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志好读版见此:https://lucialucy02.blogspot.tw/2017/09/it2017.html
1.
好喜欢《牠》流露的青春,那是有些刷白、怀旧,没那么绚丽光彩,却因阴影与缺陷而如此真实的青春年少。我对青春无悔的热血挥洒总有些无法认同的隔阂,但《牠》的鲁蛇俱乐部不是那样的,他们对抗小丑有着退无可退的气势,不是一瞬爆气,不是大声威吓,甚至有一些可笑(毕竟不是本来就很有气场的人啊),但正因如此,很多决心才正因此闪闪发亮。但我还是很怕jump scare及重音效,希望有人剪一个无小丑版的版本,让我专心沈醉于不尽美好但也足矣的童年。
2.
对这部的反刍,很多都停留在贝芙莉这个角色,她某一方面让我想到日波里(山下知子,《日波里的清晨》),同样是小小年纪就流露出令异性痴迷的性感;同样是被谣传为乱七八糟荡女,遭同性霸凌;同样是被父亲过度关爱监控,家里是最无法放松的所在。但庆幸的是,贝芙莉遇到鲁蛇俱乐部,而不是认为“她太好玩了”的装好人虚伪友伴。
私以为贝芙莉的性感很有意思,她并非日波里那样早熟丰满溢出满满肉感色气的女孩。从游泳那段,可以看得出其身材的确是青涩少女,曲线和缓纤瘦,但......我忽然想到某学生,她也是初上国中时就不若国中生模样,无关身材,而是个子跟脸蛋的缘故。或者说,气质氛围跟周遭不协调的差异?可以想像为什么同侪会把贝传得乱七八糟,有些感知真的很直截。
但这两人其实都是再单纯也不过的女孩,一人知情而困扰,一人仿佛对此无知却仍受害。相对于《日波里的清晨》透过对少女周围人对她的观察切片,拉出一条无以阻止的灰暗悲剧,《牠》让贝芙莉遇到把她当女神却不是高高崇拜或内心意淫的伙伴,真的是太好了(哭泣)有着从前者受的伤,意外在此受疗愈之感。
3.
有人觉得有些地方交代地不够明确,自己没看过旧电影版跟书,然感觉是还可以接受。能察觉到有些人物应该更有故事,但在人物众多下,编剧选择只扣紧“恐惧对象”,其余留白,待观众自行想像领会,是聪明的手法。像贝芙莉跟她爸爸的关系,就让我们为“到底有没有进入最后一步”讨论很久。这也是留白暗示手法的优点,说白了也少了一边从蛛丝马迹推测想像一边难过的历程。(注1)
以群戏来说,《牠》看得出可深入处,但在烦冗跟明快间,电影选择后者,但也给予处处都有意义跟暗示的情节予以填补。小丑的设定的确模糊了些,既实体又想像,看似无孔不入,又有固定巢穴跟路径,是会困惑一阵。然倘若讲白了,或许也少掉那种因果不甚明朗带来的诡异潜伏之感,不觉得这是缺点。
注1:
关于贝芙莉跟爸爸关系是否已经到性侵,私以为没有。感觉父亲的“我的小女孩”用词似乎也呈现他对小贝的想像,不愿她长大,长大后厌恶她变成“别人的”。但他绝对有过分亲暱的爱抚与强烈监控,多到逼使小贝在月经来后一直恐惧父亲迟早会越界而做出防范(穿安全裤)。而从浴室是她在家唯一有隐私及感到安全的所在(尽管这份安全感后来被小丑破坏了),也可以感觉到父亲应该没做出如偷窥沐浴的行径。
我自己觉得,逼使贝芙莉反击的原因,除了跟父亲正式争吵外,还有有人在吵起来时,她跌倒在地,父亲抓住她双腿,那动作、那姿势,完全是唤起她内心最大的恐惧(我迟早会被父亲侵害)而逃到浴室最终杀害闯入的父亲。(血流那么多应该是死了)(但电影对贝芙莉有无因此受刑倒是轻描淡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