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takumixnobu (Mediterranean Homesick)
2017-12-25 00:30:54《圣鹿之死》,一个没道理的天谴降落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毁灭故事,像汉内克一样不
只虐待自己的角色,也让观众坐立难安。一切都是为了毁灭而毁灭。遗憾的是,汉内克至
少明白拿枪对着观众,而《圣鹿之死》不知为何而开枪,就像柯林法洛最后蒙着眼的荒谬
无理。以一场手术开始,电影它本身也是一场不成功的人性手术。
它无法在那些复仇、荒谬的正义、理性沦亡和太多失去意义的地方以及立场矛盾做辩护,
当尤格蓝西莫那些冷冽反常的机械表演和过多closeup镜头失控使得观众跟着困在人物晦
涩不明的心理状态时,节奏拖沓,标新立异也成为了故弄玄虚。
Martin的存在,仿佛被施予全知立场的一个上帝角色下凡,使得他发展出的台词、行动,
以及和他组合起来的人物互动,看起来都怪诞无比,使观众再也无法透过逻辑化的现代剧
情片、写实主义传统叙事认知来理解,因为观众不知道他是不是人,甚至他可能是好莱坞
那种密室杀人魔——Martin刚开始表现得像是无处不在的恐怖情人,用全知视野跟踪主角
,在惊悚音效的推波助澜下,片中这样的惯例可说有引向传统心理惊悚(psychological
thriller)类型的误导之嫌,或这是一躯画虎类犬的突变。Martin既可以做出不可逆、不
需要理由的an eye for an eye报复式预言,挨揍时的无能为力又让这个角色陷入既非人
亦非神的尴尬处境,只能抛给背后那双看不见的“命运”之手为《圣鹿之死》的薄弱逻辑
操盘。
《圣鹿之死》原型来自Iphigenia at Aulis. 。文艺上对于希腊事典使用,当今常见的如
亚里斯多德《诗学》中论悲剧、荷马和几位剧作家提供的原型故事和理论如《米蒂亚》出
现的机械神。他们很大程度表现了古希腊政治和社会变迁之间,也就是“神性—人文”之
间的过渡和思想不安定性。《圣鹿之死》它大可以借用伊底帕斯传统,注定式但合理地毁
灭一个角色,而它没有。它动了一个更大的手术——把古希腊时期的道德观不由分说建构
在一个现代场景上。当场景架构在一个现代社会,即使是这股怪异希腊电影浪潮下发展出
的极端乌托邦或反乌托邦,观者仍是大部分依据现世的道德基准衡量电影人物的行为对错
。电影场景虚构者如《疯狂麦斯:愤怒道》虽然设定架空,人物的行为逻辑却清晰没有可
议。那么,当电影的普世性和道德基础站不住脚,人物举止摇摆不定,是非对错矛盾不清
,观者难以臧否时,那么再冠冕堂皇的正典移植都没有意义。
这是《圣鹿之死》的剑走偏锋,却不见得出奇制胜。也许尤格兰西莫本就没有要讨好人,
如同他在前作的冰冷面貌,只是这次更少了《单身动物园》切开人性的精准和幽默感。
《圣鹿之死》是理智的封闭,逻辑的无路可出。一个过分倚赖西方正典的形式空杯,却装
逼装得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