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个公司职员,一如往常八点出门通勤,安坐在办公室里,冲好咖啡时,看到新闻
上或是直接挡道闯进你生活的抗议份子,你八成也会穿起理直气和,藏好事不关己的罪恶
说:“你们就不能让社会平静一点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坐下来谈”“为什么你们就
非要使用暴力不可呢”
如果你是抗议的人,你又会怎么回应?
“因为我们都要死了,没时间了。”这就是回答了,也是对120BPM的解释。
一分钟一百二十下,是高于一般人的脉搏,运动流汗达到的状态,在音乐上是适合跳舞的
轻快拍速,最后是生命剧烈搏动的速度。
《BPM》叙述九零年代爱滋平权组织Act-up作为受迫者,面对施压的庞大社会、封锁资讯
的官方组织以及屈服于商业策略漠视病患需求的冷漠药商,展开一段对抗的故事。
BPM的语意,至少在美学内涵上筑起了这三层结构:个体流汗的运动连结到社会脉动、音
乐和舞步的拍子律动、回归个别身体的原始心跳。
Act-up发动的“血洗”和各种抗争活动,不仅可视为团体、社会意义上的运动或行动,也
是从个人身体力行实践的、生理上流汗的运动。集体或个人的奋斗,都可以视为一种脉搏
加快的意象体现,尤其在本片以群戏为叙事舞台的前半段,出席开会的发言人数之多,资
讯之密集,或许使得BPM的在“运动”意义上的紧凑感更为彰显。
生命就是一支舞,一首歌的时间。
音乐,或者说跳动的重拍声音,是不可忽视的说书者,进入音乐这层美学意义,爬梳历史
由摇摆、放克、到迪斯可各种乐风,120BPM似乎是一个不匆不慢、律动感舒服、最适合跳
舞的速度标准。观众即使不能仔细计算,也能大约感觉得到《BPM》的几首音乐是接近120
BPM的。
影像手法上,导演选择了一些炫目近乎蒙太奇、也像mv的影像,在EDM音乐下闪烁,展示
舞池的众生姿态。在电影院大厅看是目眩神驰的,但很快你视觉上的愉悦和里层的哀伤被
断开,认清舞姿不过是生命长度的隐喻,每秒都在燃烧耗竭,如飞蛾在短暂生命里围着灯
光,如星火灿烂一瞬。
以BPM,以拍子脉动走出的规律行路,到了尾声成为生命最后的活动痕迹,存在的颂歌。
你最后在Sean床边贴着他身体聆听的,怦,怦,步步都惊心的求生求爱挣扎。
后半,是生命燃烧将尽的美丽回眸。
如果坎城上场刊最高分的另一部《当爱不见了》(Loveless)是否定、或试图抹煞爱曾经
的存在证据,《BPM》则是完全歌颂空气分子里爱无所不在的一种对立。
这样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让阿莫多瓦为之倾倒私心也非意外,只是对于爱,因为责之深,即
使得到评审团大奖,不能就对《BPM》的情节前后失重、叙事手法保守、符码和艺术形象
的未饱满统统以爱之名搪塞。
事实上前半段是稍闷的,观众虽然可以发现讯息量很满,爱滋医学资讯和社运论述源源不
绝释出,却不见得能全部吸收,以及转化为解读叙事进行和更了解核心议题的线索。如果
对这样议题没有太多认识或对运动缺乏共鸣的观众,可能会有点认知疲劳。这些资讯太多
是琐碎的,并不太能帮助观众度过开会检讨时的难免枯燥。
戏剧场景主要建构在协会讨论室里,选择这样的开会场景作为叙事背景,从电影作为一种
在镜头下表现有限空间的形式来说,屈于一种设定上的先天地理弱势——在这样一个封闭
空间放置太多人物对于不管对于导演调度、或是带领观众的摄影机镜头来说,要处理的对
象太多,众口纷纭,很难聚焦,于是成为群龙无首的状态。两个男主角以外的人,描写沦
为过场龙套。你可以想像《十二怒汉》差不多就是群戏的一种可操作极限。虽然把社运题
材和开会情形从现实眼光来看,《BPM》处理得极为拟真成功,呈现这些论述纷杂的样貌
,亦也让观众失焦,询问导演:在这些立场纠纷的框架之外电影赞同的核心、终极论述又
是什么?
希望公开新药,或教育从小扎根,似都还不足以撑起导演用当代运动影像纪录,却借历史
系学生之口悠悠引述1848年二月革命起的那栋高楼般的历史野心。
如果前半部论述混乱、主角和群像之间摇摆犹豫的空缺蛀洞,可以被社运场合的激情义愤
填补,更甜更危险的问题是后半部把两人感情线拉出来,以及Sean的生命结果作为剧情主
线,尤其是病房和最后回家,独立来看这是段很好的戏,也是本片的好评卖点,但是和以
群众运动为主戏的前半,风格落差稍大,转折略显生硬,两人世界的私情溺爱,和前半部
磅礴运动的论述、诉求之间的联系,也松脱了对不上格局。
《BPM》是部好电影,是近期值得一看的。也许期待过高,结果看到中规中矩的好,包括
情欲描写在LGBT题材里,虽然优秀,肌理细腻或露骨切肤,亦不是前无古人,其他在电影
的叙事、表现手法上未见大破大立。脉动的拍子、染血的塞纳河、最后的一杯咖啡,都是
生命的美好切片,都是爱的证据,只是觉得还少了什么可以再更好。既然爱与生命从来也
不完美,所以我也接受了电影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