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好雷]《英伦谜杀》以苦痛为核心的三重套盒

楼主: smalldanny (守护雨季这样)   2017-04-24 09:36:01
提醒:为不影响观影乐趣,虽然提及剧情,但本文没有指出凶手是谁。
(曾经购买二手推理小说结果被人用笔在角色介绍栏圈出凶手的苦痛经验使然)
图文版请见:https://www.viewmovie.tw/news/1290
“即使疯子也有他的选择逻辑。”
基达尔警探这样信誓旦旦地对助手解说连续杀人犯的思考模式。猎奇的连续杀人场面下,
一个坚毅稳定的侦探的果决断言,这是一个侦探类型剧的典型开场。
1880年,英国伦敦笼罩在猎奇连续杀人犯的威胁中,仿佛是遥遥与历史中的开膛手杰克相
呼应,但血腥猎奇的程度更胜于开膛手。眼珠刻意戮出,头颅成为盆景,伦敦的莱姆豪斯
地区烟尘一片,笼罩着死亡的阴影。猎奇杀人犯留下了血字的签名,自称名为戈伦
(Golem),犹太民间故事中的魔像,并且血淋淋地告知所有的观众:
“观看溅血者,与溅血者同罪”
真实与虚构交缠编织的悬疑类型故事
扑朔迷离的案情,交由有同志疑云的基达尔警探(Bill Nighy 饰演)临危授命。他沉稳
地寻访凶手,追踪疑犯,这似乎该是一般悬疑惊悚剧的开展。但《英伦谜杀》的设计远不
只此,在这一部电影中,侦探并不是主角,也不是引导案情推动的主要关键。甚至,在观
看这一则案件逐渐揭露真相的当下,观众会从本来的旁观者,逐渐察觉自己早已涉入其中
,最后成为同罪的群众。再也没有办法个著一段距离,纯带娱乐心情的观看影片。《英伦
谜杀》高明之处,就是利用介于虚构与写实之间的类型故事,来传达一个意图:
没有人是局外人。
乍听之下会觉得匪夷所思,但《英伦谜杀》透过三层套盒式的精巧结构将观众一层一层地
拖进案件之中,让观众强烈意识到自己已然是“观看溅血者”。虽然观众不断告诉自己,
这些血都是虚拟的,想像的,实际上真的没有流出来。
但真的是这样吗?在确认《英伦谜杀》的剧情时,观众开始困惑,基达尔锁定的四位疑犯
其中赫然有乔治‧吉辛和卡尔‧马克思,剧中也出现了喜剧演员丹尼洛(Douglas Booth
饰演)仿佛历史上的英国小说家乔治‧吉辛(George Gissing)、犹太哲学家卡尔.马克
思(Karl Marx)与喜剧演员丹尼洛(Dan Leno),同时现身于莱姆豪斯地区。但抗拒之
余,电影中的两个案件持续地绷紧张力,让观众无法转移目光,只想知道后来到底怎么了
三层套盒的罪恶循环
这是《英伦谜杀》的巧妙设计,能够构成这种三层套盒的罪恶循环,全都维系在一个光彩
夺目的角色身上:丽兹.克瑞(Olivia Cooke 饰演)。基达尔警探发现,戈伦凶案的嫌
犯之一约翰.克瑞(Sam Reid 饰演),已经被毒死,而毒死约翰的凶嫌,竟然是妻子丽
兹。基达尔警探在接近丽兹采证后,慢慢发觉,找到真凶的关键,就在丽兹身上。
自此,叙事线就与丽兹紧紧缠绕在一起,随着观众目睹丽兹身为渔网工人织女的困苦童年
,到进入丹尼洛的剧院打杂,继而晋身为重要演员,丽兹发光发热的过程,成为剧情的主
要焦点。丽兹的戏剧成为了三重套盒的最内一层;与丽兹紧密相扣的戈伦戏剧式的行凶,
是中间内层;而我们这些观众所看到的《英伦谜杀》,则是最外一层。这三重套盒分别都
有各自的观众:丽兹的喜剧表演途中,坐在台下的观众;戈伦杀人时,听闻案件的社会群
众;观看电影的,我们这些坐在电影院里的观众。由于这三重套盒所引发的三种层次戏剧
,三种观众也各司其职,面对喜剧哄堂大笑;面对杀人案件厌恶惊恐;面对电影作品则喜
悦赞叹。
只是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即使疯子也有他的选择逻辑。”,而傻子们却只是
赞叹疯子们的技艺,浑然不觉自己已然被选择了。这三重套盒,情绪层次也是一层套一层
,最内核的苦痛包裹着外围的糖衣,被毫不知情的观众送入口中囫囵吞嚼,丝毫没发觉自
己吞下的甜美糖果里面有什么样的质地。乍看戏剧、杀人案、电影,三者之间并没有什么
共通声气的部份,但实际上,这三层套盒的主题是共通的。
建立在痛苦共鸣上的喜剧
从核心的丽兹生平检视,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围绕着苦痛与不幸的咬牙奋斗史。那些苦痛
与不幸,坦白说与三种层次上的观众都没有关系,对观赏丽兹演出的观众们来说,他们无
从知道;对于观看罪犯的群众来说,他们不感兴趣;而对最外围的电影观众,那不过是丽
兹这个虚构角色的背景设定而已。
但他人的苦痛不论谁都不在意,转换成笑点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前一个月,2016泛.
