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 医生敲爱钱 Knock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18-06-28 17:17:47
法国大男孩欧马希与他的迷死人笑容,几年下来都是我心目中法国悲喜剧品质保证,这回《医生敲爱钱》我却觉得欧马也会失前蹄。当然欧马希自己天真笑容与顽皮点子仍是非常精彩,成功地把一个理应人人喊打的败德主角演得可爱又引人认同,殊不简单。只是此片本身呢,我觉得叠床架屋叠太大失去了主轴,就算有欧马希与一大票挂著“法兰西喜剧院”头衔的资深演员浑身解数,也难挽狂澜。
敲医生,敲醒你的虚假恐惧
这个“敲医生”Docteur Knock 的题材,原作是 1923 年讽刺喜剧,后来在法国影史上好像也拍成电影四次了?我也无缘欣赏过,只看影评回顾大概知道无论是旧医生陷害 Knock却被他反将一军、还是旧医生单纯诚恳让 Knock敛财玩死他与小镇,总之这故事不变的就是 Knock舌粲莲花骗死整个小镇乖乖当他病人躺上病床、不当病人的全去当诊所员工了。在那 1920s年代有影射美国入侵欧陆的贩卖虚假之商业广告、有预见贩卖假议题崛起的纳粹政宣、甚至还有呼应 Murnau 吸血鬼电影 Nosferatu“主角上船、全船都病了”XD(许多影评这样比较,但我还在试着理解)。
这样单纯的讽刺剧本,应该放到什么时代来谈都很切题吧?毕竟我们这刺激消费也贩卖恐惧的资本社会一直在推陈出新,就算来个 2010s现代版也不奇怪,这部《医生敲爱钱》改编的 1950s和原作的 1920s虽然时代处境不同,但贪婪商业模型搅动人心彻底改变纯朴社会的情境大同小异。只是此片编导 Lorraine Levy好像在改编时有一种翻案的使命感?仿佛若没说出什么新观点就有愧片商或观众?我个人是觉得只要换个年代换个商业手法,这种江湖郎中骗死乡民的故事说几百年都可以 XD 不过她似乎又想翻案又想包山包海塞一大堆议题,可惜每个议题的重量都打折了。
二战新诠,不太二战
首先,找欧马希来演,这角色怎么样都不会太讨人厌,甚至百分之九十会惹人喜欢,就这点来说至少我们知道选角与剧本是很有意识搭配的。原作的 Knock是个贪婪商人的化身,他一登场就是医生身份虽然观众也不知是否真有执照;本片的 Knock却不是从贪婪商人开始,而是先把原作透过对话回溯的在船上无照行医具体演出,甚至在船上无照行医之前先具体拍了“黑人老兵欠债被追”的苦命处境。看来改编的许多安排都是有意的:时代改到二战、谈二战老兵、谈黑人流落底层、谈白人对黑人的偏见、谈法国乡民(前维希但忘得很快)对德国人与新欧洲局势多不满…
只是这片也有个时空情境的错愕:它一方面明言时代背景是 1950s、又是让乡民读报纸抱怨德法和解与阿登纳总理、又是拍战争纪念碑与烈士纪念牌、又是卖 Knock的老兵梗与开旅馆的队长阿姨沆瀣一气;但另一方面这些东西都只是片段说说而已,整体并没塑造一个 1950s战后复苏的创伤小镇,这里基本没什么要重建的、大家也没什么创伤、尽管服装和场景很漂亮但预告片里看起来更像 1930s战间期而不像 1950s战后…。大体上,我觉得呈现一种处处丢出二战重建梗、但整体生活气氛又不太像的诡异感。若气氛做得好,我觉得 1950s让大规模医院入侵小镇是很好的历史梗。
这些黑人与二战相关历史梗,都是此片新加的,要加并非不可只是容易乱耳,令本来 Knock舌灿莲花骗死大家觉得自己有病的讽刺与警世主轴被打乱了。这些东西若说要成为属于 1950s乡民心里的软肋而让 Knock好好利用来大发利市,那可以说是一种再现原作精神的换代新诠;不过看来此片这些安排大多是要讲另一个主轴:Knock 行骗天下背后的心理空缺。这空缺大体上就是欧马希的法国黑人苦难戏路:他很赤诚、他有才华、他乐于助人,但他不被接纳甚至被亏待而悲愤、越是悲愤越是把他的才华发展向极端。
