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址:http://www.hypesphere.com/archives/85873
[专题] 为什么《月光下的蓝色男孩》是今年最棒的电影之一?
文/Jean
第 89 届奥斯卡,回顾 2016 年一整年所有优秀的作品一路过关斩将而来到这个时候
一拼高下,除了从威尼斯影展就大鸣大放的《乐来越爱你》(La La Land)入围 14
项最为风光之外,一个温柔但残酷的成长故事《月光下的蓝色男孩》(Moonlight)
却悄悄的掳获全球媒体以及观众的心,甚至有不少声音认为本片绝对是今年最棒的电
影之一,而这个没有大卡司、华丽场面或是知名片商背书的电影凭什么异军突起?
我们也许要先回到去年 9 月。全球观众瞩目的北美秋天奖季大致可以从加拿大的多
伦多影展以及美国的纽约影展作为起点,有不少优秀的电影作品都在这里登场期待
能获得更多注目。但在这两个国际知名的影展之前,其实还有一个规模较小但历史
一样悠久的泰柳瑞德电影节(Telluride Film Festival,位于科罗拉多州);泰柳
瑞德电影节每年固定在九月的劳动节周末(Labor Day Weekend)举行,整个影展期
间只有短短四天,虽然选片量不如前述两个影展来的丰富,但是在此放映的都是精华
中的一时之选,而前来共襄盛举的观众除了忠实影痴之外,还有许多是产业相关内部
人士,因此在这里放映的作品所获得的评价声量一样不容忽视。近几年包括《惊爆
焦点》(Spotlight)、《鸟人》(Birdman)、《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
、《亚果出任务》(Argo)连续四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都选在此地作为世界首映或
是北美首映。
同样的,由巴瑞詹金斯(Barry Jenkins)自编自导的《月光下的蓝色男孩》也从泰柳
瑞德电影节作为出发点,本片是他继《忧郁的解药》(Medicine for Melancholy)后
暌违八年的最新作品,改编自塔瑞尔艾文麦克莱尼(Tarell Alvin McCraney)的短篇
舞台剧剧本〈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内容主要聚焦在一名黑人男孩
面对性向挣扎以及与所爱的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透过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来呈现。
实际上,此片可以说是融合了巴瑞詹金斯与塔瑞尔艾文麦克莱尼两人的亲身经历:他
们一样是在 1980 年代“快克大泛滥”(crack epidemic)时期在贫困社区中长大的
非裔美国人,他们的母亲一样都有毒瘾;巴瑞詹金斯是异性恋者,而塔瑞尔艾文麦克
莱尼则是同性恋者。虽然《月光下的蓝色男孩》看起来是一个相当私密的描绘,但能
对此产生共鸣的观众族群其实是非常广泛的。
北美娱乐权威媒体〈综艺报〉(Variety)的评论写道,“如果在十年前,以主角自我探
索的范围来看,《月光》就会被归类成一部 LGBTQ 电影,但现在已经没有明确的分类
,这部电影会以更广泛的方式与观众有所连结。”另外在〈好莱坞报导〉(The Holly
-wood Reporter)的评论中则如此叙述,“从一开头就带领观众直捣主角的内心世界,
在这粗略约有 20 年的时间里,伴随着那些不明的情感流动,他唯一想找寻确切答案
的问题就是,‘我是谁?’”
的确,故事主角夏隆(Chiron)的心路历程或许也是多数观众曾面临的难题:有着深
爱他却无法善尽责任的母亲、愿意对他伸出援手但同时是一切万恶根源的长辈、唯一
能当作依靠却又让他感受到情窦初开的不安定感的朋友、最终选择以外在条件来武装
自己。在对爱的细节上,导演选择了不把话说破,而那股隐隐约约的情感却也给了观
众更深刻的体会,那些与周遭旁人的关系以及自我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断定这是来
自夏隆家庭赋与的先天限制,也可以认为这是他对于所爱之人唯一能够投以的浪漫。
我们看过许多以同性恋者为主题的电影,我们也看过许多以黑人生活困境的电影,但
却鲜少看到综合两者的电影。英国〈卫报〉形容,“这是继安德鲁海格(Andrew
Haigh)的《爱在周末邂逅时》(Weekends)之后,对于同志情侣的描绘最美丽也最
贴切的电影,导演提供给观众一个较少被看到、关于身在当今美国的黑人男同性恋者
的真实样貌,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月光下的蓝色男孩》的美不仅在于描述爱跟性那层朦胧的面纱,真正引起观众共鸣
的,正是导演如何呈现人与人之间最纯粹也最直接的情欲流动。《断背山》(Broke
back Mountain)之所以隽永,不是因为两人在山上激烈的肢体接触,而是被压抑到
几乎窒息、想爱却无法爱的无形藩篱;《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令人久久无法忘怀,
则是因为不论男女都曾经感受过,那点在幸福中不小心错过的缺憾。两者与观众的连
结是人对于爱的渴望、对于爱的无奈,而《月光下的蓝色男孩》正是抓住观众心里
不小心岔出的线头,在影像所给予的氛围让心跳不小心落了一拍时,一丝一丝地拉开
了深处最脆弱的地方,让这一池心酸的涟漪慢慢渲染开来。
在题材、叙事手法以及影像美学的处理上,本片从导演、编剧到整个剧组都展现了十
足的勇气,勇于面对当今好莱坞不太愿意触碰的议题,但仍能走出既有的族群、引发
更为广泛的观众共鸣,确实足以立足 2016 年最棒的电影作品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