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旧片了,最近才为了学校话剧从头研究起《彼得潘》故事,顺便回顾。在 2017 的这个月,电影界最多讨论与争议的当然是《异形:圣约》的生化人英雄大卫,影迷都在讨论他如何在父亲治下扭曲成长、如何学习了人类创造者的扩张与奴役恶性、又如何复制这恶性荼毒别人更反噬人类;而若以同样角度来看待《潘恩:航向梦幻岛》的彼得潘,我们俨然会发现如出一辙的惊惧故事:一个黑暗压迫的社会,终究孕育出一个复制黑暗压迫的扭曲心灵。
童话原典《彼得与温蒂》(1906)
经典童话《彼得潘》,我们最熟的当然都是 1953 迪士尼乖乖版《小飞侠》,这回让爱搞黑暗的华纳拍、让爱拍文学经典的乔莱特导演,也许观赏前值得先抛下那一味光明快乐不想长大的梦想神话、看看那“永不成长”的心态又是怎么成长出来的?这片得到几乎全球影评的一致否定、还能享受这片的一半观众大多也都是在看奇幻冒险美术特效的。但稍微先复习了一下 1906 年版 "Peter and Wendy" 这“本传”(以及 1902 年的单章 "Peter Pan in Kensington Gardens")后再来看这片“前传”,相当怵目惊心。
http://imgur.com/pkFs9jr
在本版上两年前的文章中,许多人批评这片一幕幕过场快速、零碎、没有重点,不过对我来说几乎每一幕都是重点,因为都似曾相识地在呼应 "Peter and Wendy"原作,只是时空不同角色不同而已,仿佛在未来 Peter & Wendy要经历的事情,Peter 和他这回的童年朋友们都先经历过一次了。而他是怎么样在童年被动地经历了这些、而过了多年后自己竟主动地复制这些呢?这个本传与前传之间拉出来的想像空间,才是最有意思的部份,令人一路跟着看似普通的追赶跑跳戏份时,处处心下一凛。
http://imgur.com/kdjiTOX
似曾相识的部分有很多,大致照这 2015 电影“前传”的顺序整理一下:
电影与本传,似曾相识的经历
1. 坎辛顿花园:前传中,Peter 自己在这里被妈妈弃养;正传中,Peter Pan 来这里捡走被弃养的孤儿,还有不少是“襁褓中的婴儿”躺了七天七夜的(Peter Pan in Kensington Gardens, 1902)。本传的 Peter Pan为什么要回到这旧地带走孩子(或是引领死婴灵魂)呢?是自我投射吗?还是在复制一种领养呢?是出于仁心还是私心呢?
2. 恐怖孤儿院:前传中,Peter 自己住在伦敦的孤儿院,时代设定在二战时期管超严,而且孤儿院和维多利亚时代恐怖故事一样霸凌压迫,令 Peter好期待哪一天可以离开。本传中,Wendy 他们的 Darling一家其实相当恐怖,前两章都在讲爱德华时代(和维多利亚时代没差两年,算延伸)伦敦中产家庭如何为了大人的生计与虚荣搞得生活超紧绷、家庭关系超扭曲,令人对长大后的世界失望又害怕,夜夜作梦期待谁能带我们走。
3. 孤儿院绑架:前传中,Peter 多次羡慕别人被带走后,自己终于也被带走了,不过竟然是从天窗被拉出天空,而带走的不是妈妈却是海盗,口口声声要带他们去更好的地方叫作 Neverland,这地方的确看起来也很奇幻;本传中,Wendy 与弟弟们期待多日后,也被从窗子拉向天空带走了,是被 Peter Pan带走,口口声声要去永远不用长大的美梦小岛 Neverland。这样比照看看,Peter Pan 带走 Wendy算是一种绑架吗?
