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 1980 年 4月伊朗大使馆恐怖份子狭持事件,终于被拍出了。电影采取伪纪录片一般的手提摄影记实视角,分 1. 伦敦大都会警察长官,2.BBC 女记者,3.SAS 英国空特部队,4.大使馆内的恐怖份子与人质共四线地面视角,还有高高在上凝视一切的 5. 高官委员会冷冷决策,共五线。
这个历史事件在当年英国超轰动,抢救任务只损失一名人质(另有一名是在抢救前的谈判期就被杀了)让 SAS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光彩亮相,更让英国民众渴望加入 SAS报效国家的申请表如雨后春笋。虽然关于伊朗的政治与恐怖份子议题在紧接而来的两伊战争 (1980.09)与仍在进行中的德黑兰美国大使馆狭持事件(见《亚果出任务》)这两个高调新闻下,很快就被国际媒体遗忘了,但更重要的是任务的大成功确立了柴契尔政权下英国“不与恐怖份子妥协”的原则,更巩固了柴契尔鹰派不予任何势力妥协的原则。
嗯,这“不妥协”未必是好事,尤其发生在历史至今愈发争议的柴契尔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见本片是在一片“反恐大成功好棒棒”的历史印象下,想要在剧情忠于史实之余来点“翻案”的不平之鸣。
https://i.pinimg.com/originals/ab/61/2b/ab612bc6c71929799dc1f44ee936550a.jpg
电影片头,一堆历史新闻影像与历史报导口白,聚焦的不是这次事件而是时代,包括那年代美国面临的种种反恐任务,美国不妥协姿态造成多次重大损伤。然后马上接到英国这边刚上任不久的柴契尔夫人政权,新闻画面非关恐攻倒是关于英国各地矿工城镇劳工社群的抗议,全都被鹰派不妥协的柴契尔硬气瓦解,打造英国失落一代毫不手软。光片头,我们很快就知道本片的立场是要批判柴契尔夫人的,随后整片反恐虽然根本没有柴的身影(只让她冷冰冰地献一次声收割战果),但这场反恐行动的意识形态角力,那天空盘旋的黑影就是柴契尔主义呀!
地面第一线,看见第一手新闻马上播报的记者,与记者同侪表达新闻业的任务与责任,上演要如传统嗜血狗仔挖新闻挖到底不顾后果、还是透过新闻搞清楚状况让各方彼此理解发挥理智的辩论。这记者角色发挥勇气改变战局的份量很低,电影主要倒是透过她传达新闻画面给观众报告进度。澳洲女星 Abbie Cornish(今年在《气象站》赢得许多观众目光)演起记者是有其冷静架势与压不住的热血责任感,只可惜硬念道地的英国伦敦口音把她的自然演技都绑住了,有点像课堂朗读而令人有点出戏破坏了气氛,不过这是小事。
地面第二线,伊朗南部的阿拉伯少数族群恐怖份子狭持伊朗大使馆,诉求释放阿拉伯裔政治犯与阿拉伯区域主权。电影基于有限史料对这些恐怖份子室内近拍,拍他们努力装出凶神恶煞誓言处决人质的硬气,同时也拍他们只是打肿脸充胖子的忐忑迷惘与恐惧,尤其让他们与人质中刚好来大使馆的伦敦警察既是合作求全又是针锋相对,相当立体,甚至能引人对恐怖份子的同情,令观众也透过银幕得到一点点“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然而信任终究在疑云与欺瞒下逐渐崩溃,恐怖份子之间求全的人格终于比不过坚守原则的硬气人格,杀死第一个人质,终难善了。
地面第三线,养兵千日的 SAS空特部队,由演了十七年娃娃脸到今天终于长大的《舞动人生》Jamie Bell领军!行动总共六日但他们沈潜忐忑五日到最后才出手,电影不太拍他们的英雄身段却拍很多他们只是菜鸟处处挫折的青涩,包括拍了很多事前事中与回忆中的基地内反恐训练,一次次小心翼翼却总是被教官斜刺冲出“砰,菜鸟你死了”,令观众为他们握紧拳头咬紧牙关:虚拟训练从没成功存活过,你们初试啼声的真实作战能够活着回家吗?当然史实他们都活了,任务算很成功,但电影拍任务中紧张到顶杀红了眼,拍任务结束听着柴契尔收割只是嘲讽一笑,沧桑呀。
地面第四线,衔命代表英国政府与恐怖份子谈判的伦敦大都会警官,由 Mark Strong饰演身段严谨绅士自持但内里温情满满的大叔。大叔的绅士型谈判当然目的在于拖时间,等待临时反恐委员会准备各种备案伺机而动,不过嘴上从不松口的拖时间,让 Strong 演来一步步流露同情与“求全”的意识。冷冰冰对付恐怖份子的人永远无法了解,只有第一线与恐怖份子电话往来甚至听他激愤喘气等情绪的,才有机会了解对方同情对方。大叔是全片唯一有深入谈背景的角色,拍了一堆他与妻子女儿只想过点安然小生活的戏份,电影角色只有他能设身处地为恐怖份子着想。
天空第五线,因应反恐的英国高官小方桌会议,MET MI6 MI5 SAS 高官奉柴契尔命令齐聚一堂,恐怖份子的诉求当然理都不理,里面的人命安危只对政府形象有关系,一堆高官彼此密谋却把所有第一线基层蒙在鼓里,让谈判警官还傻傻地认为正在步步努力能让事情和平落幕... 最终,反恐高官小会议唯一的目标,甚至非关坏人的诉求与好人的人命,只关于透过这一次完美出击巩固柴契尔夫人政权面对所有事物“毫不妥协”的鹰派立场:今天能全军破敌全歼恐怖份子,明天当然可以全歼全英国妄想挑战政府的劳工阶级,更能全歼海外妄想挑战老英国殖民霸权的后殖民国家。
(主持委员会的内政大臣 William Whitelaw 由英国老演员 Tim Pigott-Smith 饰演,刚好他在今年四月去世,此片成为他三部遗作之一。他此前总是演出长辈配角,在《纽约黑帮》《凸槌特派员》《亚历山大帝》《V 怪客》《007 量子危机》《魔境梦游》《唐顿庄园》《朱比特崛起》等多部市场大片都可见其身影)
此片用记实形式、搭配四线基层与一线幽灵的叙事结构,拍起来是在每个当下处处震撼,把所有当下思绪累积到片尾后更有深层无奈,很明显直白地就是要透过电影描绘的单一事件控诉整个柴契尔政权之无良,反正柴契尔用单一事件自我巩固那为什么电影不能用单一事件狠狠批?然而比较遗憾的,可能是电影细节的节奏感与口白,往往演员在演单场戏说台词的速度无法和最后剪接出来的节奏感配在一起,变得像是快节奏慢口白总是有点拖泥带水,这问题在 Abbie Cornish身上尤其严重。
不过那都是小细节问题了,电影的讯息很清楚、有多线印证、有步步累积、到最后柴契尔夫人这幽灵终于出现在广播中,无视所有基层的冒险犯难与被骗,无视所有恐怖份子与人质们的血泪诉求,重点都是“我们英国绝不与恐怖份子妥协”的政治喊话。看完这片只能说酣畅淋漓,却不是那种为英雄拍手叫好的酣畅,却是看幽灵嚣张现形但 37 年后的我们早已看破手脚的酣畅。这种电影台湾恐怕是永远不会上的,不过 Amazon 与 iTunes 都有了,Netflix 台湾版应该迟早也会上,推荐大家有机会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HthiTi_I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