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专访《阿莉芙》导演王育麟:走在钢索上

楼主: sandrinelin (桑德林)   2017-10-29 00:43:15
专访《阿莉芙》导演王育麟:走在钢索上拍电影
2017年的第30届东京国际影展在10/25周三开展,其中,10/27在台上映的《阿莉芙》导演
王育麟入选了影展里的亚洲未来竞赛片,那是专门在挖掘亚洲潜力新导演的竞赛单元。不
只出国比赛,《阿莉芙》也硬是在台湾金马奖入围名单中卡了两个位置:最佳原创剧本和
最佳男配角项目。本片讲述由舞炯恩所饰演的原住民男子“阿利夫”在台北谋生并为变性
做筹资准备的故事。
《阿莉芙》在大量原住民图纹衣装的妆点之下,台味十足,并在坎城影展市场展中被片商
相中买下了国际发行权,这才让原本只有300万辅导金以及几个投资人加起来几百万、先
垫钱拍出来的《阿莉芙》摇身变成一部成本加行销约两千万台币的中成本规模电影。
在26年前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负责美工道具工作的王育麟导演,提到当初杨德昌导
演爱用有热情的年轻人做事的过往、也笑谈跟着杨导做几个月便被他骂跑的往事。杨导热
情却不好相处,众所周知,但从不减损其大师地位。十年前的六月,骤然得知杨导去世的
消息,王育麟感叹于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之余,也开始了筹拍电影成名作《父后七日》的
旅程。
早期拍了不少纪录片,养成了王育麟导演对于台湾在地文化议题的基本敏感度,《父后七
日》叫好叫座,《龙飞凤舞》则是一部卖座失利但受好评的电影。不论是《父后七日》台
湾丧葬文化,或是《龙飞凤舞》的台湾戏班文化,着墨台湾在地文化和时代里的角色生命
碰撞的过程,似乎已经变成王育麟导演的作者风格。所以在《阿莉芙》看到视觉强烈的原
住民文化图腾、衣装与仪式的出现其实并不用感到意外,王导这样的作风其实完全符合创
作者贯彻地域化就能迈向国际化的当代艺术创作秘诀。
但同时之间,王育麟导演认为《阿莉芙》也是一个题材很敏感的故事,因涉及触碰到具有
性别和原住民这两个棘手的议题,必须得要小心处理,若是弄个不好,导演也担心自己的
电影可能冒犯了别人甚至是挨骂。于是整部片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导演都极具危机感并很
有意识地绝不让片子成为纯粹消费议题的商业电影,一路走来,仿佛是垫着脚尖踩在商业
和艺术的钢索上,与《阿莉芙》共舞。
作为本届金马奖入围片中报名阵仗最大的编剧团队,导演笑称《阿莉芙》其实是一个被直
男直女、gay和蕾丝边等多元性别性向阵容所联手与接力写出来的故事。“当今社会不比
以往,这个世界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去理解性向的复杂度,是故我尝试了一种健康明亮、摆
脱苦闷,更全面、也更自在而抬头挺胸的方式去讲这个在台湾的性别议题”。所以故事成
为了20、30、40岁左右的三个主人翁(舞炯恩、郑人硕、陈竹升)分别经历著勇于追求自
身所爱、迷失在爱与不爱、一辈子爱不到的各种感情关口,三个世代,三段故事,是一场
属于LGBTQ的《20 30 40》。
在金马奖入围公布当天,执行长闻天祥曾提及评选过程中,舞炯恩和赵逸岚都是演员奖项
目上差点就入围的的遗珠。若新演员项目又入围,王育麟导演就成为凡拍片就必让新演员
入围、金马奖新演员入围率百分之百的电影导演。而上一回在《父后七日》将吴朋奉拱上
金马男配得主之后,这一次陈竹升也是十拿九稳。面对拥有如此优良成绩单的导演,日后
恐怕很难会有演员舍得拒绝他的拍戏邀约。
王导挖掘出了好多台湾有实力的表演工作者,给他们舞台、把他们推往大银幕。除了新演
员,导演的片里也有自己的班底。关于自己的选角哲学,王育麟坦言每一次的选角工作都
是漫长的痛苦过程,一开始必定挣扎,很难很爽快地决定“就是他了!”后来也常常失去
耐心,会觉得“到底要选到哪年哪月?好像这样也可以了吧?!”导演说,“但终究还是
得听从内心的想法,总不能自觉不行的时候,还骗自己说可以。”
还是大学生的舞炯恩,第一次拍电影就演主角。王育麟坦言舞炯恩虽然是很有潜质的新人
,也是饰演阿莉芙的不二人选,“但他与陈竹升等资深演员的对戏也是我们剧组最花心思
去重新调整的地方,为的就是将整部电影的演出品质乔到一致。”剧本写了更多,但是实
际上一旦拍出来的效果不好,导演说那就不会用。倒是关于所有写到陈竹升和吴朋奉的戏
,电影最后的结果不但都没有删,而且还导演还乐见他们加戏。主要原因是每一次陈竹升
要上戏之前,都需经过漫长的化妆等待时间,他们会一边化妆一边聊天。有一场医院的戏
,竹升老师化好妆之后,就跟导演说他们讨论之后想加上几句台词,于是就多了那场“胰
脏在哪里?”的对话,这就是剧本本身没发展过的衍生趣味。事实上,陈竹升在《阿莉芙
》的戏份并不多,但每一场都很吸睛,入围金马男配的赢面相当大。
相较于阿莉芙和陈竹升所饰演的sherry,郑人硕的角色“政哲”显得很犹豫,导演表明这
是剧本上的设计,刻意不把一个有变装癖好的人的性向说死,主要是想把一个“不知道自
己是谁的灵魂”给刻画出来。“剧尾,政哲当了代理科长,但其实并不是真的科长,不是
真的自己所职。他连最后明明有情感牵挂却还是做不了决定,只默默地守在家楼下,那无
非也是一种台人情矜的普遍写照。”王育麟导演如是说。
杨德昌逝世十周年,今年,也是王育麟导演第一次进戏院看到了当初也有参与的《牯岭街
少年杀人事件》四小时完整版。王导进戏院观赏了两次《牯岭街》,两次都受到很大的震
撼。杨德昌和王育麟都不是电影的本科班出身,当初杨导给了王育麟导演这样的青年一个
接触电影的机会,如今在王导的《阿莉芙》故事里,拥有比较好的结局的角色,也是给了
年轻人。这份长辈对后辈暖心的对待,似乎就这样默默地传承了下来。
文章连结
https://goo.gl/swo94T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