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我在故宫修文物

楼主: BosCgreen (绿)   2017-10-13 17:50:57
开启重重深锁的大门,这是他们每天工作的开始,在这万仞宫墙的过往皇城里,
现代的文物修复师们,骑自行车、养宠物、种花草、为公为私串门子;
一间一间屋里,师傅带着徒弟,
有的甚至是父亲传下来的,一代一代在此工作、生活着。
当中一位师父说出我的也可能是很多观众的心声:
原本以为故宫这种国家级的文物修复单位,会像是高科技厂房那样门禁森严、
都是无尘室、要穿无菌衣、进出需要消毒消静电、温度湿度皆有中央空调严格管控,
以维护文物,更防窃盗,但是没有想到却是就地使用紫禁城原有的院舍,
一道一道的关卡都只是朱红木门加上锁头
(至少是有拍出来的,没拍出来的高科技保全防护应该不会少…吧?)
工作的方式跟所处的地方一样具有年代感。
虽然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有着疑问,几乎没有戴手套、各种各样近乎纯手工修复方式、
还有非常惊人的用板车和棉被运送,真的不会对于文物有所伤害吗?
又,据我所知,现今国际上采用的文物古蹟修复原则,
是让新修复的部分能够被区分辨识出来,而不是与文物现况合为一体。
当中有位师傅有谈到这些问题,透露出在他们的观念里,
这是中国对待自己文物的观念和方式,
且也是有考虑到展完后去除修补部分不要对文物本身有损伤,
而采用新的材料新的技术,
看到镜头中的师傅们用无比专注的神情和耐性修复文物,
甚至为了修复古琴而去学怎么制作古琴,
我愿意相信他们是用极其强烈的使命感和爱在对待这些古物。
片中吸引人的部分除了他们如此特别的工作,还有无数细致的情感在里面。
能够经年累月待在深宫大院里面,
日复一日进行着这么精致细腻又半点也急不得的修复工作,
师傅们对于文物的热爱绝对非常人可比,
影片后段镜头跟着师傅到展场看看自己修复的文物展出,
师傅的眼神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孩一样,每件修复工程的时程都可能是半年一年来计数,
这些日子里对文物的研究、尝试,
甚至是对话、无形的精神交流早已超越了时间空间物种,在两者之间形成了深深的连结。
也许像其中一位师傅所说,其实有时不是多么伟大的使命感驱使,
而是出自对这些古老文化的喜爱,甚至是这些无形交流中所获得的启发。
另外,不同专长的师傅虽然分了组别,各自在各自的“屋里”埋首工作著,
但一件文物可能需要不同组别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修复,
彼此之间除了工作上的合作密切之外更在静谧的宅院生活当中成了好朋友:
这院的梅子成熟了,众人摇摇枝干、拿了大张的纸在树下接;
别屋的人听说了,毫不客气拿了脸盆就来串门子,装满一盆子心满意足的回去了。
前人种的树,果子让后人受了惠,果树如此,文化资产更是如此。
这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一通电话,别屋的就来了,就算只是看一眼给个小意见,
下次一通电话,还是一样二话不说地出现;
下班一个接着一个打卡,反而不像是要回家,倒像是一家子人刚团聚完,要各自上路;
还有养的鹦鹉、猫咪、种的花草,
对它们的照顾,就像在自家养的
(虽然我很惊讶在国家级的故宫博物院里能够任意的种养动植物…),
也许对修复师傅来说,他们也把这里当作家了。
和许多需要人力执行的技艺一样,文物的修复同样面临着传承的问题,从前是学徒制,
不需要什么相关背景,只要肯学,师傅就会手把手的教到出师为止,
甚至有些是祖父、父亲在故宫工作,退休或过世后,
从小耳濡目染的后代直接就被问说要不要来接任。
现在虽然相关的教育兴起,
师傅们不需要再那么辛苦的从无到有带出一位能独当一面的接班人,
但也意味着相关训练出身的人可能还有更多选择。
木器组的师傅就说,
他在学校的成绩是顶尖的,可是很多原本不及他的同学们在外创作闯出了名号,
反而比他默默在屋里工作来得名利双收;
原本是学化学的师傅直到现在仍觉得自己在色彩运用方面及不上原先学美术的同事;
修古琴的师傅原先被质疑不会修古琴,直到他自己去学怎么制作古琴。
一切的一切,好像不关乎是不是相关的训练出身,而是有没有心投入。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里,一样有师傅和徒弟,
