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DC该如何走下去?

楼主: sunny1991225 (桑妮)   2018-04-30 08:46:28
Nolanverse接续拓展DC宇宙会不会成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从经营方式的角度来说,
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而且Nolan根本不需要为这点背负什么责任。
很多人以为Marvel现在成功的关键只是在电影宇宙这点,但真正的秘辛其实是要追朔到
Marvel在90年代倒闭合并以后重新找到的经营影视作品的方式,而他们透过这种思路做出
的第一部电影其实不是钢铁人,而是跟新线影业合作的Blade(刀锋战士)。我之前曾经在
酿电影写过一篇一万四千字的长文整理过90年代漫画市场崩盘和电影宇宙诞生的始末(有
想要详细的朋友可以自己看这边参考:https://goo.gl/n9ACdV),这边我只节录一段:
“......蝙蝠侠改编在 90 年代初的后续遭遇,严格而论并不特别,他甚至已经算是那个
时代极少数的幸运儿了。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 80 年代的反英雄热潮与写实主义论调
虽然概念上并无重叠,实务上却往往得走在一起。这反映了某种朴素的创作直觉:要让英
雄不再超级,你首先得把他们造得像真的。这样的契机对于凡人犯罪斗士的蝙蝠侠而言可
说是再完美不过。事实上,以 Alan Moore 为首的英系作家以及 Frank Miller,他们在
那个时代最炙手可热的漫画作品——包含强调神祕学与超自然恐怖的《Hellblazer》在内
——无一例外有着强烈的黑色电影色彩:干冷富诗意的冗长独白、谋杀悬案,以及喝酒吸
菸又愤世嫉俗的主人公......黑色电影当然不能代表写实主义,但它的确在某个意义上比
当时漫画领域的其他表现方式要“贴近地表”得多。
也是因为这些元素既流行于漫画市场,又早已被好莱坞给摸透,一个良好的改编轨道才得
以被搭建起来——不要忘记,好莱坞的特效虽然在跨进二十一世纪前后有着巨大落差,但
黑色电影却是仰赖相对传统的电影技术;再把 Tim Burton 热爱的德国表现主义在影史上
是“黑色电影祖师爷”这点事实加进来,蝙蝠侠能成为那个年代中唯一在大型电影公司的
投资下叫好叫座的漫改电影,便不再是巧合,而是某种历史必然。
没有碰到这种历史必然的超级英雄题材又能如何呢?自然便是沦为大型电影公司的弃养儿
与剥削商业价值的对象了。而这正是 Marvel 漫改在 80 到 90 年代中期的遭遇。漫画领
域在艺术表现与思想上的突破固然是事实,但相关的真人影视能否反映这点,则决定于电
影技术是否跟得上创作者想像力的脚步。特效技术在 80 与 90 年代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
展,但依然没有电影公司大胆到敢在超级英雄题材上进行昂贵的特效实验。即使在动作电
影与科幻电影的领域,James Cameron 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两部《魔鬼终结者》也是在 84
年与 91 年才以业界黑马之姿杀出。
对比于现在年年都有超级英雄电影的盛世,那是一个连让超级英雄以有说服力的方式出现
在大银幕上、出现在真人影视中都还很困难的朴素年代。86 年由卢卡斯影业制作、环球
发行的《霍华鸭》(Howard the Duck)或许现在看来假得让人难以承受,却已是那些年
间在制作上最费心力与金钱的 Marvel 漫改计画。也因为大型电影公司不愿意负担(也难
以负担)技术风险,惨遭劣评的《霍华鸭》之外的 Marvel 作品在当年也只能侷限于小成
本的电视电影如《The Death of the Incredible Hulk》,以及制作水平低下、连发行都
有困难的劣质改编如《Captain America》,或者 1994 年因为品质低劣而让 Marvel
Films 主动介入取消发行的《The Fantastic Four》等等。
更雪上加霜的,自然是一再被提及的 93 年漫画市场泡沫。风暴过后,Marvel 于 96 年
12 月正式宣告破产,但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中,他们提出了一套将在未来二十年改变游戏
规则的作法,《Blade》(刀锋战士)则是第一个这套规则实践成功的案例。当时正在担
任 Marvel 电影(Marvle Films)主席的 Avi Arad 在一次采访中,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这
么说:“当你把事情拿去跟大电影公司谈的时候,他们正在发展上百或者五百多个计画。
于是你完全迷失了。这种作法完全不适用在我们身上,我们拒绝再做任何这样的事情。就
这样。”对 Avi Arad 而言,80 到 90 年代那些失败的计划代表的并不是超级英雄电影
本身的失败,而是你不可能让一群不懂漫画的外行人帮你们做事。一旦你把主导权丢到了
大型电影公司手上,没有人可以保证这些产品最后会跟你预期的一样。
在这样的思路下,Marvel Films 很快被改组成了后来为人所知的 Marvel Studios。
