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杂谈\【台北物语】Story in Taipei
其实,去看【台北物语】这部电影会忽然间成为一个流行性的行为实在令我
始料未及,就因为看了一篇影评勾起我“想看看到底有多糟”的欲望,所以
我还真的掏了腰包自己去看了这部片。(也难为了我的好友视体撞击竟然在
二刷之后又陪我三刷,这可是他人生的第一次三刷啊,就这样给了【台北物
语】。)
说句不好意思的话,片中所出现的技术性错误我都曾经犯过,当我在大学时
期拍毕业作品时,或是我在刚入行时为一些公家机关制作成本过低的宣导短
片时,都曾经出现过【台北物语】当中出现过的惨况,以技术层面去检讨的
话,【台北物语】的状态,就是创作者只拥有学生等级的预算与技术,却想
要拍一部长片,很多片段,明显就是缺乏事前规划,疑似到了现场赶着拍完
,结果回去发现片段不够勉强剪出来的情况,它的收音极差,差不多就是一
个初学者刚刚练习拿麦克风结果收出来的东西,空气音比对话还大声,而且
空音还经常不持续的忽然断掉,音效的处理与配乐的选择都毫无品味可言,
我甚至怀疑处理音效与音乐的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在剪接软件当中调整音量
的大小。
演员的表演也多半很拙劣,有的时候这并不是因为演员本身的素质问题,而
是导演明显不会导引演员,因为说实在话【台北物语】的演员阵容虽然参差
不齐,但外型并不算是差(特别是演孙女的郭又齐,只不过她过于甜美又欠
缺与剧本相符的造型被摆在电影当中当中就是充满了诡异),有几个演员甚
至演得还不错(像是饰演小偷的张哲豪,就看得出来他挺能够把那些奇怪的
台词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表演),最恐怖的一个规划,莫过于“神奇的大麦
町”,故事里面有一只狗的角色,剧情的刻划应该是从狗的观点看人的荒谬
,但是执行的时候却用了一只狗的塑像,所有的演员都当那只假狗是真狗,
这种惊人的规划,以及把这场戏执行出来的勇气,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总观
而言,【台北物语】就是一部老人家拍出来的学生作品,但是拍完剪完,没
有看出自己的缺点仍旧上映,也充满了让我感佩的豪情壮志。
基本上,【台北物语】的剧本主架构是不错的,看得出来,黄英雄是想要讲
述住在“台北”的都市人的荒谬,可是主要精神虽不差,但是对白却写得很
糟,过时的文艺腔,搭配上明显经验不足的演员,唸出台词时就是一整个荒
谬可笑,再加上多次出现疑似缺乏足够片段只能让勉强可用的画面直接露出
的剪辑,角色情绪太诡异,演员们经常满脸严肃地讲出牛头不对马嘴的台词
,所以也不能怪观众会看电影会看到笑出来。许多空景的片段也看得出来就
是没有事先规划过,现场直接就拍,结果回去剪的时候没有画面可以用,才
呈现出一种“乍看好像是意识流,但是更多看起来像是乱拍”的奇怪影像风
格。
至于多人愤怒的认为不该花钱看烂片的观点,其实我在去看这部片之前也是
有相当的疑虑的,但是当我看完,感受影院当中的气氛之后,我就不再认为
自己浪费了钱了。讲一句会令没看过的人吓坏的话,去看的观众们其实真的
满喜欢的,在某些时刻,观众们是真的有理解那些角色的处境,只是对处理
方式的拙劣给逗乐了,这一点很有趣,因为我们平常看大制作时,都很容易
忽略那些镜头语言,可是就这一部,因为处理的痕迹太过明显,所以观众们
瞬间都知道那就是一场戏,既然知道那是一场戏,那怎么还会认真看待呢,
既然没有认真看待,那观众们在看戏的时候就多半是处在一种观赏喜剧的心
态。
举个例子来说,通常电影的影像语言有一个公式,一场戏进场之前通常会先
拍一个近景或是远景,介绍这场戏发生的地点与环境说明,【台北物语】完
全遵守这个公式,没有乱来,可是它每次进场就都拍同一个吊扇来解释环境
,你觉得它是没画面重复用嘛,可是有趣的是吊扇有的时候在转,有的时候
没有,明显就是刻意地拍了很多个版本,所以不同场次放置不同的速率的风
扇,似乎又好像又在暗示些什么,就是因为作者的企图与处理都明显到被观
众看得一清二楚,观众离导演的原意是如此的的近(但却不一定认同),所
以这才有了笑点。
至于【台北物语】是不是Cult片?我觉得他是,我们不去论导演原本的意图
,只去论成果的话,【台北物语】是有符合Cult片标准的,【洛基恐怖秀】
的导演当年拍电影时也是从没设想过会造成今天的现象,所以Cult片的认定
,在一开始就并不是电影制作者或是不爱这部片的观众们可以决定的,就算
有人不认同,只要有一群人愿意去看这部片,那他也已经拥有Cult片的资格
了。比起劳勃罗里葛兹拍【绝煞刀锋】、【恐怖星球】是在刻意的拍烂,想
要达到Cult片的效果,【台北物语】却是在无意当中把片子拍成Cult片的形
式,甚至可以说,它还比【绝煞刀锋】更有Cult片的味道与娱乐性。
最酷的一件事是,【台北物语】的故事主旨,是在嘲讽都市人自命不凡,结
果眼高手低制造了一场混乱的讽刺剧,可是最精彩的是执行出来的成果,却
也显示了创作者自命不凡,结果眼高手低的制造了一部整体呈现极为混乱的
作品,创作者自己变成了他自己作品当中描述嘲讽的对象,而这部电影却又
误打误撞的引起一个发生在“台北”的社会现象,这也算是达成了一个电影
本身办不到的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