4. 梦幻岛矿场:前传中,Peter 被带来大矿场,一眼看来并不像个儿童的梦想之地,不过这里的孩子们也是玩得很疯忘了现实世界道德礼教的,掀起这童稚狂热的就是孩子王“黑胡子”Blackbeard,他舌灿莲花有魅力又有喜感,除了叫人工作外,重点是要大家“尽情地玩”而孩子们也乐疯了;本传中,被带来梦幻岛的是一群 "Lost Boys",带着他们忘记现实世界尽情玩疯不要长大的孩子王是 Peter Pan。
5. 孩子王立规:前传中,孩子王 Blackbeard 除了带玩之外,重点还是要立规,大家要来为我开矿,有功行赏偷懒就被踢出去,作乱的则被送上海盗船跳板清除掉;本传中,孩子王 Peter Pan一样要立规,叫大家不准长大,而事实上也只有他一个人一直没长大,其他 Lost Boys虽长得慢但也都有长大的痕迹,而长到 14 岁就犯了规,要 "thin out"把人数瘦瘦身 (p76)!这个原著字眼 "thin out"引起许多读者的黑暗论调,甚至有认为“彼得潘杀了长大的孩子”者,不无道理;放在这片一路“似曾相识”的历程直到这一步,更令人心下一凛。
6. 孩子王不老:前传中,Peter 也从小长到今天(12-14 岁左右)了,他并不是不老之身;童年就被抓来的 James Hook 也在这长大成为一个青年了,可见 Neverland也不是不老之地;在这里唯一不老的是 Blackbeard ,因为他叫大家开矿找出精灵粉,满脸皱纹俨然行将就木的他只要戴上面具吸一口精灵粉,拿下面具就回复青春。本传中,"Lost Boys" 毕竟都慢慢长大了,Neverland 显然也非不老之地,在这里唯一不老的是“永远拒绝长大”也真的完全没长大的 Peter Pan。两相比较,是否 Peter Pan也自己一个人长期吸食精灵粉呢?
7. 美男子船长:前传中,黑胡子船长不但青春永驻,他的穿着举止与造型也是风格强烈而自恋,不只身体要年轻外表更要包装;本传中,Peter Pan 与 Hook 的冲突有一大潜意识重点是对 "Good Form"的执著 (p203),Peter Pan有青春身体与自由童心无往不利,而年长衰老的 Hook 没有这些、甚至鳄鱼断手后残缺自卑更是怀恨,反应在自己身上则是超有格调超英勇、在海盗界是最俊美最英勇船长(James Hook 取材自 James Cook)、甚至是贵族学校 (p203) 出身。两相比较,是否这位船长让青年 Hook 与小孩
Peter见识到了,就一分为二成为他们未来模仿的典型?
8. 海盗与部落冲突:前传中,Blackbeard与他的海盗们和原住民部落有长期战争,根据 Tiger Lily 的说法是“原住民和精灵联手”,而根据美人鱼湖中的影像直指“是 Blackbeard 和 Mary 相爱、Mary变心、犯下情杀”这才成为长年仇敌;本传中,Wendy 一来到 Neverland就看见 Hook 与他的海盗们和原住民部落有长期战争、并且在冲突的开场就以绑住 Tiger Lily为重要任务。两相比较,在正传中也被描绘得多愁善感需要自信的 Hook ,是否可能和 Tiger Lily 也是彼此有爱却遭背叛呢?
9. 爱情与背叛:前传中,这个在正传引人好奇的暧昧情愫,在前传被具体化描写了!英勇帮助部落的少年英雄 Hook 和部落公主 Tiger Lily 相爱了!本传中,Tiger Lily 并没有明显的爱情(1953 迪士尼电影却有),但有描述她对 Tinker Bell & Wendy为 Peter Pan争锋吃醋。两相比较、加上考量前述“海盗与部落冲突”的比较,会不会本来 Hook & Lily 相恋、后来 Peter Pan横刀夺爱了(甚至还害 Hook 断了手)、因此才导致正传中的敌对状态?尤其,正传中 Hook 抓到任何人其实都没杀机、都轻轻放下、告诉部下他唯一想追杀的就是 Peter Pan!
