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美国式犯罪> 我们比我们以为的更加残忍

楼主: chrisydvin (savin)   2018-06-03 20:17:55
IMDB: 7.4 (连结)
简评:
本片算是蛮成功的改编。
以线性叙事为基底,穿插着法庭上的质问作为每一幕的引子,渐进式的勾勒出整体的剧情
,搭上剧终前一个反折,让叙事层次更丰富,以结构上来说算是佳作。
调性上来讲这当然是一则黑暗的故事。
但全片并没有批判,就连女主的旁白也是轻柔的,像是在叙说他人事的冷静,唯一较为有
情绪的竟然是检察官,这倒让观众心里始终像是压了一块大石,透过法律的审判,最后正
义是否伸张了?无人可以断言,那块大石始终无法放下。
演员自然没有话说,不管是Ellen Page那种演出单纯小女孩的形象,或是Catherine
Keener那种演出施虐者的无常及精神不稳定的状态,都是恰到好处。
唯一的缺陷是过场人物过多,虽然是基于事实,但是在中段时会有人员杂沓的感觉。但这
就是要忠实呈现或是要忍痛割舍的两难。
整体来说,这则故事寓意深远,看完让人很沉重,但是也提供观者一个反思的机会: 我们
有像我们自以为的那么了解人吗?
图文网志:https://tinyurl.com/yddnsepf
(文长)
======以下有雷=======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加害者/受害者]
本片是基于196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看过详细介绍后(英文Wiki),觉得本片还算是把虐待情节写得很轻了。
可以说,编剧跟导演把一团浓得像墨的脏污,弄成灰扑扑的雾。让观众看完后还可以靠深
呼吸几次来试着驱除那种阴霾跟沉重。
而真实发生的事情只会让人恶心到想吐。
而吐完之后我想每个人都会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自己归纳了三点原因:
1. <每个人都有一个开关>
总归一句话,我们比我们想像的更加残忍。
每个人都有一个开关,只要正确地开启了,每个人都会伤害别人(生理上,不是心理上)
更严重一点的,会致别人于死地。
Gertrude平时看起来是这么温和,凭自己一人带大6个孩子的坚强形象,不仅博得Likens
爸妈的信任,连隔壁邻居也是同情居多。
但是就在养儿育女的经济压力下,加上女儿的谎言煽动以及男友的添乱,她的开关就被开
启了。
当然大部分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跟她一样,可能是道德、可能是文化,帮助我们强行把这些
冲动压抑下去,也可能,只是运气好,我们没有遇到同样的情境。
而运气不好的人,不小心开了开关,运气更差的人,就遇到开了开关的人。
2. <旁观者效应+同侪压力>
原本是纽约发生一起命案,目击者据说有38人,但无一人报警。人怎可以如此冷血? 经后
续的科学实验证实:有越多的旁观者在场就越会降低受害者被帮助的机率(PanSci文章连结
)。
虽然后来有人揭露这起命案的冷血旁观者其实大多是记者杜撰出来的(天下杂志文章连结)
,但是后续相关实验倒是实实在在证明这个心理现象。
在本片中这又可以称做是责任分散,并且充分发挥了共犯结构。
如果真的很严重,应该会有人报警吧? 反过来说,都没有人报警,那不就是不严重吗? 就
是这样的错误推论。
更甚者,当看到女主被菸头烫了之后,旁边的人都觉得很自然,这时若被叫去试试看烫别
人的滋味,出于同侪压力,几乎不可能说不(Youtube实验影片连结,我觉得这比起早期的
线条实验更加深刻的地方在于,他指出这样的模仿行为会轻易被传承下去,即使到后来已
经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此霸凌也就可以永无止尽。
3. <米尔格伦实验>
我觉得这是最可以解释本片的一个原因,当被高于你的权威命令要这么做,你很难不服从
(相关文章连结)。
具体原因可能是怕受到责罚,或是觉得权威者应该要负全责(又是一个责任分散),也或许
是我们大脑在不用思考只单纯服从的时候是最轻松的。
所以世界上还会不会有一个新纳粹崛起呢? 可能性绝对不是零。
以上是我认为的三个主因,当然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说一开始只是用打的,后来用菸烫
,再来就是可乐瓶塞下体,循序渐进的让被害者处于一种"一开始也忍过了现在再忍忍也
可以",还有加害者"前面那些都接受了,现在应该也没什么不行"等情境,然后不管是哪
一方都会继续忍耐/施虐下去,并且越来越严重,无法自拔。
但不论真正造成这起事件的背景究竟为何,我觉得从本片学到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我们都
应该要相信: 只要情境对了,人可以肆无忌惮的伤害他人。
[我们还要来检讨被害者吗]
最近盛行检讨被害人,即使在本片,也相信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逃掉就好了?
我觉得这种检讨被害人的心情很可以理解,也很值得探讨。
有一种解释是基于"公正世界理论",简单讲就是人类认为有凡事有因果,更通俗的讲是相
信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因此无辜者毫无来由受到伤害那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必定有什么背后的因素让他/她受到
伤害。真的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情况下,我们也还是要冠上一个"算他/她衰"这样的理由,
否则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会崩毁(可以参考图文不符的Youtube影片)。
所以我们也可以怪罪Sylvia大嘴巴将Paula的秘密说出,或是谁叫她爸妈要晚寄钱,或是
谁叫她要跟Gertrude的男友搭话...等等。要找原因太简单了。
另外一种解释是"基本归因谬误",就是人在解释他人行为的负向结果时,往往受到自我情
感/经验左右,因此会特别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于个人的问题,而忽略环境的因素(可参考啾
啾鞋的影片后半段)。
就像是怪Sylvia自己交友不慎,警觉心又不够,当初看到Paula家又乱又穷那个样子就应
该快点逃了。
至于我的解读是这样: 指责被害者,可以有效地划分出被害者与"我"之间的界线,被害者
因为某些原因受到伤害,但是"我"不会,因为"我"不像被害者会做那些事,因此在同样的
情境中,"我"一定可以控制得更好,然后避免被伤害。
就像是怪Sylvia为何不逃跑,是"我"的话早就叫妹妹去报警了。
虽然这层心理保护机制对于维持自我的安全感相当重要,但是一样因为忽略现实环境的因
素,充其量只是跟人生三大错觉的"我能反杀"有相似结果而已。
当然,我也认同有些事情做了就伴随着风险,但是若真的产生了危险结果时,做了高风险
行为的人也已然付出了代价。这时检讨被害者一样没有意义,而是要讨论如何可以让这样
的风险减小,或至少更广泛的让人知道这个行为与这个风险是有所连结的。
最后,也许我们都被"不作死就不会死"以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几句俗谚给綑绑住
了,但是看完这片,我觉得真的要相信,有时候不管你有做什么没做什么,当邪恶的巨轮
要滚向你的时候,它才不会管这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