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湾院线会上的法国片,好像不但早已从传统的文艺片艺术片走出了商业片、甚至在商业片中也渐渐稳定地出现些社会写实商业片了?这周就上了《家战》与《黑腥企业》两部,两个应该都是很过瘾的商业片,只是我觉得前者较静态呈现现象、后者较动态呈现事件发展与人格成长,前者重强烈的表现张力、后者则重按部就班说完一个故事。
《家战》虽然一路战,但基本上这个家庭关系格局早在第一分钟已经定下来了,这家庭关系现状的造成恐怕是经年累月,是经过许多努力与失败才痛定思痛对簿公堂。这个监护权仲裁拍板定案后,事情会怎么一步步由小到大不可收拾其实早就命定了,只是电影故作神秘以镜头匡限由小到大,让观众慢慢知道这片头以冷静体制看到的平衡表象下,那波涛可以有多汹涌。
https://www.francetvinfo.fr/image/75inmnpfb-3c70/1200/450/14281034.jpg
法律保障的恐惧
电影大纲:片头监护权仲裁,虽知母亲与儿子女儿三人都极力想摆脱那恐怖的家暴爸爸,但由于证据不足庭上只有双手一摊保障爸爸探视权,然后爸爸表面笑容和蔼的一次次探视,引起一次比一次更大的惊悚、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失控、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准备上社会新闻,等著那一开始仿佛事不关己的冷静体制,到最后一刻才慢悠悠出手弥补。
此片主要看点,当然是演技与气氛,戏份较少的妈妈表现压抑已久的恐惧超立体,戏份较多的儿子第一线多次面对危机层次最丰富,戏份较少而对危机也比较事不关己(狼爸也比较兴趣缺缺)的女儿则展现了一种如恶梦般再难摆脱的草木皆兵... 最后,我们熟悉英语商业片的观众最熟悉的当然是狼爸演员 Denis Menochet !哎牛奶爸 LaPadite 你怎么到今天才发威?早该在《恶棍特工》电爆蓝达上校呀!
Denis Menochet 从《恶棍特工》到《刺客教条》(最近还有《恩德培行动》),在英语电影中总是有点睡眼惺忪地挂著一对双眼皮,仿佛一个在体制面前已经无奈输诚只能苦苦哀求的小弃子。不过我一直觉得他这小弃子要是被逼急了发起狠来是真能干爆蓝达上校的... 到这回《家战》,他得到了更多人高马大的中距镜头,蓄了胡子皮肉不笑双眼无神令人摸不透,像一个火药库走在身边和和气气不知何时要爆炸,威胁感 100% !
http://kinosaur.dk/wp-content/uploads/2018/04/04_Custody_CUSTODY_04.jpg
车,一上了就成禁脔
除了演员,还看气氛,而这气氛我觉得和“视角”大有关系。首先本片镜头很喜欢设计视野有限的镜位,让观众跟着主角们的忐忑眼光(或有时不跟着主角,而是观众自己的忐忑眼光),看着事情好像窸窸窣窣地正如日常般发生,但这日常很容易就堆积起一种莫名愤懑等著擦枪走火。这愤懑是什么,对我们观众来说也许是从陌生慢慢认识,但对儿子来说就是经年累月经验老道了,一个儿子矮视角看没脸爸爸走来走去随意翻翻书包,跟老爸早就很熟的儿子当然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
只是知道之余,还有什么办法?此片最迷人的场景是那辆老爸的车子。车子这东西,就是你只要上了就成了人家的禁脔,行动的速度行为的守则都只有乖乖听人家的份,人家叫你下车叫你上车叫你什么该带什么留着就好,通通都是毫无妥协的控制。小演员 Thomas Gioria在车上面对各种变化的即时反应真是太有深度,这深度在于我们虽然只看一场当下的戏,却知道这种表现都是他已和老爸相处多年也忍受多年早已立志和妈妈出走的体悟,只是现在为了仍被逼到墙角的妈妈,自己即使是个小孩仍然为了保护妈妈咬牙扛下来。
儿子与狼爸的对戏,我最爱的是那场“逃跑”,儿子直觉受到人身安全威胁时只知没命地跑,跑到狼爸追不上或是放弃追上终于松口气。但松口气后的回头,多想了两分之后,还是乖乖弃守自己输诚于狼爸,乖乖心死走回来,毕竟狼爸手上掌握了一切你的把柄,具体的是靠车子扣押的书包联络簿与钥匙等等,象征的则是法律保障的对你监护权与探视权。(话说,有没有法律人能为我解答一个基本疑惑:为什么,父亲探视儿子是一个为了自己的“权利”而不是为了对方的“义务”呢?可以让孩子的自主意识自主表达全都是个屁?)