以上都是关于 Peter & Hook 在本片中的经历,拿来回视 1906 年正传一幕幕似曾相识,看来 Blackbeard 这位海盗大师的行动与风范都让两人印象深刻、日后也不知不觉走上同样的路子。而 Peter & Hook 两人的人格有什么特色与差异呢?我认为是这片更加细腻有趣的地方:
电影与本传,似曾相识的主题
10. 关于身世:前传中,Peter 苦苦探索自己的母亲与身世,而已经长大的 Hook 云淡风轻地说“知道身世对我们这些孤儿来说都是太奢侈”;本传中,Peter Pan 已经完全恍若不知自己是谁:“我是快乐、我是年轻、我是破蛋而出的小鸟”(p228),这个完全没有身分包袱的无根姿态,是 Captain Hook 深深嫉妒的 "Good Form"之顶级。
11. 关于死亡:前传中,Peter & Hook都因为 Smee 通风报信而各自被指责“都是你害死我们部落”,早已世故的 Hook 是老实不客气地回嘴然后站起来解决问题,但仍是孩子的 Peter面色羞愧无言以对,甚至躲在树洞里看酋长被处刑时留下一句 "Death is the greatest adventure" 早留下阴影;本传中 Peter Pan 的童心像是疯狂了似地,要杀个海盗稀松平常、要看自己身边 Lost Boys 被杀(甚至自己 "thin out")也稀松平常,甚至在和 Wendy差点溺死时还疯癫乐观地说 "To die will be an awfully big adventure." (p143)
12. 关于长大:前传中,讨论起 "grown-up" 这件事,Peter & Hook有精采辩论。童年的 Peter讨厌成长面对现实,但谈到理想的预言他却拒绝相信;青年的 Hook 却早已接受成长正视现实,但谈到理想的预言他竟比孩子还抱有相信与希望。本传中,长大苍老的 Captain Hook 一直很羡慕 Peter Pan的青春与童真,而 Peter Pan仍然逃避成长到极致、反而以清纯与童真自我中心越来越膨胀。
13. 关于责任:前传中,Peter 虽然神圣使命在身、电影也在铺陈他这个超能英雄的成长出师,但细究他一路的动机,其实没展现任何责任与使命感,也不信预言,一切只想着妈妈,真正会为了 Tiger Lily 留下、为了 Hook 学会飞行,也都是为了小我的友情,非为任何道德大义;本传中,Peter 一样没有展现任何责任感,反而不知为何已把责任道德都抛在脑后,一切只顾著好玩、只顾著热热闹闹受大家欢迎。
14. 关于梦碎:前传中,Peter 一心只心系妈妈,不管是被绑架虽遇而安、带着希望积极逃出、还是心不甘情不愿扛下责任,他想的都是妈妈、都是在试着体验妈妈接近妈妈多一点,但这整趟寻母之旅是趟遗憾之旅,妈妈还是死了什么也没解,甚至到最后他当了英雄还是茫然地希望妈妈指点,但妈妈还是没了,就像信纸被撕碎、纯真的童年已随水流而逝;本传中,Peter 竟然仿佛忘记这一切,自称是没有妈妈从天而降的自由小鸟。
15. 关于复制:前传中,Peter 面临各种死亡威胁,不论是卑躬屈膝还是硬气顶撞,都并没有坚强的心态来面对,仍然只是个不知所措的孩子;但一有能力飞起来后脸色丕变,变得自我中心不可一世,面对邪恶毫不留情,甚至与其说为了正义还不如说出口恶气,最后致命一击撂下狠话“想些快乐的事”,是彻底学了 Blackbeard 杀人不眨眼的快意噬血;本传中,Peter 对决 Hook 这个其实也很多悲情而且对 Peter Pan最多阴影的角色,毫无怜悯与体察,只有四处玩来玩去最后像玩具般踢下鳄鱼池,难怪 Captain Hook 临死也轻蔑冷笑 "Bad Form"。
失落、逃避、拒绝成长
