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大佛普拉斯——“异色”的黑白浮世绘

楼主: takumixnobu (Mediterranean Homesick)   2017-10-23 15:43:25
就算对《大佛普拉斯》是不是这几年最好的国片的质问莫衷一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出悲喜
剧(tragicomedy)展现的那种少见的,影像风格绝不和贺岁缤纷挂钩的、观点强势介入
搅和叙事的作者野心,连片尾都要很性格的“再会”。技巧上也许讨喜,精神却毫不妥协
。这样的作者姿态并非摆高,卖弄过期的、腐败的学院影像理论实践,反过来它新鲜生猛
的不避厘俗与草根是亲近大众的。特别的是它以“黑白”呈现这点,应该以此吸引不少人
一探究竟。稍后分析。
黄信尧这位纪录片出身的导演,用贴近人眼(心)的镜头和扎实基本功告诉观众,他是很
会说故事的。
首先,《大佛普拉斯》的对白在演员合宜诠释下,“自然”得仿佛它自新电影时期脱胎而
出,对词的节奏、桥段设计又是以漫不经心掩饰的精密齿轮运作。师姐来访的时候,诸人
“阿密陀佛”式的语言交锋和表演相当生动,林美秀在少量戏份里却有效把握作为演员的
台词丢接能力;失语的释迦,只有一句台词,菜埔也是很少话的,而肚财的干话本质也是
空的,透露出底层生活和精神的虚无(因此用美好的绒布玩具填充自己的房间)。沉默是
语言的一部份,导演在无声的语言里,站在劳动阶级主体发话为其历史呐喊,也分身作为
旁白的第三者和其对话。
这个很风格,很争议,但反复审慎后我仍给予正面肯定的选择——即开门见山介绍自己,
从说书人身份登场介入电影。电影或各种美学形式中存在一种危险就是,无论作为一个创
作者或观众,过度说教是令人反感的。旁白有时在说故事上被视为一种技巧不高明的表现
形式,有人觉得囉嗦,过度是意念先行。幸好台词的幽默厘俗拿捏恰好,化解了这些疑虑
。观诸许多国片可归结的被批评典型——不管是文艺呓语和口条不自然、内容小清新的逃
避主义、学院影人的自我呢喃……反过来看黄信尧用他的纪录片和基层经验,透过旁白方
式100%发挥了他的独特性,不是很多人能拍这样的东西的。
除了调度、表演,几个镜头的美学尝试和剪接逻辑,让人想起新电影以及往上发源的欧陆
传统。堤防边,风车旋转,以及肚财“最后一餐”之后“被酒驾”的事件描写,在黑白加
持下风格复古的事故现场慢慢推轨移动、真相愈加明白的长镜头,都是用心的设计。
最重要的是,电影萤幕和观众之间的第四面墙被打破,透过旁白效果——夹娃娃的时候,
肚财甚至直接和导演旁白互呛。
当然,这样要称多么新颖大胆的尝试是还不够的。实验影像、玩弄媒介这件事,你可能想
起一些像是《隐藏摄影机》、《性、谎言、录影带》利用特殊影像媒介说故事、触发剧情
的电影。
马上导演调动大量的行车纪录器影像,用他的纪录片伦理和满满的作者任性,透过这样另
类的影像媒介,挑拨观众对电影的想像和观看界线,瓦解了“纪录片——剧情片”、
“真实——虚构”之间的本质对立,多了互补尝试,甚至像纪录片方式一样直接调动平面
纸本档案,使得叙事被切断像是观众直接观看,不再是透过剧中人的眼睛;反过来亦剧情
片式地,观众随后也在观看行车纪录过程中,跟着剧中人陷入黑色电影的阴谋。
舍弃以镜头对准人物的封闭式表演,而让表演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发生,这样发挥影像不
限于画面、寄托于画外音的表演可能性,以及影像的引发批判潜能的尝试,是《大佛普拉
斯》最勇敢的举动。明明是有声电影,在当代里“声音”却是总被以“音效”、“配乐”
的固定样貌认识,认为只能引起惊吓、紧张、恐惧等表面情绪的辅助文本,这样的理解是
默认了电影只能透过所见的“影”来说故事的片面欣赏。观众跟着两人一起反复观看行车
纪录的过程中,观看声音多于画面的“演出”,见证了电影表演的另一面被忽略的可能性

结尾是一个不用台词,用“声音”说故事的成功例子,它没有说明白,留了一个正义的、
希望的空白。不管真相如何,当然是荒谬的,暗示著这是一种“神蹟”,反观前面求神拜
佛请乩童的无能为力,是嘲弄的,没有希望。最后还是给了这样的救赎。
影像媒介的批判还使用新闻画面扭曲现场真相的例子,则偏向老生常谈;另外个人认为,
机车变成粉红色这翻出第四面墙的作法也稍沦于形式的媚俗,并未有效、严肃传达导演影
像实验上布置的格局,像《台北物语》大麦町狗叫声也许看第二次就不会笑了。
看到黄信尧导演在其他访谈中提到“本来因为预算原因选择黑白拍摄”。这个选择导致的
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没有要跟商业妥协的意思,纪录片背景出身的导演应该相当了解黑白影
像的传统,无论摄影(picture)或动态的电影(motion picture),黑白影像作为历史
中“过去”的部分、被怀旧地印象化的符码,它曾经被如何理解?在彩色电影尚未全面盛
行,黑白为主流的年代里,彩色反而是被视为荒谬、超现实的。后来彩色胶卷技术全面化
,到数位拍摄年代,意义就反过来了,观众认为黑白是特殊意义的、风格化的,讲难听有
些观众是觉得陌生而排斥的。
走出戏院,情绪退潮以后还是思索媒介的选择与必要性:黑白摄影作为穷苦人生的借代,
就影像学理来说这种选择是否有流于刻板的危险?譬如说人对纪实摄影的刻板印象就是黑
白、锐利度高的照片,但事实并非如此。彩色也可以是压抑的。
奇妙的是,在这个时代,正因为这点,刚好也因为观众习惯了彩色,黑白反过来又成为一
种意外风格。如果是彩色电影的话,它也许就不会这么迷人了。在导演擅长的纪实影像传
统与虚构故事的想像情致揉合下,《大佛普拉斯》成为近年最“异色”的一幅黑白人生浮
世绘。
作者: sleepyrat (sleepyrat)   2017-10-23 18:39:00
黑白片摄影够好的话,看久了还是感觉得到颜色~~
作者: ccufcc (皮卡波)   2017-10-23 18:54:00
作者: greedxu3 (致虚极,守静笃)   2017-10-23 19:28:00
这篇写的真好
作者: lyc33 (springscream)   2017-10-23 20:20:00
这篇好~ 推
作者: lovecszoo (Mr.五秒)   2017-10-23 20:27:00
好文推
作者: james732 (好人超)   2017-10-23 21:13:00
非常喜欢这部的表现方法
作者: miohsieh (蜜欧)   2017-10-23 21:52:00
推这篇
作者: whitehow (肥宅小羊)   2017-10-26 13:30: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