彼此的互信,成为伙伴继续走下去。强烈推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nezFuhUBs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