本片开场就是“敌人的开始可能是朋友”,引人期待 Hook 断手黑化与 Peter反目成仇,但并没真拍到这一步,仍是以“我们会永远是最好的朋友吧?”“当然啦!还能发生什么坏事呢?”欢欣结尾,也令许许多多影评与观众觉得不知所谓、觉得难道还要等著拍续集骗观众进场吗?不过我倒是认为,电影已经透过与原作之间满满的“似曾相识”桥段,早就拉出了空间让我们想像未来会发生什么事,而且恐怕不是什么正面的好事、甚至黑化的未必是 Hook 而也可能是 Peter!甚至许多怀疑论读者说的“彼德潘杀小孩、虎克船长来救小孩”也有那么三分影子,只是不说破。
毕竟,这尽管是一部充满特效打斗与异国风情的奇幻冒险片,仍然从头到尾带有童趣。只是这童趣电影还真黑暗,时代改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整个伦敦的恶梦、霸凌、剥削、以及场景的黑暗色调,处处都重现了 1906 年爱德华时代(维多利亚的延伸)正传原著的黑暗基调。细究本片 Peter之冒险旅程,其实非常绝望,他没有使命感甚至没有中心思想或美德,只是一直渴望找妈妈,为了更接近妈妈一点什么都能做... 结果,冒险的结尾是一步步的残忍,妈妈终究离自己而去,留下只字词组却仍虚无缥渺,自己声声呼唤也唤不回,结尾没有踏实的成长与体悟,只有失落。
失落完,到片尾,就是恍若无事的帅气回归,迎接小友 Nibs (就是后来《怪物来敲门》的天才童星 Lewis MacDougall )“咱们一起去梦幻岛吧!”这恐怕不是苦尽甘来或美梦成真,而是无法面对失落的逃避,于是 Peter真正成为了逃避现实拒绝长大的 Peter Pan,这一群小友未来当了他的 "Lost Boys" 还是会长大然后被他 "thin out",而他那面对现实的好友 Hook 与他终将反目成仇,可能是为了爱情与背叛、也可能是为了剥夺与嫉妒。电影收在这里,留下的想像空间极广,更隐然直指 Peter Pan的黑化,让我们回头读 1906 正传原著都可以用全新角度细细玩味了。
乔莱特的惊悚童话
乔莱特拍文学电影,都有一种经典美感,在形式上算是不逾矩、很舒服、令人容易下咽,不过它往往也会在经典美感之下拍出他从原典抓到的珍贵讯息、并把自己惊世骇俗的解读给埋藏在电影中。看《潘恩:航向梦幻岛》有一点点像看《赎罪》(虽然两片评价天差地远),原典都有其极震撼的争议点,电影也都行礼如仪地舒服隐藏,但仍让令人不安的争议点长期潜隐等待爆发。所差者,可能是《赎罪》真正在片末直白爆炸了,《潘恩:航向梦幻岛》则只细心埋下了爆炸的引线却尚未引爆,等观众自己比较前传与后传之后在心底怵目惊心。
当然,要比较 1906 年 "Peter and Wendy"这正传原典然后到处挖彩蛋,对非英语国家观众来说是陌生了点,甚至我很怀疑当代英国中小学生真的人人都能对这原典朗朗上口吗?我们台湾观众可能抓不到这些梗,但光看电影中的 Peter成长历程就应能体察到这残缺与遗憾,根本是出黑暗绝望但强打笑容的灰色童话。如能有这体察、引起兴趣回顾原典,也许值得回头读读两百多页落落长的 "Peter and Wendy",也许更能欣赏它的黑暗世故与暧昧,绝非迪士尼电影《小飞侠》那般黑白分明的单纯梦想。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26654/26654-h/26654-h.htm
↑古腾堡计画 "Peter and Wendy" 线上全文
毕竟,1950s 美国小孩是被灌输梦幻长大的,1900s 英国小孩可要面对黑暗的社会与家庭呢!我们童年时台湾也许还是美式乐观主义与好莱坞席卷的文化殖民年代,那到了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元对等、文化资源也越来越没有壁垒的当代 2010s,何不换个眼光瞧瞧这片《潘恩:航向梦幻岛》如何处处埋藏线索开放解读呢?这片烂番茄指数只有 27%,不对影评胃口并不意外,就等待有缘人来细细品味自由联想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MqvG4t3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