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F20周年之3】因为在这里,不断有新的事情发生——专访TIDF活动统筹兼选片人吴
凡
来源
https://goo.gl/wZcNtW
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以下简称“TIDF”)的办公室位于青岛东路上,小小的空间并不宽
阔。事实上,TIDF是在2014年才拥有常设办公室——在这之前,每两年举办一次的TIDF并
没有一个真正的执行单位,而是每届以招标方式产生策展团队。
回顾起来,TIDF的成长历程可说有些颠沛流离,直到四年前,才终于“成家立业”。而
现任活动统筹兼选片人的吴凡,便是在2013年、TIDF成家之初加入的伙伴。
18岁就当起影展咖,从此踏上“不归路”
采访当天,吴凡直到前一刻,都还在讲电话,手头仿佛有着处理不完的事项;与此同时
,办公室中的其他伙伴也都聚精会神地快手工作。面对面坐下,我察觉吴凡眼窝藏不住的
疲倦,然而他一开口却仍切中要点、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废话与停顿的空间——后来我才
明白,这样的个性,或许便是吴凡适合作为影展人的原因。
吴凡毕业于台艺大电影系,他回忆道,当时系上同学到影展打工的风气非常兴盛,既能
赚工读金又能在影展看电影,何乐不为?因此,他在大学期间便穿梭于大大小小的影展和
电影活动,担任工读工作。有趣的是,吴凡第一次的影展工读经验,就是1998年的TIDF。
把大计画拆成小步骤,面对问题就解决
若要谈起吴凡第一次实际参与影展的策划与执行,则是在1999年。当时台艺大电影系老
师曾连荣、陈儒修、廖金凤等人,希望提供电影系学生与国际创作者交流的机会,将原本
校内活动“金狮奖”,扩大成为“国际学生影展金狮奖”。系办着手进行影展企划的同时
,吴凡正好是系办的工读生,在协助整理企划书的过程中,因为对影展预算没有经验,他
想到打电话给因打工而认识的金马影展正职人员,从设备的租借费用到影片字幕翻译所需
预算,一一请教、厘清。这算是他第一次参与影展的企划工作。
企划通过后,刚毕业的他加上另一位专案人员,在老师们的领导与监督下,成功地举办
了第一届国际学生影展金狮奖;第二年(2000年),金狮奖并入台北电影节,规模也随之
扩大,而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女性影像学会的成员,开启了日后进入台湾国际女性影展工
作的契机。
第二届金狮奖结束后,吴凡进入女影工作,隔年赴英国攻读纪录片制作和策展两个硕士
,回台后重新投入女影。在女影三年,吴凡担任行政统筹,也曾策划小型单元展,从校园
到职场,影展仿佛是一条自然开展在他眼前的道路。
当时国内的影展大多资源匮乏,影展工作团队也不若今日发展健全、拥有完善而细致的
分工,因而常常一个人必须当三个人用,工作压力十分庞大。问起那些岁月,他遇到最大
的困难是什么?吴凡云淡风轻、酷酷地笑说:“困难一定有,总之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此而已。”
以执行经验为根基,进而迈向策划
吴凡坦言,从金狮到女影,他负责的工作皆属执行面——有人交付计画,他则听命达成
——因而当时,他并未主动思考影展本身的意义及功能。一直到了2007年,吴凡离开了女
影,随后被友人找进“CNEX视纳华仁”担任策展人。当时的女性影展策展人林书怡问他:
“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影展人?”影展做了那么多年,他才终于开始思考什么是“策展”
。
在CNEX工作期间(2007-2014年),吴凡从执行者成为策划者,思考的层次与面向皆必须
转变,他开始研究国内外的电影生态与影展现况,以厘清自己策展的定位和可行走向。而
他也在CNEX影展的议题导向下,发觉影展不只是放电影,还可以用更多媒材与大众沟通,
例如演讲和音乐会等活动,皆能拓宽影像的边界。同时,负责CNEX开办的“华人纪录片提
案大会”(CCDF),也让吴凡更进一步地观察台湾的创作者,他坦言,当时台湾导演和国
际市场仍有距离,国内纪录片的题材多为弱势或公益服务,拍摄重心也因而重议题、轻形
式,整体创作想像较为同质。因而CCDF开办了许多的讲座与活动,俨然成为一个大型工作
坊,这经验让吴凡发现,自己对于策划培训活动非常有兴趣,也成了往后他进入TIDF的养
分。
TIDF的实验基因——“不断有新的事情发生”
在CNEX工作了七年,最后一年他发现自己的生活中除了工作仿若别无所有,就连周末吃饭
也只约得到公司同事,因而萌生了转换环境的念头。谈到这里,吴凡笑说:“另外也是因
为觉得,和林木材一起做事应该会很有趣!”——他2009年在IDFA阿姆斯特丹影展认识了
林木材(TIDF策展人),彼此有过几次合作经验,发觉俩人看片喜好很接近,对于影展及
周边活动的想法也多有共鸣,加上林木材对纪录片的暸解及研究,也让吴凡相信,自己能
从他身上有所学习。于是,他在2013年加入了TIDF团队。
在TIDF工作也已届六年,问吴凡为何能在这里待那么长的时间,他没有太多的犹豫,直言
:“因为在这里,不断有新的事情发生。”
2014年TIDF策划了“比纪录片还陌生”单元,集合多部难以被定义的短片,试图挑战纪录
片的原初定义与惯有语法;2016年,TIDF则配合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吴文光所发起的“民
间记忆计划”,于影展期间置入了“纪录剧场”的表演形式;2018年,TIDF也持续努力拓
宽纪录片光谱,除了过往的工作坊外,另外策划了一连串论坛、剧场、展览、声音表演等
活动。
对吴凡而言,纪录片不是好看就好,而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媒介。因而,不同的跨界尝试非
常重要,整个团队不停地在思索,纪录片还有多大的弹性与可能,带着观众涉入新的关怀
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
影展要有自己的个性,就不能只是一群听话的人
吴凡坦言,TIDF和他以往待过的影展比起来,规模大约大了五倍,这对他来说是崭新的经
验,从影展工作一把抓到如今的精细分工,他学习著如何将工作做得更细致,并思考团队
分工的策略。
而若要用三个词形容TIDF团队,那会是多元、丰富和共识决。
吴凡笑说,曾有志工来办公室时,看到团队们正在开会、笑语不断,因而惊呼:“很少听
到开会那么开心,你们大家感情一定很好吧!”他则立即开玩笑反驳:“才不呢!”其实
团队中每个人都有着非常独特的思维与观点,因而在开会时常常会出现交锋场景,所以,
对吴凡而言,他不会用“愉快”来形容TIDF的工作环境,但他坚信这里,是一个能让每个
人、每件作品,都能保有主见的地方。而身为策展人的林木材也乐见这样的“辩论”,鼓
励大家提出自己的想法——毕竟,纪录片的核心,便是多元与实验,一群办纪录片的人,
也不应该太听话。
硬是要说在TIDF工作最挫败的事,吴凡毫不犹豫地回答:“核销体系。”TIDF的经费来自
政府,然而,近年来核销相关规定愈来愈严格,甚至到了有些不合理的地步,这使得工作
团队必须花费许多额外的时间成本。一路走来,发现吴凡并不是一开始就以“影展”为志
向,他笑称“因为发现自己没有当导演的才华”,但是很喜欢电影,因缘际会下就一直做
影展到现在。对吴凡而言,影展并非只是一场活动,更是一个平台,希望带给观众更多的
美学思考与实验、为电影工作者创造交流的空间,这也是他一直在影展中工作的最重要的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