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尔克大行动:活下来就够了
DUNKIRK
图文好读版:http://www.2ndnote.com/archives/420
都说诺兰手下的故事千回百转般复杂。但既成的历史怎改?他再次非线性叙事,
把一个军事行动拆成三个时间轴来讲:陆军的一周、海上救援的一天、空中支援
的一小时。
接着用许多虚构角色、持续迎面的状况和极度精简的对白,演绎各方局势。
前半段对白极精简,除了为后半段的剧情张力铺陈,也因视角很贴近第一线士兵
——而他们又累又恐惧。觉得这是诺兰努力想呈现的,于是整个场面虽不血腥、
不壮烈,但很有压迫感。
诺兰回到事发的海滩拍摄,重现奔逃的士兵们,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威胁。急促之
外,是大量的压迫性空间,例如栈道上满满的人、挤在船舱内、撞击与溺水等。
而且九成的篇幅中,观众都看不见德军,跟前线士兵一样,很“敌暗我明”。
也因贴近前线,没有战争片常见的煽情英雄,更没有主角。毕竟战场哪有主角?
何况这役,英法大败。选角上,最广为人知的演员就属 Tom Hardy 吧,但几乎
都蒙着面(真的奇葩,老接这种角色),而 Cillian Murphy 镜头也不多。剩下
的七成场面,就交给新生代演员了。
新生代,又少对白,还好演技和剪接叙事都生动呈现。(许多用心细节,这只能
看电影体会了,一条条写可能爆雷)再加上诺兰的绝招——磅礡紧凑的配乐。尤
其这部片,配乐从一开始衬著,直到倒数几幕才停下,持续绷著情绪。(但国外
观众曾抱怨过听不清楚对白,所幸台湾电影有字幕)
虽然负评比前面几片多,大致因为非线性的时间轴、不走煽情系或血肉系的战争
故事、极少的对白、过于简化这场行动等等。但我比起前几部作品更惊喜的,也
正是这些点。
改编历史、又要保持事件的精神,就是很难。但他作出了不同风格的战争片,带
点实验性、文艺性。看似只是小兵们狼狈的从头逃到尾,正彰显后人评价这场战
役的关键——逃得好!
英法联军原本拥有优势军力,却打输,还差点全军覆没,邱吉尔可能为此下台,
英国可能签下和平条约,然后德国可以全力揍苏联,后面局势就不一样了。所以
逃得漂亮,逃到让英国上下,从失望到欢迎子弟兵归国。且保留军力,展开日后
最有名的“诺曼第登陆”。
也因此,我不认为需要太多角色的刻画。电影去抓当下的情绪和反应,呈现英法
联军的狼狈跟逃得漂亮就好了。例如当中的对白“干得好。”“嗯?我们也只是
活下来而已。”“那就够了。”
一个影像作品,在“情绪的感同身受”、“满足奇想”之外,还可以是“传达一
种精神、一个心得”。我觉得这部片把后者表现得很好,至于什么感不感动人心,
加进来就四不像了,这不是《抢救雷恩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