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专访茱丽叶.毕诺许──由衷相信生命的火焰

楼主: qpr322 (龙鱼)   2017-04-12 16:38:17
新闻网址:http://www.biosmonthly.com/interview_topic/8720
在《英伦情人》里,护士汉娜有一天在修道院的废墟中,发现一架歪斜的钢琴。她想都没
想就开始弹,吓得拆弹兵奇普鸣枪喝止,说里面可能有炸弹!没想到她顽皮地回答:“我
只弹巴哈应该没关系吧?他是德国人”
但后来,当所爱的人面临凶险,这个毫不犹豫踏进地雷区的女人,她的担忧和害怕,又比
谁都巨大。
从《蓝色情挑》的伤痛惶然,《爱情对白》的世故开朗,到《英伦情人》的温暖和稚气,
茱丽叶.毕诺许(Juliette Binoche)在世界影坛的显像,一直离散在不同的色彩向度,
又隐隐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可能是让法国自家人称她为 “La Binoche” 的智慧神采,可
能是在威尼斯/坎城/柏林封后(还外带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演技能量,更可能是把热
情和生之欲望、投射在题材选择上的立体脉络。这一切带给她不只是表演者,更是思考性
丰厚的艺术家高度。
去年底,为了参与金马奖和宣传新片《魔爱食人湾》(Ma Loute),毕诺许在十九年后再
次访台,除了与合作《红气球》(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的侯导叙旧、对谈,也
和媒体分享拍片经验。那天当她走进会场,一身直纹白黑裤装,大卷浏海垂挂在半边脸上
,和以往熟悉的短发造型不同,架势比起女神更像个女王。但在几次问答间,当她不经意
爆出那招牌的爽朗笑声,原本肃然的气氛,又瞬间暖下来。
布鲁诺杜蒙的解放欲望
会后,我有幸在半个沙发外和她畅聊半小时。当看完《魔爱食人湾》,除了被那卡通式的
黑色幽默逗得一再捧腹,仍不免疑惑,这故事应该不只如此?对此,她眨了眨眼说:“别
忘了他是布鲁诺杜蒙啊!”她说在那背后,其实是很基层的人性恐惧。“对穷人来说,上
层阶级的疯狂和败德令他们害怕,但有钱人却是怕自己被‘吃掉’,这是如今弥漫在(我
们的)西方世界的焦虑,那些来自非洲、中东的‘南方人’仿佛要上来吃掉我们。这几年
右翼会这么强势,就是靠这些很底层的恐惧在喂养。”
她提到在杜蒙住的北法沿岸,这样的分裂很明显,杜蒙因此想呼吁大家:“看看自己的德
性!”听起来这不只是法国的隐喻,也是整个欧洲心境的投射囉?毕诺许想了想说:“电
影如果拍得好,可以很具体清晰,又同时有普世性。这故事一定也适用在世界其他角落。

而这是毕诺许第二次和杜蒙合作了,三年前《最后的卡蜜儿》(Camille Claudel 1915)
有大量无对白的独角镜头,几乎抑郁到了底,如今《魔爱》在调性和演技上,又跳到躁郁
量表另一端,这两者之间,要怎么找到杜蒙创作的共通性?她想了良久,抛出一个有趣的
字眼:“我想他是在解放(unleash)自己。把自己打开。”毕诺许认为,杜蒙一直在某
种(艺术创作和自我信仰的)系统里,最近才开始想要自由,想冒险。“在《卡蜜儿》之
前,他总是口口声声说自己绝不用专业演员,对我们的艺术不屑一顾(大笑)!”她提到
两年前的电视影集《憨神探与小昆昆》(港译)(P'tit Quinquin),杜蒙让想像力飞驰
,那样的无边无境甚至是有点费里尼的,“他可能前一晚梦见什么,第二天就跟发妆师说
我要这个不要那个在创作上更贴近当下。”
转变是通往知识之路
毕诺许不只在大银幕上活跃三十多年,还是个画家,剧场演员,也是舞者──我一一列举
这些身份,忽略了她脸上的犹豫,说出我自己的观察:她偏好演出面对创伤,及被迫踏出
舒适圈的角色。这样的解读准确吗?她想了想之后说:她是喜欢转变(transformation)
的概念。
“我觉得人生中处处是创伤啊(笑),不论个人的生命经验,或家族历史都是。而你越是
谈论它们,越会减轻那伤痛,这变成一种疗愈,那些不论冲突、受苦、剧变或是恐惧,只
要能转变就是好的。我喜欢有强烈主题的电影,而且随着时间推演,发展出转变的可能,
包括转化心境,和厘清伤口从何而来。”这么说是偏好“救赎”吗?“我仍觉得是‘转变
’,因为那是通往知识的路。在人生里,你如果不是太顽固,对拥有的一切占有欲太强,
能解消自己,放掉紧紧攀住某处的手,就会带来转变,让更多人性进到体内。”
她补充道,自己经常被有强烈美学视野的导演吸引:“如果我的人生道路有幸跟他们交会
──这往往很难得──我都会非常兴奋,立刻说好!”
