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探究《完美结局》的劝世“毁家废婚”性

楼主: happywings (Love the world)   2018-05-23 02:22:47
图文好读:http://evermissing.pixnet.net/blog/post/47946540
(文长慎入,手机使用者建议开启网页版或整页模式阅读!)
引言:2017年的社会写实家庭电影概述
能够被归档进入“诉求大众观影”的“社会写实体系”剧情
电影几乎无法不触及对于“家庭”的描绘,更精确具体地说
,电影针对家庭状态的着重描绘,能够透过较低门槛平稳乘
载侧面反映社会现实的相关情节,例如将国家长期照护体系
失能的社会背景转化成家人彼此“相依相伴”乃至“互相残
害”的一则“家庭故事”,而不是使用电影直接再现位在更
源头处的文明议题生硬核心。
无论是针对普同家庭想像模组进行拆解对话,从而召唤大众
共鸣反思的“舍本逐末”创作立场,或者是企图诉求感性温
情进而模糊群众视线的“本末倒置”乱源帮凶,同以“借镜”
取代“直面”的叙事手法与剧情电影的创作本质如出一彻,
而将电影镜头置于家/国本末光谱两端所成就的,不仅只是
集体聚焦转向“文化政治边陲认同”的边际效应,更是将眼
光“放诸四海”只见“四海为家”的共构影像社会文本。
综观全球的电影作品产出,2017年可以说是“社会写实家庭
电影”产量十分丰收的一年:韩国有娓娓道来全家成员集体
协议共谋杀害失智失能兄长的新锐导演作品《祝你生日刽乐》
、中国有“翘家少女失足”双主线开展大环境弊病再现的
《嘉年华》、马来西亚有穷困家庭视角切入社会荒谬写照的
《分贝人生》、英国导演则在作品《失控派对》以人为本的
家庭活动中戏弄著社会政治阶级结构,触动挑战面临多重僵
化的伦常样板;而在“行车记录器影像”电影化所开辟的另
类阶级战场上,台湾则有出色引燃独居无家者、独自养家者
、叛道持家者三方“生之欲战火”的《大佛普拉斯》坐镇。
众声喧哗百家争鸣中,奥地利资深导演麦可・汉内克继
《爱・慕》后睽违五年的年度编导新作《完美结局Happy End》
(又译为《快乐结局》)发挥了他长年累积的创作底蕴,呈
现出一个上流社会家庭在法国北方城镇的生活,剧中主要角
色人人各怀鬼胎,竭尽所能地应对进退于“世代价值鸿沟”、
“亲密关系纠结”、“外在环境变动”等等全球化文明/政
治尚且无能解套故终于无解的闭路循环,顺势在2017年的
“社会写实家庭电影”系谱占下其独树一格的一席之地。
“世间/电影洞悉者”:汉内克的创作底蕴初探
身为极度资深的电影作者,汉内克导演的作品积累了相当鲜
明的性格标志,除了善用多元媒材增进景框视听刺点外,他
还擅长用电影进行不留情面的冷眼旁观、让针砭焦点无所遁
形的尖锐陈述,借此呈现故事(包括电影自身)“从来并不
如表面单纯”的真实本质,并让“各种本质相辅相成的一体
多面性”转化成其作品释放内敛张力的冲击力道。
举个显而易见的往例来说,《巴黎浮世绘》(2000作品,又
译为《未知密码》)的故事中,一位“青年黑人”当街教训
叛逆中二“白人小鬼”企图“伸张正义”,此一行为却间接
迫使身为国境偷渡者的“行乞妇人”落入法网并遭到遣返出
境。如此情节安排让不具针对性的实质恶意、积极作秀的乡
民正义、旁观为主的路边群众、不(愿)被具体识别却也无
奈受制的底层边缘人、差别种族待遇却能任性行使权力的国
家机器等现实问题连环引爆然后尽收眼底,这段在城市街头
横向来回推轨的半身中景一镜到底不但为《巴黎浮世绘》精