http://www.radioram.pl/img/articles/33458/17_Custody_154374-62626.jpg
门,草木皆兵一辈子
再谈回视角,我最喜欢此片对“门”的运用。门这东西一方面是抵御外敌的最后防线,另一方面又是个视角极有限的未知镜框。我们总是透过门看看片段动作听听莫名其妙的声音,声音很零碎日常又无聊,但认真耐心听下去了恐怕才慢慢知道有多惊天,然后忐忑地想像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一场与家暴与监护权主轴无关的示范戏,是女儿在学校厕所的验孕,光靠一双靴子、半个马桶、一个丢在地上的小纸盒、低头甩过两秒的头发、最后一点点啜泣声... 连演员的脸都不用,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本片这位成年了相对来说比较置身事外(狼爸占有欲也较低,还好没有走上兽父逞兽欲的路子)的 18 岁女儿,戏份虽少但也大放异彩的是那场生日派对。派对高潮上台情歌对唱,她的眼睛鲜少看情人也鲜少看满堂好友,却只一直飘向大厅末端那道开开阖阖的门。虽然们的另一边相较不关她的事(妈妈会罩,18岁独立了也不具体伤己),但生日演唱尽管大家保护着她开开心心,也大概知道又不太确定门外发生什么事。适才跳起舞来多开心、现在登台献唱的压轴却再也乐不起来,只能看着门开门关进进出出的母亲与长辈脸上七上八下,草木皆兵地再快乐也要罩上阴影。
曾经受过家暴,现在成年了就能逃脱吗?才不,那道门已成了“草木皆兵”的“草木”,每天但有蛛丝马迹都要随时心惊胆跳;就算不担心自己,也绝望地知道自己身周的世界与所爱的人们已经永无宁日。对妈妈来说也是永无宁日更永无幸福,就算法律可让狼老公保持距离、理论上自己可以展开新恋情,但新情人就像新生活,看着美丽热情的妳却也忐忑地看着妳那不为人知的门后世界,知道妳的旧老公就生活如此恐怖包袱这么重,就算道义上还是挺妳,但那口热情展开新关系的气整个泄掉了。
https://kinfo.lt/wp-content/uploads/2018/02/Kadras-is-filmo-SUNAUS-GLOBA-2.jpg
直到生死关头
再多谈谈“门”,此片一开始让妈妈躲爸爸探视时靠的就是躲在门后,的确这是已经被追到天涯海角连法律途径都保不住的受暴妻子的最后防线,那个自古家宅 defensive space一定要守的“门”。谈到门的防守性格,就不能忽视法文片名的 "garde"了,这字可以是类似英语 guardianship 的“监护权”,也可以是监护走向变态的监视保护甚至囚禁,不过当这 "garde"和电影出现最多的“门”扯上关系时,那恐怕就是“防线”了,尤其片名 "Jusqu'à la garde" 也许可以看作是“直到防线”,那是直到什么东西呢?
此片除了很私密地近身拍这一家人外,视野放大的谈社会体制的戏只有两场,分别是开场和终场。开场,是家事仲裁庭,云淡风轻地把这个对当事人来说如天崩地裂生死交关的案子轻轻放下,只冷冷地说“证据不足”没法保你;好吧,那就直到“证据”发生吧,发生的那天已经是猎枪连发命悬一线,然后我们体制另一边的警察机构才来指导孤儿寡母自保、耐心等待救援、别挂电话我会一直给你拍拍... 当然这拍拍还是很尽责很有效率甚至很温暖的,不过片头片尾就冷冷地告诉我们片名的"Jusqu'à la garde" 是“直到你最后防线”崩溃时,我们才行动。嘿嘿。
《家战》这片,我觉得具体说并没有什么故事发展,也没有什么角色的成长与转变,就只是把恐怖的真相冷冷地一层层像洋葱般拨开来而已,然而电影那透过窄门揣想全貌、惊悚一刻联想一生的视角运用与气氛营造,真是太精采!绝不是艺术片的精彩而是商业惊悚片的精彩,而电影从一家案例回视法国体制的隐晦控诉,透过头尾两场戏两个机构遥相呼应,也不是那么隐晦了。哎,清官难断家务事,以现行法律看来我们恐怕也很难苛责片头的仲裁阿姨,对片尾差点迟到的警察也只有感谢再感谢。只是我们还有机会为这可见的危机多做一点预防吗?没有答案,只有继续探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UO1A6oTk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