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导演Guillermo del Toro以《水底情深》夺下最佳导演与最佳影片后,墨西哥电影似
乎受到更多的关注。去年底在金马影展放映的《四月的女儿》,也在今年正式上映。有幸
抽到特映票,得以一堵被誉为西方《血观音》的作品,不过观影后觉得娱乐有余,但张力
不足,且重点稍嫌不够集中。
既然讲述的是未婚妈妈的故事,“年龄”自然在片中多次被提及。包括二女儿与男朋友17
岁,甚至其父亲与现任妻子的岁数都有揭露,让观众得以细数妈妈前夫与女儿、现任妻子
的年龄差距,但对于April的年纪却始终只能猜测。虽然妈妈怀大女儿时同样为17岁的资
讯在片中有传达出来,但此线索也仅能牵线到April至少35岁而已。她谜样的年龄虽看似
与剧情发展不甚相关,年龄与成熟度也不见得成正比,但对于她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所给予
的帮助与影响,或许能够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
作为一部约为100分钟的电影,《四月的女儿》叙事步调较为缓慢,但在Valeria女儿出生
后,划破宁静的哭声显得有些刺耳。姑且不论是否为因人而异,对婴儿的喜好,在这些场
景中也可用来象征新手父母的不知所措与混乱,但毕竟故事并非要呈现婴儿是问题的核心
,让其哭声打破电影氛围,有些可惜,甚至对于观众进入电影情绪有些干扰。
在情节发展方面,控制欲强的April将女儿的男友Mateo与孙女占为己有,企图完整自己曾
经失去的美好家庭。费尽心机,动用关系与处理繁琐的文件后才好不容易到手的孙女,怎
可能轻易弃于餐厅婴儿椅上。同行的朋友推断,或许因为April心里认定Mateo背叛自己,
Valeria才可能找上门。这样遭受背叛的苦痛,让她认定自己既已无法获得心中完美无缺
的家庭,不如玉石俱焚的全盘放弃。其次,Mateo刚失去女儿,女朋友又不愿与他见面的
伤心不言可喻,接受“岳母”的安慰的确情有可原,但两人在电影中比较深的互动仅有初
次见面时的咖啡约会,于情于理也不太可能发展如此快速。后续若是为了“见女儿”的缘
故接受这类似包养的关系倒无可厚非,但单纯以“年轻”来概括其所有天真的行为未免太
草率了。
谈完可以更细致之处后,来讨论十分完整的角色塑造。大女儿Clara是全片第一位出现的
角色,对妹妹的行为不甚认同,但应是心生可惜吧,总是对妹妹疼爱有加。身为母亲17岁
时就生下的女儿,Clara想必比同龄早熟,如今看着妹妹走上母亲的老路,她说什么也要
帮助Valeria。无奈两人经济状况实在不好,最后只好求助母亲,而从妈妈逼迫Clara减肥
可以看出,Clara即使不认同母亲的许多价值观,但依旧不敢公然忤逆她,只敢默默接受
。直到母亲自行处理孙女监护权时,她终于忍无可忍,说出:“你够了没。”对于片中台
词较少的Clara来说,这句话的份量已经很重。而后,母亲将房子出售,她也对妹妹提出
愿意陪同的建议,显见她对妹妹是爱护有加的。
一部成功的剧本,主角的角色塑造一定要有显著的成长,这点在Valeria身上表露无遗。
她从一位什么都不懂,未婚怀孕后懵懂无知,孩子生下来后虽有心照顾,却心有余而力不
足,到最后懂得为女儿奋斗,甚至也看清母亲与男朋友,也才能在最后毅然决然将孩子带
离男友。即使单亲的日子或许过的苦,但她心底知道,这才是最可能带给她与孩子幸福的
道路。因为孩子的安置问题已解决,Valeria也已向母亲提告,我猜测她与Clara应当可以
回到他们海边的屋子继续经营影印店才是。
因为是墨西哥电影,甚至April被设定为西班牙人,全片以西文发音居多。中文翻译译为
“四月”的女儿,但在正片当中提到名字时为音译,不禁让我思考西文当中April是否有
其特殊意义。不过,几乎不会西文的我自然是不得而知,但英文原意则与植物开始于春天
生长有关。同样的,在西文当中,片文的“女儿”是为复数,与片中大女儿、二女儿以及
最后据为己有的孙女相吻合,但英文片名却是单数,似乎少了那么一点韵味。
情感最强烈之处有三,也是电影最大的转折处。首先,是小夫妻带女儿到海边游玩回来,
这是外婆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对April来说,她是不可或缺的,即便从小夫
妻的互动当中可以看出母亲总是父母当中较早成长的那位,外婆仍旧无法放心放手,也就
是在那次事件后,April起了将孙女占为己有的念头。再者,在主角群们生活发生困难时
,April拉下脸向前夫求助,但对方却断然拒绝。同时,她看到前夫现在享有的天伦之乐
,无论是嫉妒或者怨恨,是现任妻子而非自己拥有完美家庭的想法灼烧着她,这也是为何
当Clara询问时,她将前夫描述为重病以满足自己不平衡的心。最后,使April产生自己无
可或缺的场景是孩子高烧不退时。小妈妈Valeria并非不管或未尽照顾之责,但心急如焚
又束手无策的她只好将孩子抱到瑜珈教室找妈妈,而后April帮孩子洗澡降温等医生时,
Valeria只能在一旁哭泣不知如何是好,更坚定了April心中“自己才是母亲”的想法。
最后,来谈谈“西方血观音”这个称号。其实,早在了解剧情大纲时,我就认为《四月的
女儿》更像张作骥导演的《当爱来的时候》,同样讲述未成年的未婚妈妈成长历程,相似
度应当更高。即便取《血观音》当中“我是为你好”的元素,其实也无法相提并论,充其
量只能将“把孙女当女儿”这种变态且占有欲强的行为拿来相比对。
作为探讨未婚怀孕所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女性角色塑造等类型的电影来说,《四月的女儿
》可说是相当不错的小品,但其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似乎在故事设定上有些模糊,且失声
的男性角色在本片中除了造成观众疑惑之外,并没有达到其他导演希望传达的目的,实为
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