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outu.be/NCUcF6mIyYQ 预告片
https://youtu.be/EfK-WX2pa8c London Calling
https://youtu.be/IvG3is7Bm1w White Riot
必须说,正片实在比预告好看多了,不必是 The Clash 歌迷,也不用对庞克音乐史有多
么了解都能看得很开心。电影在很多方面都令人想起去年的《摇滚青春恋习曲》,整体而
言或许《摇》较讨喜,《伦敦呼叫》没有那些热血组团追梦,多了一些被迫长大的现实无
奈,但仍旧是一部动人的青春成长小品。
片中并未出现 London Calling 这首或许是 The Clash 最广为人知的歌曲,这可能和电
影的年代背景有关,由那张切尔西主场对莱顿东方的足总杯球票(只要两英镑!),以及
后来 Rock Against Racism 的场景判断,故事应该发生在1978年初。不过电影中后段似
乎还是用了 The Clash 在1979年后的作品?和这乐团实在不大熟,不是很确定。
14岁的 Shay 与父亲和妹妹同住,老爸日夜工作,妈妈抛下家庭跑到伦敦过著好像很酷炫
的生活,而他本人如同父亲及这个小镇一样,平凡、不酷,在学校常被欺负,回家还得身
兼母职照顾妹妹 Alice。也如同每个世代的年轻人, Shay 向往大都市,和父亲吵着要去
伦敦找妈妈,觉得家乡小镇苦闷,待着肯定没有出路。
而换了一个环境真的就能有什么搞头吗? 好像有,又很像没有。和酷妹 Vivian 恋爱,
(这名字和角色造型很难不让人联想到 Vivienne Westwood)第一次为一个乐团深深着迷
并看了现场演唱会,染黑发、梳油头、穿皮衣,试着做一个庞克,试着更贴近偶像一点。
也参加抗议游行,和光头党起冲突,被警察打,在拘留所过夜,人生经验值一下暴增。
但现实是老爸受伤进了医院,妹妹的保母费缴不出来,得接手父亲的出租车工作贴补家用
,一家子的生活重担全在他身上。Shay 的世界因 The Clash 起了大震荡,但就像他与
Joe Strummer 聊到 Sex Pistols 时的那句:
“无政府主义?那能帮我爸还债吗?”,摇滚乐能改变的毕竟很有限啊。
电影整体叙事流畅轻快,该有的元素都有,很喜欢这种用小人物的故事描绘大时代的手法
,也执行得不错。也喜欢导演最后没有让 Shay 就此变了一个人,例如成为他父亲口中
“伦敦那些占屋的嬉皮”,或者变成什么激进份子之类的。虽然开了眼界,不过 Shay 还
是那个 Shay,但不一样的是,他改变了过去因误会而对父亲产生的偏见,了解到这个古板
、不听庞克摇滚的老爸要支撑起这对兄妹的生活有多不容易,也在和母亲相处的过程中明
白自己并非全然认同这样的生活方式,私心觉得对父母的理解是电影最触动人心的部分。
而使他改变的关键人物正是 The Clash 的主唱 Joe Strummer,片中两人两次相遇谈天,
聊得不多,但字句颇值得玩味。被关进拘留所的那个晚上 Shay 谈到拥有歌唱才华的母亲
离开家庭,Joe 的那句:“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为我们发光发热。”实在很动人啊。电影最
后 Shay 卖掉父亲经营的琴行存货,改成摇滚乐器行,店内改放一堆吉他电子琴和爵士鼓
,总觉得在这淳朴偏僻小镇开摇滚乐器行有种呼应外头氛围的味道。当乐器行开幕的表演
嘉宾真的现身时竟然有些感动,明明是可以猜到的结局...
推荐这部可能是个人看过最平易近人的庞克摇滚相关电影,让人想起自己最初爱上某个乐
团的时刻。可能随着时间改变不会再如此着迷,可能偶像也会有让你失望的时候(Shay 若
看到后来 Joe 的种种争议新闻,应该也是会叹口气的吧)。但那些歌曲在年少的心里留下
的冲击是不可抹灭的,无论间隔多久,只要再听到那些歌,心里就会浮现当初的自己-在
音乐中得到安慰、释放、救赎、指引,抄经似地记下哪首歌词或那个谁说过的话,因为某
某开始关心起政治社会,跟着一起愤怒...
或许现在的烦恼,能在年少的自己身上找到解答也说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