接着,毕诺许猜中我做的功课,说:“你知道我演过《安提格妮》(Antegone)吧?因为
你提到剧场。”她发现我脸上那熟读课文被老师抽背的欣喜,带着点向往说:“那些神话
故事都是智慧的泉源。”她说《安提格妮》让她对人性和自我都有很深的领悟,我急着加
分,说如果我没记错,那是超过两千年的剧作了?她瞪大眼睛纠正:“是两千五百年!索
福克斯(Sophocles)他是个天才,是个大师。”
美学的野心要建立在规律上
戏外的女神,也是两个孩子的妈,一双儿女今年 23 和 17 岁,当我说他们都长大了,她
笑着插嘴:“但都还住在家里!”当了这么多年的母亲,最重要的体会是什么?她仔细思
量,一字一句慢慢说出:“要相信他们。要相信人生。要享受他们的陪伴。要给予结构。
要设下一些底线。要帮助他们长成独立的人。”
我静静听完才开口:“刚刚说结构,是指什么呢?”她说是各种条理,譬如家里桌上永远
有好食物,但他们要会自己剥皮、自己削萝卜,“当我把衣服烫好,他们要懂得感激,肚
子饿的时候要确保身边的人有得吃,不能只顾自己。”她还说要有良好的生活节奏:“我
作为一个演员,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相信规律,规律地工作。像我每天都会上健身房,
你如果没有规律,就无法真正抵达目标。美学的野心要建立在规律上。”我覆议说艺术看
起来很自由,其实需要纪律,她赞声道:“要先有纪律,才能得到自由!没有纪律你根本
无从成长,这是我的信仰,也是我自己的经验。”
那么,当一名母亲,是否也影响了她的艺术哲学?毕诺许说她相信孩子们其实是她的老师
:“他们会逼迫你看见自己的极限,因为他们需索无度,而且不会过滤情绪。当你面对他
们,也同时要面对自己的情绪。”她从孩子们身上学到的比教他们的还多。“我相信他们
从一出生,就知道自己来这世界的使命。那会是内心一个小小的声音,必须要仔细聆听,
才听得见。”而父母要帮助他们去辨认,不要被外界的杂音,或其他声响盖过去。
我说这对东方的家长是很棒的一课,因为在台湾、日本或中国,父母都相信要非常小心翼
翼地照看孩子的路,她没听完就打断我:“我不认同。”她说当父母本来就充满恐惧,“
我们根据自己的恐惧行事,但这会带给孩子不必要的负荷。”她认为应该给孩子们空间,
去听见自己的召唤(listen to their own call)。“我们当然永远在怕,怕他们没吃饱
,怕他们迟到,怕他们没有安全回家但‘信任’本身可以扭转这害怕,因为给予信任
就是赋予责任感,要他们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毕诺许提到自己的父母很信任她,这大概
是她没有长歪的原因吧,“恐惧只会带来坏东西!”她笑着下结论。
我们可以是任何事物
毕诺许在《魔爱》中和几个素人女孩对戏,经验丰富的她知道对方压力一定很大,所以像
母亲一样陪她们吃饭、大笑,帮助她们放松,“这样建立连结,就变成愉快的经验。”而
片中最妙的角色是性别不明确的 Billie,毕诺许正是演他的母亲,我提到台湾很可能成
为第一个认可同性婚姻的亚洲国家,她说很好呀!她身边也有很多同志朋友,相处起来非
常舒服,并特别强调:这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所有的性别认同和取向都不是选择,是
生来如此,你当然要理解和尊重他们,不该妄加批判。生而为人,要活着已经够辛苦了,
如果还擅自对别人作道德评判,那是最糟糕的了!”
