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一个人的收藏-终归还是雾里看花

楼主: gloom5727 (小三)   2017-05-10 01:44:15
图文网志:https://goo.gl/fHmEBi
一般人对于艺术市场,总是带点好奇又不明究理。“为什么这件作品值钱?”“为什么要
花那么多钱在没意义的事情上?”或许产业界的人能理直气壮的回答,告诉你艺术的重要
性、告诉你文化的保存,但更多时候隐藏在后面的也是扪心自问,是呀为什么?
《一个人的收藏》带着许多疑惑,试着去纪录中港台三地的艺术市场样貌。瞎子摸象好歹
也有个具体的物品能摸,可是想探究艺术市场,这个终归还是主观导向的地方,可是难上
加难。何况艺术产业中的人,多多少少戒心极强,导演徐浩轩也仅能借由藏家暨本片监制
姚谦的人脉,捕捉些只字词组,拼拼凑凑出一个勉强的面貌。
欲望,是收藏的核心。
有的是为了占有欲、有的将其当作金融衍生品;有的人收藏是为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体系
,甚至连新加玻国立美术馆的收藏,都是试图在东南亚寻找艺术的话语权。
片中,我们能听到许多不同的想法。工薪族收藏家宫津大辅,谈到收藏是“因为平常工作
总是要受到很多指令,但收藏艺术不用,艺术使人自由。”他收藏大量当代艺术,甚至造
了一栋艺术的房子;企业总裁施俊兆的收藏则是细细腻腻的从各种角度出发,他的屋子像
美术馆一样,而他更宛如学者侃侃道来每个作品。Uli Sigg百科全书式的收藏,更是记录
下一个民族的全貌,但他这样的收藏,在香港M+策展人眼中却是认为这些收藏其实不只是
记录,而该是出走。苏富比专家在预展时,对着客户微笑,谈的是艺术作为投资商品;艺术家赵刚大喇喇地谈他收藏买卖艺术品就是为了钱。每个人在不同的位置,有的是不
同的看法,又有谁能解全貌?
从美术馆、博览会、画廊、媒体、艺术家、拍卖行到收藏家,这些人基本上构筑了整个艺
术产业的形貌,我喜欢英文片名《My Dear Art》,毕竟艺术收藏真的太个人,如果试图
去纪录,怎么说都工程太浩大了,他还是该小小的,细细地去切,切的刀刀见血也好,但
这忒难
,终归还是只能有个大概面貌,让不了解艺术市场的观众稍微窥探一下这行到底做什么。
有趣的,是那些被导演重复剪辑的片段,我特别注意的两段都发生在香港。一个是M+
2016的展览,策展人皮力不断强调艺术是出走,当代中国艺术不单单只是侷限于中国艺术
,而该是一种国际性的意图。此外,他也提及“自我审查”,更说Uli Sigg的展品中原本
没有天安门的部分,是团队特意加进来,因为他们没有打算“自我审查”。但这种意图,
是否就是一种对于中国当局的焦虑?而巴赛尔博览会沙龙中,谈到“自我审查”的话题,
却一直被广播打断,广播的内蓉是“Don’t touch the art.”这些巧合使影片显得饶富
意趣。
题外话,纪录片中,特别拍摄了当时设置在中环高楼上,Antony Gormley的大型人像雕塑
,其实这些装置刚开始被放好时,香港警方常接到民众报案,指称有人意图跳楼。这也是
属于影片外的一点小趣闻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