但这师徒关系已经不像以往师徒制那么的严肃,健走活动里竟然是两位师傅等徒弟来,
来了之后两人像是朋友一样的漫步在宫墙边,自在的聊天,
言谈中还是看得出徒弟对师傅的仰望,
但那份亲近相信让徒弟在技艺之外从师傅身上获得更多温暖,
也让师徒制在这个科技进步飞快的世代中,有了另一种可能:
为了拍摄文物的照片,师傅调了很久的脚架和焦距,最终是徒弟协助解决了,
也许就是在这样温和的师徒关系中,才能抛下身分互相学习,完成意义非凡的修复工作。
于是最终我们看到,传承是有希望的,未来,会有全新的场馆作为修复的基地,
跑字幕时,也看到了18位新血的加入,只要人类文明还存在的一天,世界就需要他们,
因为当时间不断流逝,所有现存物品都有越趋陈旧变成文物的一天。
这部纪录片观赏起来令人非常舒服,
除了剪辑出来的节奏让人不知不觉的会跟着每段呈现的主题脉络走,
镜头跟音乐也是很大的原因。
工作人员眼中的故宫、不同部门处理文物的方式、
不同文物的质感、院中前人栽下的树丛、
时而慵懒时而撒娇悠游自在于古老建筑中的猫,
这些镜头让我们看到一般人不可能看到的故宫,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时间,
在金水桥前崎岖的石板路和院中老树看见悠久历史、
在专注的眼神中看到师傅们于此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在修复完成的文物看到仿佛时光倒流到了那个辉煌时代。
而音乐是知名流行音乐制作人姚谦负责,成功的地方在于并没有因为这部片子的主题,
而刻意采用传统的乐器或曲调,反而用钢琴在最恰到好处的时机点缀,
使人几乎感觉不到配乐的存在。
就在电影的最后,两者完美的结合,一个慢动作镜头像是从墙角探出头来窥探,
眼前一只来叼猫食的麻雀和一行列队整齐的蚂蚁,
如此寻常的街边景象搭配渐趋澎湃的钢琴演奏,
像是这些师傅们每天做着习以为常的工事,开门关门修文物,
却是在人类文明中不寻常的贡献。
古老的紫禁城和也许历史更为悠久的文物,
在时间的长河中也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而人呢?是否就像是这些蚂蚁、麻雀一样?
除了温饱之外,能不能留下些什么?为了后人,也为了自己这一辈子能不虚此行。
于是脑中又出现国修老师父亲的这句话: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圆满了
作者: fanjing0401 (Fanjing)   2017-10-13 19:11:00
虽然你的文字纯朴简单,但是我的内心却觉得好温暖。
作者: wayshih (太想念不行)   2017-10-13 20:21:00
写得真好。
作者: pttnowash (不用洗)   2017-10-13 20:39:00
推, 风格有小羊风 但比较不那么精雕细琢 但一样有水准
作者: setsuri (咧)   2017-10-13 21:04:00
推 看完这篇很想看
作者: msnobody (msnobody)   2017-10-13 22:08:00
这部真的好看
作者: bye2007 ( )   2017-10-13 23:02:00
上周日在某间威秀看到有乐高忍者的宣传活动 大型布偶推错文 抱歉
作者: mmax (adam)   2017-10-14 02:13:00
好玩的是故宫大部分的文物都被KMT带来台湾,结果台湾拍不出这种片子...
作者: fman (fman)   2017-10-14 02:39:00
KMT带的是菁华,但逃避抗日战争的大部份文物都还有留在对岸喔~ 那段历史可以再去看一下,所以不要再相信以前KMT讲的北京故宫空荡荡,那是因为那不是展示文物的地方,就更别说近年来出土的文务了
作者: sleepyrat (sleepyrat)   2017-10-14 11:33:00
文物修复的纪录片,台北故宫早拍过了,后来还有剧情片跟3D动画系列
作者: bunnyer (lililala)   2017-10-14 18:02:00
可惜宜兰没有上映,正在想要不要冲台北看当年是精华都带了,破的坏的都不带,所以他们才要花心力修选择上还有考虑年代,清朝对那个时空的来说还不算文物
作者: JDraxler (绿知)   2017-10-14 21:57:00
觉得电视版比较好看。北京故宫之前做分析的时候弄碎一个哥窑盘,蛮夸张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