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律师(Roman J. Israel, Esq.)
“献给每个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摆荡的人,尤其是在体制内或体制外努力、挣扎的每一个社
会运动者。”
这是我看完电影后,在手机记事本里打下的句子。原本以为这就是一部古怪、讨喜的主角
经历种种坎坷,最终战胜现实的某种典型爽片;看完之后则觉得很高兴在228这天看了一
部与社会议题有关的电影。讨论社会议题的电影有很多,但《罗曼律师》并非讨论特定议
题,而是探讨社会运动与个人生活之间、以及体制内外各种运动路线之间应该如何取得平
衡?它不是一部单靠导演、演员、音效、运镜等纯粹的电影元素来取胜的电影,更重要的
是看完之后值得反思与讨论的部分。片中有许多法律术语,具法学背景的人来看应该很有
感觉;而像我这种没有法学背景的人可能无法100%理解,但并不影响我理解整部片想传达
的讯息。
============================
哈囉我是分隔线,以下有雷
============================
Roman是个充满个人特色的律师,爆炸头、微驼背、西装略显不合身、三餐随便吃、一直
戴着耳机、说话率直常得罪人;然而他极富正义感,为了心中的正义勇于挑战体制,长久
以来抱持着借由集体诉讼案来改革司法的心愿,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个人生活。
也因为这样的角色设定,使得故事中段Roman的转变带给观众极大的反差感:奢华的海边
渡假、租豪宅、享受美食、fit的发型和穿着;工作上也仿佛吃了老板George的口水般,
懂得利用商业话术来说服客户。George表明有意愿帮他实现司法改革的愿望时他一点也不
在意;甚至跟他谈到甚至连后辈社会运动者Maya倾吐对他过去所作所为的仰慕之情时,他
却只在意眼前的美食。
当然我们可以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来说他“堕落”了;毕竟他是用非法的方式拿到了10万
美金后才变得如此现实。然而他会有如此转变,也和他原本过于理想却脱离现实的行事作
风有关;毕竟社会运动不能单靠理想,很多时候都必须适时拿捏进退,根据个别状况来判
断何时该坚持、何时该妥协、可以妥协到什么程度。
过去长期合作的Jackson想必在这方面帮了很大的忙(戏中提到的回扣可视为Jackson为了
维持事务所营运所作的妥协)。然而当Jackson一不在,只会一路冲到底、不愿好好沟通
、为了理想几乎完全放弃个人生活的Roman,自然被现实给严重打击,让他说出“替不知
感恩的人缔造奇蹟,我累了。”这种长久累积于心底的埋怨;也因此当碰到现实的引诱时
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弹与转变。
如何兼顾理想和现实,如何在社会运动与个人生活之间取得平衡,真的是每个社会运动参
与者皆须思考的课题。我始终觉得要先把自己照顾好,才有余力帮助别人;偶而让自己过
得好一点,稍微享受一下其实也是在累积动能,未来才能长久持续在运动路上继续往前冲
。
片中George和Maya两个角色的对比也十分有趣,可以分别视为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社会运动
者。在现实生活的社会运动圈里,这两派的立场和运动路线的差距十分明显,甚至会用“
被主流收编”与“只顾理想不顾现实”来批评对方;然而这两派路线其实都很重要,对于
社会议题的推动缺一不可。也许这部电影也想传达类似的概念吧,George和Maya并非站在
对立的两方,反而都对于Roman的大幅转变感到担忧;Roman那句“我感觉你们两个一定会
处得很好。”我一听到就哭了(哭点很怪),实在很希望体制内外的社会运动者能够一起
为相同的理想而携手努力啊。
“原谅自己”也是这部电影想传达的另一个讯息,毕竟人都会犯错,如何看见错误、承认
错误、努力解决和弥补并继续往前走真的十分困难。Roman在与George、Maya、Jackson的
遗孀、Carter(被Roman告发所在地的犯人)的互动当中逐渐发现自己的所做所为,和内
心的良知信念之间有所偏差。这部电影对于此种偏差的表现手法非常特别,出现刺耳的背
景音效,即使他把音乐放到再大声也无法掩盖,后来甚至听不清、看不清对方的声音与模
样;代表Roman正处于严重的内心矛盾。
从高速公路延伸到沙漠的那一场戏十分精采,从飞车追逐到发现一切都只是自己误会,根
本没有人在跟踪自己;暗喻著一切的问题都来自于自己。他在和Maya的手机通话中重新找
到了自己的方向,就像那台卡车一样暂时偏离路线,但终究还是可以回到原本的道路上继
续向前行。
结局并没有烂尾,甚至还收得相当好,但我个人情感上不喜欢这个结局;或许这是编剧为
了让Roman的心愿能获得实现所能想到最好的结尾方式吧。但不得不说开头那一段和结尾
的前后呼应处理得很棒,我在观影过程中早就忘记那一段打字+旁白了,等到它再度出现
时带给我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就是我喜欢看电影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