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别忘了,深渊也在凝视你。”尼采这句话被引用到烂,但我
还是想引用它,因为这句话挺适合当作切入这部片的楔子。这部片的主轴,正正在于
名为恐惧的深渊,或者再更精确一点讲,这部片一直扣合著恐惧的样貌、恐惧的本质
,以及凝视恐惧之后会发生的事。
社会心理学家将人类对行为的归因概括性地分做两种,外在与内在。我们在看待恐惧
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形:看着恐惧幻化出的幻象,或者看着恐惧本身。
在看这部片的时候,我脑中有一个三层结构一直出现,那跟海德格所言的das Seiende
/ das Sein雷同:
| 日常生活 = das Seiende :迷失的 (missing),飘浮的(float),没有
| 实感的,表面的,遮掩事实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恐惧的投射 :诸种幻象,表征个人化,要是孩童才得同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恐惧本身 :幻象的根源,空心,小丑。
|
ˇ
das Sein
这部片有太多太多元素可供撰写,为什么主角们全都是小孩?为什么大人看不见幻象
?为什么称呼小丑用的主词,会选择使用非人的It?消失(missing)是什么?飘浮
(float)又是什么?漂浮的时候,这些飘浮在空中的人,他们在飘浮的时候发生什
么事?
可能我受坎伯的影响很深,整部片对我来说,是一层一层又一层层的隐喻。片名是隐
喻,小孩是隐喻,missing这个字是隐喻,被隔离是隐喻,刺穿是隐喻,什么都是隐
喻,整部片都是存在主义式的隐喻。
什么叫做存在主义式的隐喻?
所有人都可能有过一种经历:突然在什么场景被击中,或者有什么被唤起,我害怕、
恐惧,我没办法直接去看那个令人恐惧的东西,那很可怕,令人想转身而逃。面对考
试之前、面试工作之前、正式与人交往之前、得知身染重病的时候、亲人离开的时候
、做决定的时候......,这一直都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这是日常生活的常态。
只要不去看,选择比较安逸的道路行走,人生大概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那也会置人
于一种情境中:由于我们都在选择,无时无刻不在选择,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已经知
道确有回报、风险小的道路,那会很安全,但是那是我顺应某些价值观做出的选择。
最简单的例子,是那些我们都听过的新闻:成绩特别顶尖的那些人,进了顶尖的学校
,身处于很好的环境。这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唯一的问题存在于,这些人没有出于
自己的选择,便将他人的选择当作自己的选择时。
把选择的权利交出去的同时,我们也同时将生命中那一点微小的可能性交出去。
在与他人晤谈的过程中,我曾经听过不计其数,因为把这种选择权交出去,或甚至不
知自己有选择权,而哀叹“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例子。他们的描述多半与一
个画面有关:
我的生活没有实在的感觉,没有活着的感觉......我觉得这个世界好像少了我也没差
。这描述总会营造出一个画面:一个被泡泡包住、浮在半空中的人,不知前去何路,
往后看却又没有退路。
然而,他们却从来都未曾发现,自己原来未曾站在地面上。
而有更多的人,却就是这样地长大了。只要选择不去看,不去关注居住在我们内心中
,不断蛊惑着我们的那个小丑,那种奇异却难以言说的感受,我们就可以长大,跟其
他人一样。或许在某些小地方上可以有些不同,但又不会太过不同。反正,大家都是
这样,没什么好抱怨的。
说真的,谁不害怕跟其他人不一样呢?我们就这样迷迷糊糊地长大了。
然而,如果把每个人的个人历史谱作一首首曲子,会发现没有两首曲子完全相同。我
们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恐惧,我们害怕成为的事物,那些自小就深根于我们内在的恶
梦,那些我没有成为的自己,那种种我因为刻意而被忽略一旁的事物,却总是在夜深
人静时,不断骚扰著自己。
这内心的小小骚动不会消失,除非我们直面它。
所以,片中的主角们只能是孩子。这些孩子是我们心中一个个的原型(prototypes)
,怕脏、胆小、畏惧、虚张声势。然而,“孩子”也代表着未曾社会化过的我们,那
意指,我们得采取与那些维持着日常生活的大人截然不同的路:不再视而不见,而是
转过头去看。
面对恐惧的历程是个人化的,不只是没有两个人的恐惧会完全相同,还有更多的是,
恐惧会营造出幽闭感。而当我们面对恐惧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无力感,我们会很容易
对恐惧投降,那也是孩子的第二重意义:在恐惧面前,我们都像个无力的孩子。
我喜欢这部片,正正因为它在描述恐惧的本质是精确的:当一个人直面恐惧,会发现
里面空无一物,只余一缕轻烟。只要你直面它,总有一天,你能认出它,看穿它。It
本身毫无生命,它的生命,来自于我们一直拿己身喂养它,一直压抑着心中的恐惧而
这正正让恐惧续存。
令我觉得惆怅的是,这部片并没有讲到最后。他们杀死了小丑,打破了原先日常生活
的常轨,但接着呢?实际是,打破恐惧所营造出来的那层薄纱,只是旅程的第一步,
接下来还会有一大段更漫长的自我新塑,我未读过原著,不知道接下来会描述什么。
只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