彩破题,也将电影延续的摄影机本位视点同步推向看似“中
肯、疏离兼具”的境界。
另一方面,在“有声却安静的手语交流动态影像”与“被口
白诠释填满的无声静态写真”之间,《巴黎浮世绘》的场面
调度还囊括了“电影中的电影”、“电影中的拍电影”等等
“多元影像动能”来与“寻常的电影手法”相互辉映较劲;
于是,在本片长达120分钟的时间轴上,汉内克导演用编码
剧本的影像语言,织造出与故事人物同样环环相扣又互不相
让的影像主体辩证架构,从而让他的创作得以彰显自身面对
电影媒材的架势与驾驭。无论是层层揭露的人事物本质,或
者让电影的幻视可能性不断自我重塑,皆是作者用以加固自
己“洞悉者”立场的手段,又或者,更精确地说,那是他为
自己导演地位踩稳脚步所建造的关键大平台。
细究《完美结局》的非日常家庭对话
总体而言,《完美结局》维持了汉内克一贯如斯的影像风格
,不少毒舌影评人却端出“老狗玩不出新把戏”的论调视之
,相同的影像文本换个角度,亦如其他没有太多微词的评论
所言,诚可视其为汉内克影像美学实践久违也难得的一次自
我归纳与总结:“电影是每秒24格装载的谎言,它为了寻求
真相(truth)而存在,或者说,为了成为寻求真相的方法
(attempt)而存在。”
正值不得不做好心理准备将每部作品当成最后一部作品来拍
的75岁高龄,在汉内克创作生涯的第13部剧情长片作品中,
他用坚持自我流的影像写下了这样的《完美结局》:一名少
女从自私走向体贴但都“进行了一个杀人的动作”的不温馨
成长故事,一位曾经“为爱杀老伴”的爷爷如何竭尽所能一
心求死却无法如愿的不励志生命故事,一个深入浅出地经由
探究“婚姻家/国连续体”样貌来开展文明社会体系问题意
识的非道德批判故事。
本片电影开场使用了三个简洁有力的手机直播萤幕录影揭开
序幕,交代故事核心主角Eve对苦于精神疾病的母亲过量下
药之事实,并用“直播留言”介入画面的方式再现人物的主
观动机与内心状态:她想终止在亲密关系中共同生活的压迫
与消磨。事发后,基于先入为主的病况研判,中毒的母亲理
所当然地被视为自杀未遂,凭借普遍的纯真无邪儿少想像,
实际犯行的少女更没有被进一步究责。当然,思量诸多“现
实”提供的“友善”条件,她确实能轻易钻进缝隙全身而退。
故事随后正式展开,血缘与照养责任相互绑定的现代社会机
制启动,少女被接济到原生父亲的住所重新开始生活,并与
过去仅在幼童时期碰过面的爷爷逐渐相知相熟。在他们两人
彼此因为小儿子婚姻离异而变得毫无瓜葛的十年之间,爷爷
为了“照顾老伴”而将家族事业交棒给了“教养有佳”的大
女儿Anne,经历数年劳心费力的长期照顾身心消耗,仿佛复
刻了《爱・慕》的故事情节或特意承继了其血统一般,他决
定用枕头将卧病在床的妻子活活闷死,而年迈的他此后开始
不断寻求适切机会自行终结性命。
又过了几个年头,因为一起严重工安意外的导火线,爷爷的
大女儿原先继承家庭营造事业所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都被依
法移交到了银行财团的手里,同时,以少女的“自杀失败”
作为契机,祖孙俩发掘了彼此“同病相怜”的经历,最后爷
爷在Anne与美商银行一哥(很可能是实质政治考量大于虚无
真爱场面)的订婚仪式上逮到机会,故事便以祖孙相互坦诚
赤裸生命重量的死生交陪相送“幸福作结”。存在于这些看
似浪漫化却也有几分残酷的“表面风景”背后,汉内克的电
影这次也不意外地提供了他从不掩藏却也从不直述的里面风景。
作为故事迎接“幸福快乐的结局”最关键的转折,Eve的自
杀动机在电影中刻意处理呈现得隐而不宣,却也并非完全没