我再把话题转硬,开始列举:她不只是艺术家,演员,还是一位人权运动者没想到她
突然大声打断我:“你知道吗?我不喜欢头衔(titles)!”对她而言,被放进一个个侷
限人的盒子里是吓人的。“我相信我们可以是任何事物(we can be everything)!比如
我从小爱画画,所以一直在画,那其实是很单纯的,想完成某件事的冲动。”
我听了认真保证,一定会好好强调这点,甚至用上粗体字:妳不喜欢被丢到盒子里!她笑
著说对,我不喜欢盒子!“我不是舞者,但照样上台跳舞,我缺乏基础,但是我喜欢动,
喜欢用身体表达。”她宣告著,眼里充满光亮。而我继续问道:过去这一年,全球的政治
气氛都在偏移,尤其英美两次大选结果都让人震惊,我还没问完,这件事是否让她有点...
她就急着说:“忧虑吗?有啊!非常非常忧虑!”
毕诺许猛拍沙发,说道:“我乐于看到女人掌权,但相反地,如果是个吝啬又极端的人N让人想摇头!”她认为,现在每个国家都开始强调“伟大的”这个、那个,“根本是
疯了!伟大的法国,伟大的波兰,伟大的英格兰,伟大的美国莫名其妙嘛!这有什么
意义?我们是最好的吗?”她说这是缺乏自信,“如果真的伟大根本不必说,越这样讲越
显得渺小。这一切让我超怒的!根本毫无意义!”
接着,她话锋一转:“但是能说出来,能够拿出来谈还是很重要的。”毕诺许提到,说不
定当越多人用这种吝啬、带刺的眼光看待人生和看待他人,把其他人推开以保住自己拥有
的,反而会把社会中温暖、人性的那一面激发出来。“我只能这样想(笑),也许还是有
希望存在的,这一切说不定会把我们国家比较好的那一面引出来。”
“在我眼中,他就是个孩子”
当问起跟侯导的合作,九年前拍摄《红气球》的经验,什么是她最怀念的?她想都没想就
说:“每一个镜头拍完──通常都只拍一次──他会朝我们走来,脸上笑得像个小孩子,
我好爱看他那双眼睛闪烁,带着‘刚刚那样就对了!’的光芒,那个藏在他心里的小孩是
最触动我的!”说到这里,她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
我听得好感动。原来一个真正厉害的演员,当她放入真情对你说话,是会让人起鸡皮疙瘩
的。我告诉她:这对我们来说真的很新鲜,因为侯导在台湾电影界就像个老大哥,她说:
“对我来说不是。在我眼中他就是个孩子,那实在太美了。”侯导听到这句话一定会很开
心。
而在跟全世界这么多导演合作过之后,她目前最期望与贾樟柯和姜文共事。毕诺许认识姜
许久了,对他提过的一个计画很有兴趣,时常会想有没有成真的一天。她也曾在日本导演
诹访敦彦的作品中演出,之后还会参与是枝裕和的计画,对于和中国导演的合作机会,也
依然抱持期待。
当我们聊起那些已经不在世的,她的笑容柔和下来,说很想念奇士劳斯基、安东尼明格拉
,也想念阿巴斯。“他们都是很好的朋友。越是伟大的导演合作起来越轻松,当你年轻会
以为要掌控一切,下各种指令,但随着时间过去,如果懂得倾听就会懂得收手,让事情自
然发生。事前的准备当然重要,但在拍摄现场,就像有一盏火焰,你要让它进来,让它烧
得旺,如果你的呼吸太用力,那火就会熄了。”所以是年轻的导演缺乏安全感吗?她说对
:“越是没有安全感,越会想插手,我就会觉得‘呃啊别来烦我!’(配上鬼脸)”
人生会为你做准备
最后,我提到最喜欢她的其中一部作品《爱情对白》(Certified Copy),那故事谈到一
个概念: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原创──或反过来,任何复制和再诠释,本身都是一次创作。
就演戏而言,当她面对摄影机,是在复制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经验吗?或其实是一种创造?