黑人新诠,不太黑人
回想欧马希旧片,这《医生敲爱钱》的医生身段和《小丑的眼泪》的小丑巧克力与《最美丽的意外》的不要命特技演员,都是大同小异。欧马希演出的黑人都是能在白人社会吃得开甚至爬很高的黑人,但他们的出身都是底层,他们的发迹都有不为人知的黑暗,而他们玩火玩大背后都有那受到世界不公的悲愤。要这样玩好像也是可以玩出些道理来,只是我觉得《小》片和《最》片正面重击把黑人处境贴切地融入故事中,《医》片却没有,仿佛要谈这东西随便找个白人鲁蛇也就够了,倒是既然找了欧马希来塑造了“黑人处境”的期待之余,却有没把这期待做到好。
电影面对“黑人”这房间里大象,仿佛有时想处理有时又不想处理,非常暧昧。电影开头黑人老兵沦落街头当盗贼,不用多说人人都有感;到了码头说要征“随船印度医生”找到个黑人,已经不是很有说服力,就算他们随便乱找没鱼虾也好,真的整船菁英从船长到贵妇们都对一个黑人这么喜欢毫无芥蒂吗?说不定吧,但大家没有芥蒂不就削弱了此片黑人处境的心理缺口吗;到了小镇,旧医生夫妇来车站迎接见第一面首先嗫嚅地“没想到你这么... 这么... 这么高”竟成为此片最后一个黑人梗。
片头暗示了这么多黑人身分的扭曲,电影接下来就让全镇保守白人对他敞开双臂无缝接轨,再也没有因为他是黑人就给予任何疑忌,竟然纯看他衣冠楚楚的外表与(一直声称却迟不验证)马赛医学院高学历,就自居低人一等的乡民无条件相信他说的一切。嗯,这样子拍黑人趴趴走,我们当然为一直演可怜黑人的欧马希感到欣慰,但是此片要谈的黑人不平之悲苦呢?这就不清不楚了起来。仿佛电影一直拍大家对黑人身分没啥感觉、但最后要铺陈这一切都跟黑人悲愤呐喊的心理空缺有关?
讽刺喜剧或心理悲剧?
要改时代拍同样的情境,那是新诠;但给予一个缺德的市脍主角一个悲情的动机,这可就是翻案了。这个 1923 年原作后来也翻拍四部电影的故事,总是以“敲医生敲开你心底恐惧”的推销乱象为主轴,谈庸碌的人们如何心理建设不足、如何患得患失轻信人言、如何不敌诱惑汲汲营营、然后个体失守变成集体失守终至整个社会的扭曲改变。这其中,Knock 从小到大步步席卷人心的花言巧语之诱惑应是它作为讽刺剧的最精采重点,只是在这部《医生敲爱钱》中这花言巧语竟只占很少戏份,仿佛致敬经典点到为止交代过去就好,更想讲的竟是 Knock的心理。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觉得编导给欧马希发挥的戏份大概呈现 4:6,四成谈他如何在小镇步步建立医院好生意,六成则在谈他多线的待人接物与喜怒哀乐,也许这个 4:6的产品定位是基于所有法国观众大概对 1923 老故事早就都耳熟能详、那 2017 新片把经典匆匆交代后就要来说新故事了?不过身为无缘看过经典的外国观众,我们心中并没预先建立经典的行骗天下讽刺剧情,此片这样草草带过绝对是看不过瘾的。不过就来看看新片重点的“待人接物”之心理描绘吧,除了与一般乡民各自有哄骗有励志的相处之外,重点应在神父、女友、老债主三线。
老债主 Lansky 线,表现 Knock出身卑微甚至烂命一条,告诉我们他在绝望中看见这道貌岸然社会中的一丝盲点后就当作一线曙光紧抓不放,烂命一条的过去重新浮出水面时,已经靠着功成名就找到人生安全感的他,竟陷入比他炒作疾病恐惧还要严重的存在恐惧!女友线这位小镇最底层(竟然最漂亮)的孤儿女仆兼农工,是全小镇有产乡民生活中袖手忽视但心中念念不忘的软肋 "La petite Adele",整个被炒作出疾病的小镇中唯一真正患病的就是她、唯一让爱钱 Knock砸大钱给予真正医疗的也是她、但唯一连真医学也救不了的也是她。
敲医生,敲醒社区的真生活?