有蛛丝马迹可循。从少女在病床上与父亲的对话看来,她不
但对于父亲Thomas与小三Claire“变态黑暗”的性欲望并无
反感,她更表示理解也接受父亲心中根本“对谁都没有爱”
的事实,她甚至游刃有余地吐槽完全状况外还只会空洞示爱
的爸爸“你也离题扯太远了吧、不要再演了!”,至于让她
悬在心上并企图以死极力抗拒的关键,竟是她“成年前绝对
不要被送到寄养家庭(foster home)”的忧虑,以及“如
果你跟现任老婆离异,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的这个问句
,如果只看表面难免就只能像一头雾水的Thomas一样,根本
无法理解他的女儿为何如此在意这些。
不过,既是综观故事全局的观众,在面部表情被黑人问号占
据之前,应该能回想到这位有实力能在爷爷面前不动声色
“据实说谎”的女孩,竟于父亲初次前来新学校接送的车上
,在初次体认到新生活确实展开,一切都木已成舟的那一刻
,难以抑止地流下了复杂纠葛的眼泪,我们大概可以试着这
样猜想,即便是事后才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私自利,并在文明
道德规训下产生出人性化的自责情感,从“下药毒杀母亲”
到“被父亲接走”的这一切其实都在这位早熟中二少女的算
计或预期之内。
而当她才好不容易在奋力开拓的新环境内消化适应了只能独
自面对的巨大后悔与罪恶感受,竟出乎意料的正面得知父亲
“有小三/移情别恋”的冲击消息,这个情报,预示著自己
全力挣脱抵抗现实的成果终有风险变得徒劳无功,费尽心机
脱离原有环境的Eve揣揣不安,但面对试探父亲更从未正面
针对她的忧虑给出任何承诺,到底她一路走来所独自背负的
内心挣扎又算什么?这样的“失去”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绝望
的事情?
紧接着,在爷爷的85岁生日庆祝会上,Anne阿姨特地将场面
做好做满地召唤了满场掌声迎接Eve以“Thomas之生女”的
身份进入“我们的大家庭”,Eve却随即亲身接触了提琴演
奏家Claire直面自己满是憎恶仇恨的眼神,原本就悬置的深
层内心情结当场变得无比巨大、具现化甚至立体讽刺,之后
,她便下定决心孤注一掷地服用毒杀母亲剩余的药物自尽。
也许是基于社会化尚浅,又或者因为过往与单亲母亲窒息般
共处的痛苦亲身经验使然,也或许是在网络上查到了什么不
足完备的知识,总之这其中肯定有什么误会。但无论如何具
体而言,她之所以能如此顺理成章地开启一段足以说服自己
杀了自己的杞人忧天,关键正是因为在Eve主观看来“根本
不存在着小三与婚姻家庭实质并存”的实践想像,她还没体
认到何谓“家庭”与“社会”组织互利共生的顽强,受到
“异性恋单偶霸权思维”主宰的外在环境丝毫没有提供任何
建成多元婚家想像的先决友善条件。
即便生母没有身故,回归母亲怀抱也绝不会是少女期望走上
的穷途末路,母亲不敌毒害的情节安排直接实现了她退无可
退的处境,少女的险中返生的编排显然作者在此还有话要说
:在她选择自杀时还没意识到的是,只要她还与父亲保有血
缘关系,一如她父亲出生于上流社会家庭仿佛就能自然而然
成为有头有脸的医生那般,她本来就稳稳握持着不可能被父
亲抛下的先天优势,成长在单亲环境的她与眼前现实有着后
天建构的距离,她不知道自己并不可能如她原本忧心的“失
去什么”,直到她终于血淋淋地确认了自己“过活下去”的
踏实条件,透过自杀换得了一次“多么痛的领悟”:
无论自己身上的包袱是什么,无论旁人的期待是什么,除非
