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这部片,出乎意料之外的好看。叙事的方式像是生活在你我身边的台北,充满无力的闷 、有点堕落的灵魂。可以选择行尸走肉的活着还是最后无言又无奈的放弃、成就自己的原则。那是一种不愿妥协的坚持。
主角是杨婕、电影一开始、政治系大三的她,搬进了一个老旧的中古公寓。场景是充满废弃塑胶袋布置的阳台,理应是个通风、迎接阳光的地方,却被象征遗弃的塑胶袋绑满了铁窗,看似与外界断绝了联系。活在自我救赎的小世界里,没有了与外界的沟通语言。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最终强暴自杀的那场戏来的突兀,但其实一点一滴,从对立委的期望破灭、奋力抵抗被性侵的车内戏,一开始要江中泽不要在室内吸烟,关心弱势族群的片段(像是安插了讷讷这个脚色在杨婕身旁)。都凸显了杨婕追求的平衡、理想、微小的纯粹,那是一种可能只有杨婕自己才懂的坚持。最终依然不可得而失落的放弃。自画像中的美只能存在画里,最终割除双眼的桥段表现血淋淋的意象,如此赤裸地捍卫自以为是的崇高纯洁。
杨婕与江中泽之间的情感铺陈可能是唯一的断层。只能从江去接杨、三三对洗澡中的杨捍卫主权中推测江杨之间可能交往的男女关系。江跟杨之间应该也是只有杨酒醉时发生过一次关系,所以最后有四个月的身孕。最终杨看似被江强暴的片段,自杀之后,也象征最后新生命(希望)的结束。可是江是懂杨的,所以他最后自我意识到杨会自杀,进而激烈地割下她的双眼,自以为是地帮她捍卫她的纯粹,那也是只有他们才懂的世界。彼此之间的投射成就了只能存在画里的“自画像”。
片中除了时序现在、表述失去杨婕(希望)的镜头用黑白外。很多彩色的表征。像是江中泽的服装单调平素却画出充满彩绘的杨婕,是他外表冷漠堕落与内心的对比。杨婕从头到尾背着一个感觉自由改革的鲜艳蓝色背包。讷讷则是彩色饱和度高、亮丽的颜色,象征著一种非现实的另类跳脱,追求着不可得的粉红梦。
虽然最终结局是一个激烈而无可奈何的悲。可是整部片传达的是一个感觉,对现实不满的感觉,对理想坚持的感觉,对爱情期待的感觉。讷讷的脚色戏份虽少,却巧妙的丰富润饰了整部偏单板沉闷的剧情。或许有人觉得片子传达的讯息分散不够深入,甚至交待的不甚清楚。可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不也如此,不见得会跟你身边的人掏心掏肺。没有过多的语言沟通描述,默默的也就走到了这个片段。总结是一部还蛮精彩的台湾“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