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祸下的孩子成长,可以怎么拍?光就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片来说,我比较有印象的有英国的《希望与荣耀》与德国的《偷书贼》,前者奇幻幽默后者诚挚感人。相较之下,这部法国的《芬妮的勇敢旅程》相当冷静写实,鲜少用镜头帮观众代入芬妮,而更像从旁静静观看芬妮。
相较于《希望与荣耀》,这片不是以童心为主轴的成长片,从不正面刻划芬妮的心境,更没有一句具体的独白;相较于《偷书贼》,这片不是以道德品质为主轴的教育片,而是以具体的冒险过程为主轴。当然二战电影还是要谈道德品质的,不过本片完全不多说一句,直接把孩子们丢进冒险旅程就是,该学习的道德课题自会在不经意中浮现。
http://picpusdan5.free.fr/LE/le%20voyage%20de%20fanny.jpg
电影从童心开始,犹太儿童收容中心里,大部分孩子们本来无忧无虑不知大难,身为姊姊的 Fanny却一直都是最沈重沮丧的,但 Fanny要扛下这重担、要学会轻盈。我们隐隐知道这片的主题可能和“轻盈”相关,这点和《偷书贼》的精神类似,但在本片不像在《偷》片是全神贯注学来的系统能力,而是从生活缘份中撷取来的吉光片羽。
Fanny 是个大姊姊,要帮忙领导大家也要下厨工作,厨房大男孩第一次示范给她看面对压抑规训的轻盈态度,可以面对看起来像巫婆一样的老师,未来也可以面对逃亡的恐怖。
Fanny 带众小朋友跟着老师上火车,老师就是大人世界的文明秩序;当文明秩序倾颓进入野兽时代,Fanny 要学会伪装,有多少害怕都要撑出一张云淡风轻的脸,也是轻盈。
Fanny 心目中的英雄大哥哥,那个曾经衔命带领他们却失败的文明维护者,临走前更给了 Fanny一个困阨现实中最大的梦想:一张密签、一个神圣使命、最后揭晓只是一张白纸,却带领 Fanny强壮起来走了这么一遭。
这一遭,孩子们人人有失望、有绝望、有崩溃、甚至愤世嫉俗,低潮的谷底就在小男孩指控维琪法国警察“就是要杀了我们呀,砰砰砰砰砰”;但孩子心有起有落,电影一样给了他们几次辛苦严峻当中的欢乐时光,哄孩子走路就是要让他们在阳光草原上乱跑。电影处理这些高潮和低潮,常常是突然之间令人错愕的切换,以大人电影来说叫做“出戏”,但以小孩电影来说竟是贴切的“春天孩儿面”。
当然,战争逃亡是生死交关的,但总不能一味武装起来拒世界于门外,还没被抓就先把自己埋葬在绝望中。Fanny 和藏了好多钞票的有钱男孩 Victor ,是电影特别关注而隐晦发展的一段友情。Fanny 自己本就是个很矜持自课的严肃孩子,这位 Victor 更是一来就封锁心灵埋藏秘密;但面对困阨僵硬地固守堡垒是没有用的,就在纸钞飞散草原的那一刻, Victor 的秘密破功了、他拒同伴于外的壁垒也破功了。
破功又如何?反而换来大家了解他、他也不用再伪装,一路剑拔弩张的 Fanny看见他也有故事、秘密、与苦衷,也松了口气,这团才真正手连手心连心。突然间这片人间地狱成了田园诗画,Fanny 带大家找到了小破屋也不想离开了(有种《玻璃城堡》的味道),“先生夫人来买房唷”,我们一群小孩就一起待在桃花源等待战争结束吧?那可不,孩子的美好想像终究是想像,那不是生活本身,想像只是支撑我们拥有力量追寻生活。
Fanny 再次走入人间求援,说的是大方的“我是犹太人”,当然这话不能乱说、基本的理智思量还是要有,只是战战兢兢的逃难孩子们总不能一辈子固守堡垒拒世界于外。大人总是教导小孩要戒慎,收容所的老师们也谆谆教诲,对这群逃难孩子来说永远要坚持隐藏的就是“我是犹太人”,遇到任何陌生人都要小心警戒;然而,孩子们这一路上也遇到了很多不同的大人,火车站的德军大哥看了吓人其实很友善,火车站的法国妈妈看似乐于助人其实是抓耙仔... 世界很复杂、越学越世故,终究还是不能放弃相信这个人间,关键时刻还是要赌一把“我是犹太人”。
本片乍看之下就是一场逃亡日记流水帐,如一般法国写实片一般好像有发生什么就客观地拍什么,倒也让观众对可怜可爱又可敬的孩子们累积了强大认同、焦急地期待他们逃出生天;不过若把本片孩童经历中的浮光掠影一一拾起拼凑成串,倒也能看见面对困阨的人生智慧、更一步步看见慌乱孩子的静定成长。
片尾就差那么一步,边界都在脚下了却要为一个小意外功亏一篑?当兵男生都懂的之字型跑法蓦地上身,最原初的轻盈灵感竟成为最终的救星,这一跑是苦尽甘来更是怀念贵人。比起那些成长主轴清楚的儿童电影,我还更喜欢这片若无其事的浑然天成,事情发生的当下你以为只是浮光掠影,挑战来临你才知道早已内化为成长,就像 Fanny在边界前的福至心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Ba2SXXSX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