有足以判定不利自己的精神或身体暴力实质成立,否则在与
家庭组织密切共构的社会伦常系统中,她都离不开被直系血
缘紧紧绑定的家庭关系。
作为对照的另一条电影主线,相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女亟欲渴
求自身在血缘家庭一席之地的复杂情结,人生老江湖的George
,不但曾迫于共同生活紧缩的环境压力而选择杀了失能的伴
侣,他也一样企图尝试终结自己的生命,方方面面看来,都
与少女Eve的生命遭遇“同病相怜”,对他来说,与少女亦
有着如出一彻但实际意义相反的“痛的领悟”:除非有任何
足以判定不利自己的精神或身体暴力成立,否则他怎样都离
不开被紧紧绑定的家庭关系,只要他在家人绵密纠缠的生命
网罗中,他期盼实现的最后愿望就仍有着重重阻碍,换句话
说,George所身处的是另一个“至死方休”的人性极端,他
每一个的寻死动作,都可以视作为了摆脱“家庭-社会伦常
密合共构的系统束缚”而进行的一次搏斗:
在痛定思痛地闷死老伴后,失去生活重心的退休老者George
逐渐下定决心“体面地”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他央求医
生的儿子弄来枪械或药物惨遭打枪,于是,他造访安乐死合
法的国家却也因无病无痛而被拒绝。后来,George企图假装
失智,暗自期待家人做出把自己放生的举动,但在相对优渥
富足的环境中,这点程度的“小问题”自然无法构成任何的
实质影响,接着,他趁著家人为了工安意外以及前妻女儿照
养等庶务焦头烂额分身乏术,开车出门自撞寻死但也却被命
运滑铁卢,还因此失去了部分自理能力。出院返家养病的他
,情急之下再度向外找寻出路,不但“不顾形象地”上街寻
找迁居本地的难民黑人,并提供利益诱惑只为寻求自刎手段
,甚至“不顾礼节地”向家庭理发师提出高额报偿方案都未
能成功得到外来的社会性奥援,这些为达目的的不择手段,
更加凸显强烈欲望背后关乎社会与家庭相生的普世价值系统
共构。
确知事态陷入胶着后,老先生有些自暴自弃地抛下了经营许
久的失智形象,隐隐体察到孙女的纠葛心绪后,爷爷的“成
功试探”出乎意料地带了自己前所未有的切实希望,随后,
在一场象征“一个家庭即将诞生”的订婚典礼上,George
“趁乱”向Eve开口求援,Eve即刻应允助了爷爷一臂之力。
这个动作由少女执行起来格外带点“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
意味,说来满是黑色幽默地,相较于爷爷在故事里“自始至
终”的“我行我素”,Eve在故事结局进行的杀人举动,不再
只是自己片面思维考量后的他者主权进犯,这个杀人动作的
意义,是真正深切明白对方意愿后,尽己所能也如对方所愿
地送他一程。
双主线里应外合:劝世的“毁家废婚”性
根据以上《完美结局》的两大主线文本解析,从George的案
例出发,再重新检视Eve的经历,不难发现汉内克企图揭示
的劝世伦理讯息。
综观两位人物的生命经验共通点,他们一直都依照自己的意
志,竭尽所能地在为自己的生命方向做出选择以及采取行动
。一个人能够进行做选择的动作,意味着不论是先天拥有或
者后天掌握,他都具备了进行选择的条件基础,但现实是,
做选择的条件并不是时时刻刻人人都有,透过用力经营“非
主线”故事要角例如总是不得不面面俱到的Anne、不得不摆
烂才好摆脱现况(却被家暴摆平)的Pierre、不得不收养前
妻女儿的Thomas或不得不接受劈腿老公的Anaïs等等,电影
也提供了诸多“别无选择”的状况让观众自行取样对照。所