Adele 逝去令 Knock仰天哭喊,也许才意识到这叠床架屋的医院好生意终究一场空。电影一直没明确告诉我们他的“马赛医学院毕业”到底是真是假,光看他的医学推广与健康咨询头头是道并非一般骗子可为,显然他不论身分真假诚意总是在;而电影也一直没明确告诉我们 Knock建设的医院具体能不能治病,唯一我们相信真能治病的仍是边境另一边的瑞士疗养院,只是人人心系的患病美人 Adele就连真疗养院也无力回天。这俨然告诉我们 1923 原作在意的“医院生意是真是假”本身就不是关键议题,就是有照医学仍然只是听天由命未可知,那我们能掌握的是什么呢?
说不定这就是新片雄心壮志想要在经典上谈出的新启示了:医学是真是假都是听天,我们人为能掌握的真实却是具体的小镇生活。也许 1923 原作与此前的电影改编中,医学骗局都是毫无疑问的负面乱象;但在这 2017 新片中,医学好生意本身是不是骗局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趟追钱推销的骗局玩下来,竟然真正点通了社区人们的个人健康与生活习惯,令本来庸庸碌碌颠三倒四的人们重整了生活,甚至令本来自扫门前雪的人们懂得关心别人嘘含问暖?放在这注重社区纽带的 2010s来看,Knock 嘴砲经典“每个人都生病只是不自知”,何尝不会是最先进的预防医学?
Knock 从天而降所遇到的地方大敌,本来在 1923 原作与后世电影改编中都是那位旧医生 Parpalaid,在此片变成新编角色 Lupus神父,为这 1950s的时代设定加了一个“新科学 vs 旧神学”的小镇政治冲突。在 1923 原作的警世模型中,对立的两个概念是代表传统的“诚实”与代表新时代威胁的“投机”,的确很对 1920s美国商业模型大举入侵与 1930s各类极端主义炒作虚假危机以崛起的时代气氛;但放到本片设定的 1950s并以 2010s眼光来看,对立的两个概念竟变成代表传统的“无条件信仰”与代表新时代希望的“从身边做起”。
信仰完美,本身即虚假
信仰完美神父、如同信仰完美医生 Knock、或是信仰医学能解决一切,最终都是一场空:首先瑞士真医学挽救 Adele失败了、然后神父道貌岸然表象下的权力欲与恶念也现形、最后连衣冠楚楚的完美 Knock的丑陋过去也摊在阳光下。不过那又如何?出身卑微手段可议的 Knock,他勾勒的完美医学大饼被戳破了,但他在医学大饼下重建的社区生活与人际纽带才是真实。于是电影最疗愈的最后一镜:真相被戳破黯然离去的 Knock,这个欧马希经典戏路的悲愤黑人扭曲心灵,仍在数百民众的鼓掌慰留下重回小镇怀抱。
唉,说这么多,也只不过是看完此片一头雾水后、重头回顾经典讯息也回顾电影细节、然后试着组织一下本片编导 Lorraine Levy 的创作动机与安排,来看看这次 2017 的新诠想讲什么故事、它的翻案又想传递什么讯息。只是也必须要说,我看此片一路看下来是充满错愕的,时常令人搞不清楚创作者的立场,对许多议题都是强调一下又马上搁下、对许多价值都是看似赞颂一下却又反过来嘲讽一下,让人越看越是不懂葫芦里卖什么药,虽然仔细回顾起来又可以说它该说的都说了… 但拍部电影拍到让人看不懂也是该检讨一下。
无论如何,此片有对经典的新诠、有切题的新时代意义、有作者想谈的道德讯息、也都有具体手法该拍的都拍出来了,只是在叙事组织与比重上乱糟糟地令人不解,基本上还是值得肯定的。且不谈整体故事组织得好不好,此片的一场场当下都是很美的,瑞士边境山间遗世独立的感觉很不错、复古的轿车跑车与火车仿佛外界新时尚降临、阳光白石斑白阴影的保守小镇风情很够味、男女主角爱情在山巅草地翩翩起舞的化学作用令人心动、疯狂神父与众家配角的庸碌乡民身段立体又可爱…
还有那复古的配乐,混合著忧伤与甜蜜、混合著诡谲与乐观,五味杂陈的音乐倒是为这部令人五味杂陈的电影下了个极贴切的听觉注解 XD 我这样说真不知道是褒是贬,总之这感觉很细致也很有意思。我觉得看此片可以抛下所有思考全心拥抱视听飨宴、也可以钻牛角尖努力烧脑去拼凑电影说不太清楚的讯息,那都会很过瘾;但若带着一般的理性思考去看一部剧情片期待它把故事讲好把讯息谈清楚,恐怕会令人有点失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