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15:17 巴黎列车 The 15:17 to Paris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18-02-09 05:21:34
看此片是很看人口味的,从新闻报导克林伊斯威特决定任用三位本尊演出自己时,我们就可以放下对此片的演技期待了,它绝不会是一部演出强大席卷观众的传统剧情片。也许克导更想拍的是部纪录片?但他又没法回到三人的当下与成长过程。不过看得出来克导是要向这三位青年致敬的,此片一切令观众不太适应的新作法,可能都是为他们量身订做。若能有这认知,也许看此片比较不会高期待高失望,而能看出点另类的意思。
https://pics.filmaffinity.com/the_15_17_to_paris-554840004-large.jpg
15:17 Amsterdam-Centraal
17:09 Brussel-Zuid/Bruxelles-Midi
18:35 Paris-Nord
我个人对这个故事与这部电影产生认同的机缘,在于我自己曾经也是 Thalys 的常客,曾经三天两头搭车往返总共坐过几十趟。搭久了都会跟车上的欧洲人与外国人交换笑容闲聊两句了,还颇有一种《疾速救援》前段的日常庸碌,还好不像本片主角遇到《抓狂美术馆》的公共空间挺身而出之挑战。在这种跨国高速列车上,我们一般最讨厌的就是美国观光客。当然也不是全部,只是每当美国观光客上车开始大声聊天时,就可以看见整车欧洲人与其他非美国外国人各自交换眼神苦笑一下。
当然谦逊安静的美国人也是有,可是这种大声的一上车就占满全车音景,我们会听他们对欧洲国家品头论足(德国人就怎样法国人就怎样)、对欧洲历史品头论足(其实也不懂什么,一大堆都和美国教育中的二战有关)、对欧洲城市品头论足(阿姆斯特丹妹很正、列日啥也没有、布鲁塞尔超无聊、巴黎逊爆了)... 但其实胸无半点墨话讲得超没料,根本大放厥词。而且超主动地对女人搭讪把妹对男人麻吉装熟,往往仿佛没看见对方脸上三条线... 至少在社会身体上来说,粗枝大叶的美国观光客和欧洲的文化身体是有那么点格格不入的,令人皱眉。
但在我已经几年没坐 Thalys 的 2015 年那一天,很好动又很主动的美国人,这令人皱眉的聒噪身体竟然发威了,他们的直肠子无暇多想上了再说,事成之后一样不多想只带着傻笑和大家握手致意。这次事件让许多欧洲人对美国观光客这种讨厌动物大幅改观:是呀,他们是直肠子、他们聒噪不内敛、他们穿着 T-shirt球鞋出入各种文化景点、他们不懂古城历史只重复著 "It's awesome" 、他们没国际观一直认为美国救世界、他们没在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只知不停自拍上传 XD 但这种直肠子,却是最单纯直率挺身而出,让整车慌张失能的欧洲人都刮目相看!