有选择的“能不能”与“不得不”,说穿了全都在于“有没
有条件”的问题,而一旦论及可不可能拥有,这就是个真真
切切的权力阶级问题,一个汉内克系列作品反复聚焦的议题
核心。
有趣的是,汉内克在《完美结局》选择创造主线、支线相反
的“叙事位阶”表象精辟地在电影里对所谓的“权力阶级”
做出了翻玩与回应。他让Anne与儿子Pierre处理工安意外最
后导致两人关系崩解、公司实权被掏空的故事内容占据了电
影的大半篇幅,但一直到关键转折处的那场“祖孙跨世代交
心的非日常对话戏”中,观众才猛然在一句刻意显得轻描淡
写的话语中意识到,Anne作为公司负责人所经历的一切起点
,不过是爷爷George“想陪老伴最后一程”的“一厢情愿选
择”所致。据此,本质上无论是身在其中的谁,无论展现了
多强大的自主能动性,全不真的“作得了主”而只能理所当
然地成为“主角”选择结果的附庸;
相关情节里,导演还特意安排了工安意外的劳工家庭、街头
与婚礼上的难民“配角”都连带遭到“别无选择的负累”,
搭配婚礼上爷爷“趁人之危”还“只顾自我实现”的逃生求
死决定,直白地强调了“核心-边陲”的不平等权力结构运
作模式,以及相关集体间接共享的“受宰制位置”。借由电
影篇幅的调度安排低调宣示著自身“边陲为主”的作者立场
,针对社会权力结构的母题探讨电影再现,汉内克无庸置疑
地又再次完成了令人惊艳的尖锐阐释。
另一方面,即便少女弑母的部分因为“儿少主体的社会地位
特殊”而显得焦点模糊,即便爷爷杀害老伴的部分有看似
“真爱成全式的大义”遮遮掩掩,老少双方事实上仍然都在
“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中,为彼此互相依存的他者生命“由
上而下地作了主”,以此行动为代价,对方的生命在“自己
无权过问”的情况下迎来了终结。
一个人是否能够决定自己的生死,乃至决定他人的生死,这
样的问题在伦理学的文明演进历程中,长年都是备受争议的
讨论。汉内克透过《完美结局》两大主线的缜密叙事结构,
将“当代家庭文明景况”与长年存在的“社会伦理想像”紧
密缝合,进而使得原本“藏在细节里的魔鬼”被血淋淋地浮
上台面;
电影手法上,汉内克更特别在这“老少双线作主自杀”的叙
事用了最隐晦的影音呈现,包括将Eve的自杀动机塑造得令
人几乎摸不著头绪,或者刻意让George的自杀企图被车水马
龙等等的外在声音阻隔等等,满怀黑色幽默地再现了无所不
在的家庭治理政治现实中“隐而不宣”却又“显而易见”的
去人性本质。
说穿了,家庭在当代主流西方文明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说,
家国政治治理(domestic politics)的延伸,就是经济资
本、社会阶级不断世袭,阶级流动固化的关键结构性帮凶,
无论是失根的难民家庭与上流社会家庭,用汉内克式的抽离
批判视角理解,都隶属于这套公转系统的闭路循环。
延展了《爱・慕》的“社会写实家庭电影”血继限界,《完
美结局》建构出不同层次的思路回响,Eve“从成长到弑母”
的生命际遇、George“想送老伴最后一程”的情感、还有两
人各自经历的“自杀与自杀不成”,仿佛昭示了身处在当代
文明逐渐驯化的人性境遇,谁都俨然摆脱不了“婚姻家庭连
续体”的社会系统宰制与相关价值影响,换言之,身处在如
此“包山包海”又“鲜有觉知”的意识形态控制底下,没有
人真的“做得了主”。
据此前提,作为两位主角人物交换案底并交心互动的实质效
应,电影让家庭成形起始的订婚仪式遭逢“嘎然而止”的结
