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空去看了比利林恩in未来3D。
刚好一些感想可以跟最近听的东西连在一起,就一起讲吧。
=>>先讲技术,看人脸这方面新技术有发挥价值,看东西看布景就很考验观众了,
高清晰度下剧组的布景一下子就可以看穿是布景,
临时演员气氛形成效果不好也无所遁形(最好职业球员打球会跑这么有气无力,
中场表演倒是像样。)。幸好主轴还是在主角上,细腻感情表现是李安的强项。
=>>这是一部青少年探索自我的片,到了最后,主角跟聂隐娘一样,一个人回家,
发现没有同类,跟着袍泽回到战场去了。
主角的感情这边呈现的很细腻,不用把脸藏起来干脆用表情来演动人的多。
=>>当然这片没有像聂隐娘抽掉这么多东西,重点在技术与演技加持下表现好多了,
但加进去的东西参差不齐,所以感觉不好。
我想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角色跟观念都是肤浅的硬植入。
小说作者或编剧是想要让观众感到被一厢情愿的烦闷,这方面是成功的,
但太想要跳出来宣扬作者主张很快会让观众开始抽离。
尤其是不管反不反战,一些摆明就是讽刺的角色甚至包括主角姐姐的观点
都是常见的样版观点,一堆没有发展的一厢情愿观点只剩说教感
(作者用刻板印象来做反面例子),又显得很芜杂。
=>>所幸主角表现很好,他差点就被女人拉走,
在那之前肯定心理已经准备好女人说留下来的话就马上答应姐姐丢弃袍泽了XD,
到最后一刻发现女人并没有留他的失落感转折表情极佳。
此处我倒不想去假设啦啦队员怎么想,
再怎么说这两个人也就是突然连结起来
(而且是处男主动!那个顺利利用展现弱点把妹桥段真是厉害啊,
战争果然会让男孩成为男人?),彼此有些期待的落差不令人意外。
而姐姐的部分也是从一开始的两边彼此的期待搭不上线,
到最后在亲情上找到共识的转折也很棒。
李安利用新技术加上几个主要角色的表演让这些转折
(包含前面泡妞的对手戏、姊弟屋外对话的隔阂感)很真诚,算是这部片的亮点。
=>>然后我想到了最近听的podcast Revisionist History
(http://revisionisthistory.com/),
主题是想回顾一些被遗忘或错认的历史,主持人是个名作家不是历史学家,
跟很多我常听的新闻或历史类podcast有些不同的地方是,
主持人是带着立场跟热情在演出的。他的立场很明显,
这方面所幸作者的观点很引人深思也有很顺畅的故事铺排,
更有趣的是他很多时候都在动气,
例如作者在讲Toyota煞车不灵事件(Blame Game)时
那种‘你们不提人为操作疏失是在害人啊’的怒气,
以及他在谈美国教育资源不公的三集
(Carlos Doesn't Remember、Food Fight、My Little Hundred Millions)
几乎是咬牙切齿,在第三集挞伐那些已经富到流油的名校还想拿更多钱,
访问Stanford校长几乎无法控制自己,最后我都担心他要跟Stanford校长打起来了。
Revisionist History主持人跟比利林恩小说作者很像,是个愤怒的中年知识份子,
但同时我也不由得觉得那些愤怒很空虚,
问Stanford校长募到的款要不要分给其他学校其实是个假议题,
自己本事募到的款自己用跟名校校友优先捐给自己母校不过是人之常情
(哈佛是不差林书豪捐的一百万美金,
但林书豪一辈子当过什么穷苦孩子会唸学校的校友吗?
他不捐钱给穷人学校是他的错吗?)
主持人对于Stanford的愤怒到底能够转化多少有钱人自动自发改变捐款对象?
到底Nike创办人这种大亨会因为被痛骂就‘良心发现’?
尤其是在他痛斥这些锦上添花行为之后。正常人大概是不会听进去的。
更有趣的是,其实主持人并非不知道怎么样讲话对方才可能会听,
在最后一集The Satire Parodox中探讨不同群体间使用讽刺到底有什么用?
英国美国过去靠着政治讽刺大红的艺人很多,
但对于政治光谱两方的沟通是一点用都没有。
这也是我对比利林恩作者拼命用样版讽刺觉得空虚之处。
把谈话对方用讽刺推开就没什么沟通可言了,充其量就是大声嚷嚷自己的立场罢了。
=>>回到电影,每个样版角色包括小说作者大声讽刺完,
主角发现没有同类就回战场去了。
如果小说作者能出来自嘲一下我大概会觉得挺好的XD。
不过这剧本大概就注定这片卖不好的命运,摆明的讽刺是拿来卖同类的,
小说作者使用的样版说实话连美国外的观众都不见得觉得新鲜,
而美国观众早就对这些样版讽刺知之甚详,
一堆老梗硬植入到了现在只能说特别的不合时宜。
还好有李安把人类的基本拍好。还能值得回味。