很高兴,这片把这些都拍了,尤其三个浑浑噩噩美国观光客的身段也拍了好多,不停搭讪把妹泡吧喝酒自拍上传,听他们大放厥词说巴黎逊爆了也说不出所以然,听他们说美军在鹰巢干掉希特勒被打脸只有摸摸鼻子... 这一切也许都是他们三个那几天真实发生的流水帐小趣事?也许他们重提起来都很脸红,但克导仿佛如获至宝般毫不怕丑全拍了。这让主角们的人格在大银幕上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也更加亲民,他们不是英姿飒爽令人仰之弥高的大英雄,他们只是很有限的个人在这世界努力寻找人生意义而已。
他们长大是其貌不扬的浑浑噩噩观光客,其实也不过是文化身体和欧洲社会有点格格不入而已,其实他们也是很直爽乐于助人扶老爷爷。同样的社会凝视与同样的率直身体,本片从三人的中学时光开始追溯,他们也是其貌不扬的问题学生每每被学校盯上。说问题学生,其实是很纯真善良的孩子,只是这社会透过学校规训的标准文化身体如“专注听课”与“跟上进度”没做好没迎合体制,就被安上一堆问题学生的帽子、扯上精神疾病与单亲教养、诉诸美国最爱的药物解决 XD
(世界这么多国家,怎么就美国人精神疾病最多?用药也最重?很多简单问题在别国都是用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健康解决的,才不乱吃药)
电影也提到了“统计数字”两次,一次是片头的老师这样凝视学生令人愤慨,另一次是 Alek Skarlatos 在职训中心学数据分析。本片的正向励志基本诉求,也许就从统计开始:对这凝视规训的社会来说,每个个人都被数字分类安插好各司其职,那与个人理想总是扞格令你悲愤,但与其悲愤不如面对克服。(至少在这三人故事中)人的本质都是好的,只是行走社会找不到位置(正如浑浑噩噩旅游欧洲不知所为何来),于是需要自己用意志去追寻去挑战去接受挫折,总有一天能找到发挥自己贡献社会的道路,在那一瞬间一切都会清楚起来。
电影最令观众受不了的恐怕就是欧洲观光流水帐,不过以这“浑浑噩噩寻觅中”的角度来看,这流水帐拍得简单直率是有意义的,拍得越长越流水越能对比那列车上的一瞬间。在流水帐观光戏份中,比较煞有其事的是 Spencer Stone像是信了教或磕了药一般“你不觉得我们一直被推向 a higher purpose ?”令大学生 Anthony Sadler 忍俊不禁一直吐槽。其中比较象征性的抉择倒是巴黎了:巴黎,人人都说烂(充满尿味),正如人生训练求职的过程中总是有很多烂归宿烂工作,不符你的期望令你好生气;但不管有多烂“我还是亲身去走一遭,自己看过才算数”。
我想这就是克导在这故事中看见的精髓,它是个在五分钟内超英勇的英雄故事,但又是个在国中到成人十年之间受挫迷惘但继续努力向前的凡人故事。电影分为三段,前两段是写实励志,先拍童年受社会凝视的纯真心灵、再拍少年努力向上的寻寻觅觅;最后一段观光流水帐,则是象征地浓缩这一生了,这些浑噩美国身体游欧洲有迷惘也有凝视(不是所有坏蛋都你们美国人干掉的),但面临未知不是自我中心地逃避,而是大方尝试勇敢面对,挑战当前终于会拨云见日印证你心。
克林伊斯威特是几十年来的传统美国硬汉,也是好莱坞现在越来越稀有的右派导演,他近年三部片从《美国狙击手》到《萨利机长:哈德逊奇蹟》再到这回《15:17 巴黎列车》都在追溯美国英雄,尤其要追溯他们平凡的出身,从中体现了各种传统美国家庭价值,与传统顶天立地美国男儿的养成。虽然是右派,电影甚至毫不避讳地把主角自小收藏的满柜子空气枪大剌剌拍出来,但这就是右派认为美国应该这样变好的世界观:藏武于民孕育武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想想这不就是这回 15:17 Thalys 列车奇蹟得救的台下十年功?
此片烂番茄已出炉,果然鲜度惨不忍睹,不过我想克导是很有意识更有意志地说他想说的故事、传递他想传递的价值,看这片若想看期待中的动作片或剧情片享受恐怕会失望,倒不如从电影看看他老人家的意识形态还更有意思,虽是右派其实也是一种不同于影界主流的光明。此片致敬三位主角,就大胆放他们演自己,事实证明他们哥儿三人互动的戏都很生动,打起屁来好自然,只是各自面对人生如 Spencer Stone的从军训练与 Alek Skarlatos 的德国寻亲戏里,和别人对起戏实在不太自然,尤其演果汁店小弟也实在太精实不像死老百姓 XD 不过一打起来演技马上归位!
不过既然此片致敬他们,这一切演技缺点都无伤大雅了,那一切流水帐叙事反而更像是浑噩寻觅的沉潜。这不是大英雄电影,而是迷惘少年电影,看这片可以享受紧张刺激的五分钟,但更要欣赏三个傻男孩一次次鬼打墙再摸摸头的单纯人生一个多小时,就看观众愿不愿意听听这样的故事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_lnyn2R2Q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