Marvel Studios 的成立宣告了漫画公司终于开始了他们漫长的夺权计划——Avi Arad 等
人非常清楚,才刚经历破产的他们不可能真的筹资制作电影,但他们想出了一套方案:将
实际的制作流程交由那些有钱的电影大头们,Marvel Studios 只要牢牢紧握电影的前制
(pre-production)策画就好。虽然不是每个计划都可能被大型影业买单,但这意味着
Marvel Studios 至少可以在剧本编写、导演聘雇、选角这些重大层面握有先手权,他们
需要的只是电影公司点个头而已。
Marvel Studios 的策略很快就赢来了一次貌似微不足道的胜利。新线影业(New Line
Cinema)接受了 Marvel Studios 丢包过来的计划,制作出了《刀锋战士》(Blade),
而它成了 98 年的卖座电影。比起后来那些 Marvel Studios 亲自动手制作的电影,这个
没有握有完全主导权的尝试,让最终的胜利者仍然是荷包满满的新线与新线的母公司华纳
,而仅仅丢包全套前制计划的 Marvel 从中获得的利润简直低到像是开玩笑——但当时没
有人能预见,往后依旧坚持推行、强化这套铁律的 Marvel Studios,将在十多年后成为
好莱坞商业游戏的主导者。”
回到原本的问题,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几个重点:
1.超级英雄电影的实践可能性其实跟特效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80~90年代那个"民智未
开"的年代,大型电影公司根本对改编漫画电影毫无兴趣,因为犯不着去冒经济风险这
么做。Marvel那时候卖出去的人物改编权做出来最高价的东西竟然是霍华鸭...这是很
多现在的观众根本不敢相信的事情。那时候Avi Arad等人甚至得在了解到公司所犯的错
误之后亲自付钱把一部即将要发行的惊奇四超人独立电影的拷贝给全部回收以避免漫改
名声进一步败坏,而这部惊奇四超人的终极黑历史电影现在在你管上还找得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8EyQ4a3OEA
2.Marvel Studios策略的基础并不是共通宇宙,而是在了解到大型电影公司的愚蠢以后选
择自己把主权拉回来。Marvel Studios在刀锋战士推出的时候基本上是无余力筹钱自己
拍电影的,所以他们能争取的主要是丢前置作业包裹给电影公司这点。刀锋战士、
X-Men都是这个逻辑下被催生出来的作品;等到他们终于有能力孤注一掷时,他们宁愿
自己筹资拍钢铁人也不要假手他人;凯文费吉等人后来做的其实只是遵守这个Avi Arad
订下的原则:你能够自己做多少事情,就自己做。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现在正以很血淋
淋的方式在闇黑宇宙和DCEU应验,而Marvel Studios则是在经过80~90年代的惨剧以后
早一步理解到这点而已。
从2你也可以发现,Nolan的蝙蝠侠从来就不是遵守Marvel Studios这套规则的产物。它基
本上是公司看在Nolan的名望上而愿意网开一面的产物,但要进一步推下去,主导权会不
会是在Nolan手上?答案应该任何人都心知肚明才对。不要忘记前面内文提过的,80年代
最成功的Tim Burton蝙蝠侠在拍了两集以后,可是在到了第三集就被公司给扫了出去当
监制,只因为Burton不愿意听他们的话拍一部可以卖玩具的蝙蝠侠电影。跟大型电影公司
交手,就是伴君如伴虎的一个过程,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突然反过来咬你一口。
Nolan是一个以小成本风格电影起家的导演,他在往上爬的过程中怎么会不知道大公司做
事的方式?拒绝华纳当时要扩展电影宇宙的提议现在看来还是没有错,因为没有道理要他
去负责一个公司随时可能把主导权抽走的project。(反过来说,Snyder则是太天真的以为
华纳与观众真的有可能包容他的风格,以及自己真的可以掌握一个电影宇宙,看看BvS上
映前夕被以阉割版上映的惨案就是如此。)
共通宇宙的成功与失败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可能是,电影制作的灾难可能往往不是来
自于你的立意不好或者不够用心,而是每个职位擅长与了解的事情根本上有着差异。导演
不见得了解观众,公司高层不见得了解漫画,而高层跟导演可能根本不知道彼此在做什么
。每一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越界在好莱屋从以前就很困难,以后还是会一样。
作者: hydrocortiso (GirlForestseventy - sev)   2018-04-30 10:38:00
推,深度优文
作者: atrak5190722 (愚者)   2018-04-30 11:22:00
推 好文
作者: ThisisLongID (长哀滴)   2018-04-30 12:04:00
作者: ericlien0206 (赫拉太太我喜欢你阿)   2018-04-30 17:46:00
推好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