知识节中,Comedy club 的脱口秀演员张硕修解析了喜剧的本质是什么:(原文: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40462 翻越脱口秀的墙:喜剧其实是建立在痛苦的共
鸣上 ——《2016 泛知识节》)
“喜剧演员们用转化、传递,以及适合的诠释方法,将一个痛苦的悲剧转变成喜剧。”
这种对于痛苦的共鸣,让人们快速反应哄堂大笑,实际上也反映在丹尼洛与丽兹的喜剧之
中:丹尼洛惯常以反串妇女的方式,夸张地演出妇女真实面临的苦境。但他人的痛苦搬演
到台上,总是让大家发噱。从一开始丹尼洛扮演等待杀了丈夫的家庭主妇,随着剧情发展
,莱姆豪斯的戈伦凶杀案情节也成为舞台上的笑料来源。挖取大众的苦痛加以突发式地夸
张展现,好让大家引发共鸣,那也许就是喜剧的本质。
所以在丽兹身上,儿时因为唱了一首“还没人在她身上打洞”的性暗示歌曲而被强暴的痛
苦回忆,却成为自己初次登台,广受欢迎的笑哏。丽兹利用了身边所有的事物:自己的创
伤回忆,丹尼洛的指导,楚楚可怜引发保护欲的特质,以及似乎多金有才的剧作家约翰。
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是学得了一样技术舍不得不用,丽兹则是为了要展现自己的演技,她
可以做出任何事情,包括出卖自己的人生委身于一个其实并不爱的人。“我们公平地利用
对方,这是每段关系最值得一提的事。”丽兹对基达尔警探这样告白,实际上也诉说了自
己的执著。而在诉说自己回忆的过程中,丽兹也时时刻刻展现自己柔弱的那一面,在讲述
回忆的同时,也掳获了基达尔警探,让他成为自己的保护者。
苦痛内核的两次翻转
“人对初恋是虚索无度的”对于丽兹而言,戏剧就是她的初恋,为此她愿意付出一切,也
愿意利用一切。但关系著丽兹从喜剧演员转为正式演员的《悲惨交点》获得了空前的失败
,丽兹的演员能力也受到了质疑,甚至受到了限制。由此,最内一层开始外翻,戈伦凶案
成为戏中的主轴线。凶手是谁?犯案动机成为基达尔苦苦追寻的谜团。
巧妙地是,随着基达尔怀疑的疑犯改变,基达尔所想像的凶嫌行凶场景也一再改变,用嫌
犯的旁白说著犯罪告白,用疑犯的身体完成想像中的杀人,《英伦谜杀》使用了人声与合
成音叠合的方式营造诡秘异种的惊悚氛围。让每一个可能的凶手,都杀一次被害者,而坐
在电影院里的观众,也一次次被感官洗礼,成为目睹多次凶杀案的全知观众。
自此,戈伦凶案翻转成为《英伦谜杀》中的最外围一层,作为一部推理类型电影的存在。
为什么推理作品中的凶杀案我们并不以为意呢?因为我们都舒适地窝在安乐椅之中,观赏
著与我们有一段距离的血腥杀戮。但戏剧的本质一再地在三重结构中呼应:丽兹的戏剧、
戈伦的戏剧、《英伦谜杀》的戏剧,只要有了舞台演员,观众就会现身。也因此,尾声的
段落,给了坐在电影院的观众一记重击。
缺乏内核的机关魔偶蠢动着
乍看三层套盒已经揭开的剧情末尾,一出名为〈悲惨交点〉的新戏要上映,约翰家的女仆
用丽兹的故事重新改编上映,但却在舞台上发生了惨事:舞台上女仆饰演的丽兹以绞刑场
面初登场时,由于没上安全措施,假戏真做,真实重现了丽兹的绞刑。看着被吊死的女仆
,丹尼洛立刻下了决定,自己扮成丽兹重新登台。当他亮相登场,他深深地看了台下的基
达尔警探一眼,警探与电影院中的观众,大概一同想起了,无人观刑的丽兹,那么渴望观
众,却被独自处死的场面吧。
但是剧中舞台的观众们,却是不知情的。他们疯狂地鼓掌、欢呼,为了假丽兹的登场而欢
欣雀跃。《英伦谜杀》的电影拉下了黑幕,开始跑工作人员名单时,那些鼓掌与欢呼,却
还是久久不歇。
那是一记重击,对于坐在电影院中的观众来说的狠狠提醒。我们真的有比戏中舞台下那些
观众还要好吗?我们也是把那些真实的不幸与痛苦当作虚构的桥段,为此鼓掌欢呼,为此
赞叹那么“逼真”。我们激赏,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理解,那终归只是戏剧,灾厄与我们有
相当的距离,再怎么逼真,也不是真实。
但《英伦谜杀》透过了这三层揭开的套盒告诉我们,轻率地对待别人的痛苦与灾祸,仅仅
当作一种戏剧,是多么荒唐。就算我们告诉自己血都来自想像虚构,但因为想像力而诞生
责任,却是真实。如果只是把“观看溅血者,与溅血者同罪”当成一句台词,那么我们在
这个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行为,也都会因为缺乏想像力而抹消了责任。例如宣称自己在执行
公务而设计了最有效率将犹太人运送至集中营集体屠杀的系统;例如宣称正在科学实验而
刻意不治疗梅毒患者以便观察并发症状。只要缺乏想像,缺乏同理,莱姆豪斯永远会成为
舞台,等著内在空心的机关魔偶,跳上舞台喊著:
“Here we are again!”
作者: MyAll (静冈玉露)   2017-04-24 11:57:00
有看有推
作者: KYLAT (凯拉特)   2017-04-24 12:22:00
奇幻影展有买到票,虽然有稍微猜到真相,但电影揭露的手法还是让人目瞪口呆
作者: monkeytalks (姐还在想)   2017-04-24 12:27:00
电影不错,心得很棒~
作者: hebemike (秋坟鬼唱诗)   2017-04-24 12:37:00
二手小说好惨
作者: myfreewill   2017-04-24 15:57:00
影评也好厉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