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天上再见--找回生命的秩序

楼主: pelicula (培里古拉)   2018-01-14 19:12:03
真的很好看,想尽早看要把握场次了QQ
转载 放映周报: 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2153
“每个故事都找得到结局,这是生命秩序。”    ──《天上再见》小说
《天上再见》 (Au revoir là-haut),是法国犯罪小说家皮耶˙勒梅特(Pierre
Lemaitre)获得法国巩固尔文学奖(Prix Goncourt)的作品,勒梅特以悲观但透彻的眼
光,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后惨局,写成了一只骨架庞大的悲剧怪物。勒梅特在21世纪的
今天,透过庞大想像力的笔法,召唤一整代惨绿青年的忧郁灵魂,将政经局势动荡、残兵
苟且偷生,与战后人伦变色的爱恨情仇,全部注入了忧伤怪的五脏六腑。
故事描述出身银行世家的二等兵爱德华(Edouard Péricourt),在终战前夕的战役中,
拯救了目睹长官博戴勒恶行,而险遭毒手的小布尔乔亚同袍阿尔伯特(Albert Maillard
)。爱德华因此脸遭炸伤,战后他选择躲在面具后、过著以吗啡麻醉自我的生活。阿尔伯
特因为内疚与自卑,选择放弃妻子与家人,跟爱德华藏身陋屋,两人如蝼蚁相伴度日。看
到长官在退役后攀附名利、一夕暴富,他们默默计画著开设一间卖荣民雕像的假公司,卖
空头赚取暴利,以实现内心的正义……。
《天上再见》是一只饱富血肉的怪物,作者宛若法兰西浪漫主义再现一般,以雨果式的古
典全知叙事,缓缓道出悲剧与冲突的故事。小说以两条互相牵连的犯罪为叙事结构,却不
像其他浪漫过剩的一战小说,充满朦胧晕光;为了实写战后巴黎奸商贿赂垄断、贪婪暴富
的手段,作者对当时的商场景况与各阶级人物风俗进行详尽考察,将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巴
尔札克的白描笔法,用在对人、事、物的洞察上。这也让片中的虚幻妄想、曲折离奇、纸
醉金迷都有了高度(hyper)现实的气息。
于是,故事产生出一种特立独行的笔锋,宏观此书,情节老派,甚至可说是处处都是狗血
的冲突与转折;但浸淫细节中,却发现情节饱满,不但用尽后设、插叙、意识流技法,甚
至俯拾即是王家卫式的金句。勒梅特对战胜国政府矫情态度的批判最能体现其写实主义精
神;他将政府对战后军人处境的漠视,透过主角们数起目的各自殊异的奸商行径来展现,
所以纪念碑、空头支票、假墓碑,全部都在嘲讽/报复所谓的法兰西的荣光。若说第一次
世界大战将西欧优雅却陈腐的古典时代教条,扫进时代的辗压机中,那勒梅特可以说是将
血肉模糊的古典精神,拼成一只活生生的野兽,甚至找回那时方才在腹中受孕的现代主义
胚胎。
电影《天上再见》(See You Up There)是亚伯˙杜庞帝(Albert Dupontel)费时三年
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杜庞帝以喜剧演员起家,导演、编剧、演员都当过,曾自编自
导获得凯萨奖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的《那一夜,我怀孕了》(9 mois ferme,2013
)。这次他再度发挥他激昂的表演风格,配合过动的手持长镜头,与亢奋的剪接策略,他
该怎么将小说带有混杂性(hybridity)叙事特色,改编成电影呢?
导演杜庞帝使用的策略是:用力过度的夸饰法。这无疑地显现在他亢进的镜头推移、两个
二等兵(杜庞帝,《BPM》男主角的比斯卡亚)夸饰法的表演上;这种矫饰法(Mannerism
)美感延伸到整部片的每个角落,像是奢华的巴黎狂欢派对、开场一镜到底的战争镜头、
两个二等兵战后寄居的破屋。这个破屋有着马赛尔˙卡内(Marcel Carné)法国诗意写
实基调,但不同于《天堂的孩子》(Les Enfants du Paradis,1945)的黑白,本片艳丽
的色彩,却更带了些东欧、早期现代主义艺术的风格。
当然,还有面具。比斯卡亚(Nahuel Pérez Biscayart)饰演的天才画家青年爱德华,
在片中的画作带有藤田嗣治的巴黎画派质感,更帮自己做出了一张张,像极了达利画出来
的面具。在灯光、造型、妆发、美术、场景设计上煞费苦心,这些费资7亿台币。或许正
是知道金句般的台词外,难以将小说家后设、插叙、意识流技法详尽展现,所以更是不惜
砸下重本只求更加忠实呈现了巴尔札克式的那些社会考察的细节。这些用力过度的夸饰与
手段,都是一种阳刚气质地展现。
我以为,这是一种改编小说的道义,充满阳刚气质。导演杜庞帝的这股冲劲和故事主角阿
尔伯特类似(他不是那种有着伊底帕斯情节的天才少年爱德华);或许《天上再见》的电
影,也不是一个以才华洋溢,或绝妙场面调度著称的作品。但在电影里那些泥泞壕沟、假
墓坟场、奢靡旅馆之中,所有小说中带有阳性失落的铺陈,都用高度表现性的美学来展现
,甚至可说带有一种失败主义式的乐观。杜庞帝正是抓住了这种无药可救地乐观,成就了
一种改编的美德。
借用电影理论大师Robert Stam在谈改编电影时,曾经提到的羊皮纸(palimpsest) 概念
:改编电影是电影创作者覆写在小说作者笔迹的羊皮纸。1小说家勒梅特在创作《天上再
见》时,以文字覆写了文献记录里的历史现场,锚定了角色的宿“命”与时“运”,在高
度现实的速率里,替角色命运找到得以安全降落的结局。电影的改编也遵循了这样的律则
,在有限的篇幅中,戮力将一部伟大的作品,在高度混杂关系中,从文字到影像,平稳的
转换。他们让注定落寞的雄性忧郁、紧握复仇的拳头、注定失落的命运,在故事/电影的
结尾,因为在文本中好好活过一回,而不用再担著翻动书页与祯幅的苦难。就算终究天上
再见,在那之前也已经找回生命的秩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