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推文有人提到还是看不太懂,定义跟后续的例子对不太起来,
我想或许是因为朱的定义仍然在上层较为广义的位置,
恐怕还无法如此精准地,解释在电影中呈现后设的各种方式,
无论是剧本结构本身或表现手法。
其实后设用法非常广泛,并非涵盖全部篇幅的才算,
有时几秒钟的切换,在概念上也是相去不远,
前面有不少人提到了后设这词汇有些虚无飘渺,在语言上无明确定义,
但在概念上能够趋于一致,其实某方面也正好是一个举例,
因为语言作为解释人类想法概念的一种后设系统,
很不幸地在后设这点上刚好失败了,或许该说尚未成功。
故以下我献丑稍微在实务上分类一下,并且多举些大家应该看过的片来说明,
但因为现在时间不太够,我就打短一点,
而且片名后面直接就是雷了,如果会介意请记得闪,或别再看下去。
其实在不同领域,相同词汇通常表意接近,但用法其实不尽相同,比方“免疫”一词。
对于后设这样仍然模糊的定义,要能够完全引援恐怕是有点困难,
就理科来说,叫做解释资料的资料;
但对文学或艺术类来说,就是有另一个在更高层次上的文体(文本),
来赋予这文体本身意义。
比方如上篇所述的开麦拉惊魂,我们会觉得小劳勃道尼“演出”黑人好笑、
觉得班史提勒在拍摄剧中剧时夸张的模样好笑,
来自于已认知到本片还有一个更高的层级,就是片中的现实:
“一群各有目标的演员凑在一起,拍摄一部弄假成真的电影”,
如果缺乏这层认知,剧中剧看起来恐怕显得莫名其妙,而不再好笑。
鸟人,在舞台剧与现实中的交错亦然,在每一次舞台剧的演出中,
我们因为了解片中现实主角米糕基顿(麦克道格拉斯)心境的变化,
而使得看起来差不多的(舞台剧)重复演出,都有了不同的意义。
其实这两部片还不只这些,等下再回过头来讲。
另一种后设的方式,就是角色产生自觉,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文体(世界)当中,
通常后续剧情都会搭配,这角色尝试逃脱出来,以及到达更高层次的文体世界中,
与其他人物产生互动或冲突的过程。
口白人生当然是个经典的例子,比较冷门的客制化女神也是一例,
更久以前出版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也同样。
有时会变体成为,将观众放在该角色的位置再跳脱出来,于前面大部分篇幅,
观众都跟角色一样,没有意识到其他层次的存在,例如赎罪,到最后才知道是一本书。
la la land 结尾也玩了一小段这样的手法,尤其用了两次转换更挑动观众情绪,
(在确定幻想为幻想前,会认为前面的现实才是幻想),
说难听是有点洒狗血,不过我承认效果很好。
第三种就是与现实作连结,我们处在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去解释或制造梗的后设,
像死侍、纸牌屋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当然是典型的例子。
阿诺在浴血任务里面烙下经典 I'll Be Back 台词,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笑点,
来自于观众认识他这个演员,并且对于魔鬼终结者的了解。
麦可贝在变形金刚中,用奔跑的民众提到世界末日这部片,
同样也是把现实拉进电影本身的层次中,
把真实世界当作一个后设,去观看当下剧情的方式。
其实最近一集玩命关头,我有看到部分评论认为,最后的小婴儿命名桥段颇为矫情,
确实,在剧中布莱恩并未死亡,忽然拿这名字来纪念剧中好友(唐-布莱恩)不太合理,
但这部分的操作显然并不在于电影范围中,而是已经拍成乡土剧长度的系列,
因为饰演重要角色演员,保罗沃克的过世,意图把“现实”中的粉丝情感,
扣连进去剧情当中,把本来不合理的内容变得合理,甚至可以感人。
坦白说上一集明显刻意为之的片尾,保罗沃克那颗KEY得不太自然的头,
配上公路分道扬镳的戏码,早就已经是同样意思。
但我反倒不觉得婴儿命名是过度消费佛破,对于玩命8来说其实是个不错的安排,