尾,就不只是个“幸福快乐的结局Happy End”,接轨结局
的价值反面,“婚家宰制意识形态的中止”更是一个浴火重
生、大破大立的起始。
汉内克透过两大主线叙事再现了当代文明社会应该正视的现
实问题:涉世未深的“少女心魔”不但挑明了异性恋单偶霸
权婚姻/家庭社会僵固想像是造成新世代人性困境的集体课
题,进而由此声讨号称当代西方文明天真想像:应该要开始
接受检验的,是由保护纯真儿少的逻辑出发,实质剥夺儿少
主体自食其力(例如:零童工环境)与自主能力(例如:性
探索限缩)的年龄宰制,以及“文明化的未成年人”只能别
无选择地落入“家庭控制”或“不健全社会照护机制”之困
顿现实。
George位于权力核心却仍无力突围的“任性妄为”与“矛盾
张力”,则幽微却透彻地从另一个吸收过岁月精华的时空向
度切入,爬梳了“家庭价值”与各种“既存权力结构”乃至
“既得利益”皆无法一分为二的瓜葛纠结。整体而言,《完
美结局》种种“由小见大”、“反映时局”的写实表现不但
出色,面对着“想送老伴最后一程”的“绝对权力”以及
“家庭价值”的“暴力追求”和“盲目信仰”,汉内克的潜
台词还仿佛这样说著:“该是时候了,大家一起停下脚步厘
清现实,然后好好思考斟酌,面对着既存的现实状况,下一
步该怎么办更为理想吧!”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汉内克的作品《完美结局》从最开始就
有个过去鲜少发生的状况,向来仿佛看透尘世而总是把故事
讲得表里兼顾、面面俱到的他,这次竟出乎意料地在往往扮
演着关键视觉元素的跨媒体展演背后,提供了一个十足“流
于表面”的诠释内核。
导演使用将自己藏匿在人物主观视角的直播画面,去陈述了
一段少女面对家庭压迫的控诉,全片没有其他针对单亲家庭
生活面向的描绘,然而,如此局部的呈现,却也只有单亲家
庭平板化的效果,终究失去了贴近真实的准心。
某种程度上,如此的“失准”,可以被解读成导演为了“探
讨婚姻家庭连续体”的故事主轴形势所逼,进而选择的“牺
牲”或者“取舍”,然而,说到底竟绕了一圈,不只回到为
了“自身需要”如此“牺牲剥削他者”的伦理命题上来,更
刚好点出“社会写实电影导演”每个都该实质面对的
“美学-政治-伦理”问题。
汉内克导演难得“作茧自缚”的状况,不只应验了不断被本
片反复辩证的文明与人性提问,更恰如其分地彰显出电影作
者真正应该接受公评检验的部分,此外,尚能具象且民主地
激发“单亲家庭真实境遇”的群众集体发声建构潜能,这样
足以带来丰富回响的“失准”,想来好像也并不是什么不堪
入目的事了。
当《完美结局》开始于一段“扁平”的描绘,终结于观众
“非典型家庭”的具体回响,这无疑让作品“脚踏实地”地
和本身具备的劝世理念相辅相成。真正的“世间/电影的洞
察者”所面临的问题,从来不会是他的认知有所不足,而是
他不一定能掌控观看者的接收状态,而照眼前的状况看来,
有人大概是知道得太多了。
故意露出狐狸尾巴让人来抓,特意戳破电影的谎来召唤更多
的真实,估摸也是只有德高望重、经验老道又对电影保有一
贯坚持的汉内克才有条件实行的事情。
其实,本来只是想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完美结局》
难得暴露的过失带来了难能可贵的人味,让整部电影原本只
是电影的框架被破除,跨越了虚实界线,拥有了活生生的血
肉,可是行文至此,不知为何,双手不禁开始发抖。(#Fin)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