她听了说这问题真好,开始举例:有时候在现场,会听到导演说:“好,我们再做一次一
样的!”──她摆出不可思议的脸说:“啥?一样的?”这时候她通常会问:既然一样我
们干嘛要再做一次?对她而言每一个 take 都是一次创作,“其实任何艺术都一样,你得
在重新创作的时候,看看当下发生什么。”她相信演员是讯息的触媒。“你如果真用心,
是可以捕捉到某种神秘的宇宙力量的(笑),我喜欢这样想。我们做的是透过身体去捕捉
情绪,捕捉感觉,那来自某个未知之境,说不定就是我们的内在。”
毕诺许明白阿巴斯的用意,是要透过复制与原创的辩证,来带出某种矛盾,但她确实相信
复制品可以比原版好,“如果那个进行复制的艺术家,把自己也投入,换言之他做的不是
复制而是透过‘再创作’去表达某个自己捕捉到的东西”她越讲越兴奋,“即使是那
个最原版,也是对某个看不见的东西的捉取嗯这问题真的很有趣!”
“如果我在一部电影或舞台上,看到跟我的角色相通的东西,我也会试着从中捉取──不
是模仿或再现,而是从中找到真正跟我相连的部分,”她扣回之前的亲子话题:“这还能
带出一个有趣的疑问:我们到底是在复制父母的行为?还是在从中学习,以我们自己的方
式表现出来?”她生动地比手画脚说道,要切断那种深远的影响永远要巨大的力气,因为
你想拥有自己的人生,想开自己的车,不想开别人的车,我接着说:“你也不想要别人帮
你开车!”
“对!你也不想要别人帮你开车(大笑)!”
专访就结束在这个高点上。我起身握手道谢,女神嘱咐我:“开车开快一点(Drive Fast
)!──呃不对,是开车小心(Drive Safe)!”语毕哄堂大笑。
当天晚上,在金马影展的大师座谈,她又说了另一句打中我的话。现场有人问:平时都怎
么准备角色?她开头第一句就回:“人生会帮你作准备(Life prepares you)。”身为
一个演员,她当然无时无刻带着对白本在身边,但是真正到现场,那些台词、走位都不重
要了,真正重要的是在那当下,生命带给你什么。
真正美好的艺术,是看上天安排了什么,看人生带你去哪,而生而为人,要对自己究竟是
紧紧抓着什么走到最后的,充满好奇。那也是让茱丽叶.毕诺许一直保持兴奋,保持新鲜
,放心地相信人生的理由吧!
作者: sarada (Fulang Chang)   2017-04-12 16:59:00
毕诺许访日时曾说是枝裕和、黑泽清是她非常欣赏的日本导演
作者: PCL1515 (PCL)   2017-04-12 17:03:00
跟是枝的合作真令人期待
作者: sarada (Fulang Chang)   2017-04-12 17:07:00
日本那边还没有消息 这算独家吗XD 非常期待+1
作者: wellwel (嘻嘻哈哈嘿嘿唷唷)   2017-04-12 19:13:00
也期待她能和贾樟柯合作
作者: orzisme (EM)   2017-04-13 02:08:00
是枝第一次和欧美演员合作耶!
作者: chiihk (七七)   2017-04-13 13:51:00
这篇专访好棒,很生动也带有深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