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明月几时有-小人物的生离死别

楼主: immad (Dammi)   2017-07-14 20:09:58
战乱时,有一群人保持低调,一群人变节求荣,更有一群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在底层维
护着基本尊严而努力着。故事主要着墨于第三种人,他们没什么丰功伟业,但却默默从事
著幕后不起眼却是行动得以成功的基础;本来可以完全不关他们的事情,但生命却给他们
必须加入的理由,无论什么,皆有所牺牲,有所放下。这般庶民力量与各自私人情感交织
出,不需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却仍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这是明月几时有。
(底下有雷)
以一场解救文人的活动起手,将故事几个重要的人物介绍出场,干净俐落地呈现人物
关系,同时烘托出主角方姑与母亲两人从来不在反抗活动的计画里面,只是阴错阳差,
只是茅盾先生刚好向她们租屋,便得留名青史,且高招的是,藉著这几场戏的几个对谈,
将她们平素举止写进来,不仅将人物立体,且加入活动前后的些微反差感,营造出被顺水
推舟踏上了革命之船,却仍勇于面对命运的状态。
于是看似一连串反抗行动建构出这部电影,仿佛说到最后革命终有结局,爱国终能如愿,
但实际上导演不过在说著以方姑为首的小人物,为了生活,为了所爱,所尊敬的人,这些
绝对称不上如为了国家此般冠冕堂皇的理由,说不定还带点私心,而孜孜矻矻地,以他们
可以做到的捍卫著家园。即使如刘黑仔的某几个角色,并没有特别提及其背景,但透过剧
情里对他们的刻画,似乎也感受到一股笃定的力量,当和反抗日军行动有关时。
郑家彬是让核心灵魂升华的人。这部电影并非单纯平舖直述著当时的抗争过程,而是借由
类纪录片的访谈方式,以郑家彬的遥想过去串场,观影者直到中段才察觉郑在其中所扮演
的角色,而他对方老师的思念之情,感念其在抗争期间的照顾,实在令人动容。那不仅仅
是意识型态的传承,一如茅盾先生与方姑之间的关系,尚有伙伴间感情的深刻羁绊。就算
是为了自己也罢,更多是希望一起生活的各位,尤其是下一代,能过上好的生活,相对于
那些为了赏金的背叛者,并和方姑母亲照顾自己的女儿,照顾女儿伙伴的态度互通声气。
不过感情得以烘托,来自于形势危险的表现,方能淬炼出其中真挚。故事以刘黑仔的周遭
与李锦荣的周遭互文,一在明,一在暗,相互辉映。一场刘黑仔与伙伴运送军火的戏码,
一场李锦荣与日本军官荒谬的七步成诗......谍对谍的危险性,步履钢索的千钧一发,观
者不禁想要为他们捏把冷汗,但时机不一定老是扮演好人,有时反倒是从事掠夺的流氓,
生离死别就这样跃然眼前。是保有一定决心赴死的,但真要面对真实情感时,仍令人肝肠
寸断,如方姑与其母亲的天人永隔,如锦荣和信任他军官的暧昧对质,蓦然回首连开场没
多久的方姑和锦荣的分别也弥漫着殊途同归的遗憾氛围。
若以谍报电影的角度来看,故事里所描绘的部分行动实在有点笨拙及鲁莽,不过导演就是
想表现一般庶民的粗糙,呈现出他们在面对生命变化时,因着自己的情感而产生的举动,
那是种区域型自成一格的生存活力,当政府无力阻止敌人入侵之时。此概念于刘黑仔被调
离时和方姑话别,方姑特别提及其真实姓名的环节时,挥散达极致,连结至最后一幕,老
年郑家彬受访结束后,开着自己的出租车,没入香港的车水马龙,色调从黑白转彩色的场
景,或许既有将自身经历让香港人耳濡目染之外,可能还隐含导演对香港此地方的政治意
识也说不定。
欢迎光临:
http://dammimmi.blogspot.tw/2017/07/1715.html
作者: elvayanzimei (想瘦)   2017-07-14 20:47:00
老年受访的是小朋友才对~
作者: joey0602 (joey)   2017-07-14 22:00:00
受访的是当初的小孩。刘黑仔第二年就死在广东了…
楼主: immad (Dammi)   2017-07-14 22:30:00
感谢楼上发现错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