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雷
***
终于去看了上映第三周的《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第一周的时候,跟朋友约了看《第三次
杀人》,接着吃饭,所以没看这片。第二周与另外的朋友约了,本来要看这部,结果中途
被《抓狂美术馆》吸引过去,舍弃了这部。到了这周,才自己去华山光点把它补上。
三周间,看过的朋友传来数个好评。一致大推的是电影拍得很好,情节虽然简单(甚至老
套),却能透过人物和细节自然温柔地讲述熟男与少男的相遇、试探、疏离、相恋到分别
的过程,配合上音乐和画面,美得让人无法不心动。
我在得知这样评论的状况下,抱持着这是一部偏文青菜的浪漫爱情同志片的心去看,结果
这些评论都对,但更吸引我的却是朋友说不是那么重要的“犹太人”设定。虽然故事没有
深入讨论这个设定,主角一家正像一开始艾里欧跟奥利佛说的那样:不只是犹太人,也是
法国人、希腊人和美国人(忘了电影里精确是哪几个国...)。犹太的文化和传统,并非
这戏的核心。然而,在艾里欧和奥利佛爱情背后,确实有那么个传统-就像他们戴在脖子
上的项链一样,即使在他们身体和心灵踏出那一步之后,仍紧紧跟随着他们。
透过电影快要结束时艾里欧父亲和艾里欧的对话,我们知道他的父亲不同于其他的犹太人
,不同于一般父亲的地方,不只在于知识上的博学、心理上的开放,也在于个人经验的缺
憾。因此,他直白地告诉艾里欧,不要杀死自己的感受。唯有好好面对自己的感受,他才
不会失去这一生可能只有一次、超越友谊的情感。
由此,电影里三个犹太男子:艾里欧的父亲、奥利佛与艾里欧,在表面上是犹太人,在情
感上却像是希腊罗马人,差别在于有没有越过那个界线和越过那界线之后作出什么样的决
定。
电影固然是一个1980年代一个夏天的短暂爱情故事,以性启蒙或是青春成长类的角度看,
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多汁饱满(到底?)。然而,高知识份子内在文化的交杂,伸展出认识
个人爱欲与生命的方式,却更是这部片充满说服力、令我折服的原因。
无怪呼它在第三周的周日晚场,还可以有近乎满场的观众前来观赏(而且并没有像台中朋
友说“全场都是男同志放闪”的状况,我看的这场观众很平均)。虽然我个人没有像朋友
们那样感动,但看的时候也几度起了鸡皮疙瘩(称赞意味),不能不承认它的如同朋友传
说那样的好。
没那么感动的原因大概只是...我老了,失去少男少女心了吧。
***
这里是我的乐园:
http://tzuyang1222.blogspot.tw/2018/01/call-me-by-your-name.html
FB:
https://www.facebook.com/uei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