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版文章: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137959
《灭绝》 Annihilation
毁灭,其实也有另一层解释
by XXY
要说这部电影在演什么,其实很难三言两语完全到位解释清楚。就片名来说,《灭绝》似
乎代表着地球生物受到未知力量的威胁,但全片所阐述的是超乎人类常理的哲学境界,
Annihilation的“湮灭”之意,同时也带着“世间万物源自虚无”的虚无主义:透过反面
、极端的方式,反思人类为何存在?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颠覆你我从小到大,那根深蒂
固的科学概念;实事求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
《灭绝》的电影改编自小说《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灭绝》内容。故事描述了一
颗神秘的陨石坠落地球后,产生出名为“微光”的区域。科学家试图派遣军人、探险队进
入“微光”中一探究竟,却有去无回。直到女主角的丈夫,在前往“微光”探险后一年突
然出现,却似乎身体有所变化,整个人变得诡异失魂。这才促使女主角与其他科学家,再
度进入“微光”之中寻找答案。
由曾执导《人造意识》:这部探讨人工智能与生命存在意义的电影作品,亚历山大嘉兰擅
长就哲学面向解释现代科学原理,所衍伸出的反思。就电影这样的艺术型式来说,嘉兰将
电影艺术成为一种对现代生活的人文关怀,运用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创作出令人沉迷的影
像空间之中,为“科幻电影”领域带来一股新鲜的活水。换句话说,若要将本片分类为“
科幻片”,他确实触及了生物学中的演化、繁衍、物种分类等议题,当中的幻想生物设计
、或是因生物异变所造成的身体恐怖,似乎也慢慢向“惊悚”甚至“猎奇”的方向前进。
然而,一切就仿佛化学反应般的自然酝酿,导演没有过多夸张又过度渲染的编排,而是从
旁观者的角度静待这一连串反应在烧杯里发生,凸显了人性的无知,以及人类在探索科学
未知领域上的极限。《灭绝》的“微光”世界里,仿佛片头娜塔莉波曼所饰演的医学教授
秀出癌细胞分裂般,逐步侵蚀着我们熟悉的环境。
毁灭后带来新生。或许我们不用将这场变化视为浩劫,或许正如电影里所提到的生物学演
进,背后所蕴含的哲理。人类在探询科学新知的同时,却没有意识到每个人的内心空洞,
就像是永远填补不了的黑洞,走向自我毁灭的路。这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人性所导致,我们
能否在这个变化之中存活,端看求生意志以及在面对内心恐惧、缺憾、或是阴影时的勇气
,那股力量是否支持着我们活下去的动力,便是本片最主要的核心价值,也是剧中角色成
长的重要关键。
正如同本片所带给观众们一堆未解的疑问,每个人也会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认知
、以及自己的猜测而有所不同解释。但不论如何,我们在这段猜测、理解的过程中,不知
不觉陷入了“想要有合理解释”的死胡同。电影中那个神祕力量到底是什么?“微光”到
底是从哪里来?这些诡异的异变,到底是什么原理?电影从头到尾只有“现象”,而没有
明确解释,就再再说明了人类在面对未知领域时,所产生“求知欲”的本能。这也解释了
为什么这些科学家就算知道有去无回,又义无反顾的前往想要一探究竟。
当然,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各自前往“微光”的理由。而每个角色也都在各自的生活中
有所阴影。这正是本片最有趣的地方,也是本片除了在批判科学本质的同时,最迷人,也
最具共鸣性的地方。谁没有过去?谁没有犯过错?谁的内心是完好无缺?没有遗憾呢?而
我们人存在这世界上,到底是什么目的?有了这些缺憾难道就没有活下去的意义吗?种种
的议题不断在剧中被抛出,更加凸显了人类的无知。而正当我们反复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
,或许我们也能意识到正当我们获得知识越多,反而更能够体悟到谦虚、认识到自我不足
。
整体来说,《灭绝》的哲学批判性强烈,故事简单却让人充满疑问,也同时让人反思,人
类存在或是生命价值的意义为何?这不会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科幻电影,也不会是那种恐怖
惊悚到吓到做恶梦的惊悚电影,但他一定会让你不断在脑袋里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人身
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就我个人而言,片中透过生物学家对于细胞分裂、癌细胞的蔓延、物
种演化从简而繁、到最后人心交错复杂的混合异变,都是让我脑洞大开,令我着迷且沉醉
其中的理由。
我相当喜欢娜塔莉波曼在剧中提到有关人老化的“基因Bug”现象,到底是造物主的疏失
?还是自然法则的必须过程?我们人类质疑了造物主的能力,却在面对未知时做出无知的
行为,实在令人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