相对于其他个人觉得挺难看的剧情来说,至少是个惊喜。
回过头来说开麦拉惊魂,正片前面安排的伪预告,也是建基在现实世界的“预告”上。
鸟人在角色方面,也直接影射了本来就曾饰演蝙蝠侠的米糕基顿(麦克道格拉斯),
甚至在事业起伏上、角色性格本身,与艾德华诺顿都在现实世界和剧中的现实些微连结。
可以说是后设中另有后设,尤其剧中还有另一个主角的意识,开场时并未多做解释,
但逐渐引导成为类似幻觉或人格分裂,并且慢慢被主角所“察觉”(意图逃离),
在接近尾声时,却又开放式结局地暗示融为一体。
显然这个真正的鸟人是落在现实与剧中现实的灰色地带,并且在两个层次中相互拉扯。
当然鸟人是部隐喻性较强的电影,许多地方有模糊空间,
要说实际明显的,就像糟糕的激爱543,片中短篇都是丹尼斯奎德的剧本,
而最后又再揭露这出丹尼斯奎德兜售制作的戏码,其实本身又是一出戏码,
(虽说我们观众一定都知道是,但多数后设电影不会再打破这一层)。
或是也同样糟糕但评价好超多的肠肠搞轰趴,食物的世界是一层,
“剧中”的人类世界在另一层,而最后肠肠们“意识”到,
他们是由演员扮演、配音的动画角色,而决定从片中逃离。
诡屋也是明显一例,受害者与控制台,受害者察觉并逃离,但最后仍无法脱离魔掌,
而魔掌和整部片的元素,自然都直指类型恐怖片在“现实世界”的状态。
最后再分享两部我认为安排颇为精妙的后设电影,当然因为精妙所以不明显,
比较偏向我个人主观,这必须先说明,而且很雷。
第一部是异星入境 arrival,环形时空作为线性时空的后设,这部分应该还算明显,
但本片在现实世界电影本身的剪辑,或许又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后设。
怎么说呢?
我曾看到不少心得认为,本片只是故弄玄虚,把片尾放到片头误导你,
但我认为一旦有了片头跟片尾之分,恐怕就尚未意会到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因为片头即是片尾,片尾也是片头,
现实世界观众只能感知到线性时间,而电影于现实中当然也只能线性播映,
但若把时间弯成一个圈,无论电影本身,或是我们当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当下,
我们永远无法指称片中和当下的某两个时间点,究竟谁先谁后。
这个迫于存在现实的线性剪辑,其实是片中环形时空的后设。
第二部是科洛弗10号地窖,本片恐怕就更模糊了,毕竟在结构上剧本确实没有跳脱,
但若从观众视角来看,本片在不隐瞒观众的状况下达成了赎罪的成就(赎罪为电影名),
我们跟随主角被困在地窖中的视角,而去理解更高层次,也就是地窖外的世界,
不过当终于到达彼端的那一刻,结局却让不少人难以接受,为何?
当然其中的关键就是约翰古德曼饰演的房东,在前面80%的篇幅,
究竟是 john goodman or badman,是一个持续在拉扯的悬疑点,
而我们必须了解到,地窖外的世界与这个疑点是独立事件,
但身为观众却很难“跳脱”出来,反倒被困在地窖当中。
从头到尾,goodman 都不断告诉我们外面世界的状况,
不过当 goodman 逐渐被认为是 badman 时,由于锚定心理,我们已经否决了许多可能性。
最后外星人倏地跑出来,心中觉得无比唬烂,但 goodman 在讲我们没有在听。
原先透过自我意识的觉醒,察觉身处世界的虚假,进而达到后设的真实,
在本片中却是全然相反。
主角带领观众的眼睛,镜头也尽责地一步步揭露所有讯息,
却造成了部分观众比主角更不能接受事实的结局,这是本片极其高明之处。
谈了许多片,故无法一一细讲,某些部分过于主观也不一定正确,
惟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能够达意,或许在理解之后,
大家都能开发出属于自己的观察,观影时就能增加乐趣与惊喜。
最后,乱入的麦克道格拉斯,是故意为之,
其实只是想多做一个简单好懂的举例而已,
因为电影板之于这篇文章,也是一种后设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