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雷,请斟酌服用!!!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个体和彼此互动,连结成一种关系;
在关系里面,我们可能有着各自不同的面貌,有些我们自己知道,有些是自己看不到的。
好多好多的过往,也都只有一种方向,一去不回头,做出的选择永远只有一种。
杨导的电影总是让我们看到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
感觉起来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物、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事件,
杨导却用镜头告诉观众日常生活、人生其实就是如此的戏剧性。
第一次看《一一》,窝在床上用有够小台的EeePC看,看完呆坐在床上,
被一股混合惆怅、欣慰、感叹说不出的感觉包围,觉得真是好看!
但也说不上哪里好看。这次看完,我想,大概是“时间”这个要素打中我了。
看着剧中这一家的经历,仿佛走过了一遍人生的循环:
婆婆的逝去、小燕与阿弟的新生儿是时间轴的两端、
洋洋若有似无的情窦、少男少女的爱恋,在婷婷跟胖子
以及NJ与阿瑞两对的相互映照中展现;
NJ决定人生方向的徬徨,同时也左右了与阿瑞的未来;
到了论及婚嫁、准备为人父母的时刻,我们真的够成熟了吗?
还是像阿弟这样其实根本还没有准备好呢?
每天每天过著同样重复的生活,安定却没有感到心慌的时刻吗?
当社会的价值观已经物换星移、老友熟悉的脸孔竟慢慢变成我们认不得的样子,
更危及到了事业,这种无力能向谁诉说?而又在这种情况下,
原本以为已经找不回来的过去,竟有机会重新开始,该不该就此弭平这个缺憾呢?
虽然最终,这一家人都选择了平淡,
但现实世界中如同隔壁莉莉一家,还是有些人轰轰烈烈、不顾一切,
也还原了社会真实的样貌。
杨德昌就是洋洋,要把别人看不见的背后拍出来,不是要揭露什么,
而是将与我们共存却时常被忽略的现实呈现出来,
所以当斗哥饰演的训导主任斥骂洋洋说:拍这个有什么用?
拍那么多能够赚钱吗?我笑了,
这是多少人对电影工作者的嘲讽,竟然连杨德昌也不能幸免。
但幸好,就算当时,或者,直到现在都不能够赚钱,
至少杨导留下了非常珍贵的一批后脑勺照片给我们,让我们看到更多。
《一一》另一个的动人的要素,也在于画面和氛围的营造。
镜面反射的影像、从窗外看进室内的视角,
体现出窥探生活的真实感并且让画面更多层叠的虚实;
长镜头充分的使演员发挥,流露情绪;
远距离镜头搭上配乐,让角色的语言更能经由听觉触动观众更深。
这些也是本片步调沉稳,却始终能够牵引观众的原因。
我自己最喜欢的设计是,将胎儿超音波画面和大田简报介绍人工智能的声音剪在一起,
使人认为是在说一个完整的人从胚胎开始的发展过程,
是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一个最小的基本单位“一”开始的,
然后才不断地发展成这所有整体的“一”。
有点类似我在看《青梅竹马》时岔出去的想法:
那个年代,一个在建设公司当特别助理的年轻人阿贞,
靠自己的薪水就能买一间两房一厅的电梯大楼住宅,
现在坐在电影院的这些观众表示:……
“人总是害怕新的事物,可是每天早上从床上醒来,都是新的一天,
我们为什么不会害怕醒来?”
大田讲这段的时候非常的诚恳,但我在被诚恳、被这样的观点打动之余,
也岔了出去:其实有很多人,尤其是在各种困境当中的人,每天是很害怕醒来的,
因为一旦醒来代表又是一个要面对各式各样难题的开始,所以其实我很好奇,
如果杨导还在的话,对于现今这个社会,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剖析、批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