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纽约寂寞男孩,活着既寂寞又迷茫

楼主: oRANGEst (欧马克)   2017-10-20 23:49:31
YouTube版: https://youtu.be/467oAgjpqe8
网志版: http://omarc.pixnet.net/blog/post/66134277
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 (纽约唯一活着的男孩)
片名是Simon & Garfunkel 1970年的歌曲,电影取此名别有深意
台湾片商很聪明地把电影翻译成: “纽约寂寞男孩”
在这集体寂寞的年代,寂寞是比活着有着大得多的吸引力的
平常此类以探讨爱情为主的剧情类小品电影,多是女性观众居多
很特别的是,上周与我同厅观影的观众,有不少独自进戏院的寂寞男孩 (脑补)
===================================防雷线==================================
这部片太难不爆雷的评述了
它有着很夸张的狗血剧情节,也因为转折太大,受限于媒介框架,电影无法很细腻地交代
角色情绪。相较于电影,我觉得比较适合以电视剧的方式呈现这个剧本。
电影以搭配绘本动画的口白开场,这个叙事者也贯串了整部片,一开始就提及了70年代的
老纽约与现在的纽约的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开头,因为到了电影的最后,你会知道,你
以为的寂寞男孩,其实是另外一位。
电影中大量地引用文学作品、诗句,并融入到日常对话中
电影也对人的心理有着深刻的描写
青年男主角有梦不敢去追,认为父亲扼杀了他的梦想,他对醉心于工作、让母亲因躁郁症
而轻生的父亲感到愤怒,他也把自己追不到女人的挫败一并归咎到父亲身上,反正他就是
帅又有钱,有着可以骗人的浓密发线,所以才这么有女人缘。
Jeff Bridges 扮演这位青年的邻居,他唐突地出现,要青年说出感情烦恼。他在空无一
物的房间里与青年的对话,让我想到Vanilla Sky(香草天空)中的Kurt Russell,一样在
空荡的房间中以父兄形象开导 Tom Cruise,指引他挖掘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一度觉得
Jeff Bridge 饰演的这角色 WF 会不会是虚构的,下面这段他与青年的对话非常打中我:
WF: What do you want? More money, more respect?
Thomas: I want to be better.
WF: Better than what?
Thomas: Better than them (父母).
我们的人生总是不自觉地以父母作为标准,“我长大以后一定不要像他们那样”,
或是“我长大以后一定要超越他们”
说到不自觉,美到让人屏息的Kate Bekinsale在片中说了这句值得反思的话:
people do things without realising it. 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
(这也呼应了她在片中的行为)
关于爱情,人们以为的爱,可能只是为了导正童年错误,或是一时的激情、迷恋,或是陪
伴,把这些错当成了爱情。
当青年与老爸的小三好上了,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之后,WF对他说了一句:
Congrats Thomas, your world becomes contextual. 你的人生有脉络了。
有缠绕难分的前因后果,而不再是单纯的非黑即白的世界了。
这部片中有太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巧思了,段落编排的呼应,角色对白的心理分析,最后我
想用这句电影中改编自泰戈尔的著名情诗来做结: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
是现实如此与你以为应该如此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how it is
And how you think it's gonna be
(而这句话在电影中来自于婚礼上的一位醉汉,我太喜欢这种讽刺性了)
作者: lovephi (Beck)   2017-10-21 00:20:00
还有Johanna这脚色名是来自Bob Dylan的歌Visions of Johanna 的歌词也能呼应电影情节,喜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